•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肤浅_准确.肤浅.错误

    时间:2019-03-18 03:24: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小说篇   客观题,抽样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把握,它以细节、情节、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它们所传达出来的较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信息的把握程度。
      2010年全国课标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迁怒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珀蒂帕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观察这道试题,我们有如下发现。
      ㈠选项构成是“概括+分析”。所谓“概括+分析”,就是选项前半部分是对小说有关情节片段或细节的概括,后半部分是分析。“概括”是选项的主体部分,但“分析”是核心部分,是考生需要判断的“焦点”,即“是非”之地。这样做或许有简化选项表达程式,降低试题难度,以发挥该题统一考生认识以便作答后续题目的作用。
      ㈡选项具有多指向性。所谓“多指向性”,就是每个选项考查的“点”,较少重复,有考细节意义的解读,有考情节照应的把握,有考人物性格的判断,有考人物特殊心理的捕捉,有考小说主旨的概括。“多指向性”使得试题考查文本的密度大大提高,综合性大大增强。
      ㈢选项不再只是“非是即非”。像上题AB项是“非”,CD两项是“是”,而E项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肤浅”。因为“他内心的犹豫”表达笼统,或让人以为是“他想求助又不想求助,是性格使然”,也可能让人认为是“他想求助又不敢,害怕事情因此被暴露,是一时心理问题”。如此笼统自然难以作或是或非的判断。
      传记篇
      客观题,抽样考查考生对传记内容的把握,它以传记内容为切入口,着力考查考生对相关事件逻辑关系的把握程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和勇于探索、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
      观察这道试题,我们有如下发现。
      ㈠局部考查与整体考查相结合。前四个选以考查局部为主,而最后一项则考查全文主旨把握。考查的密度大。
      ㈡选项构成突出逻辑关系的链接。如A项突出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和“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因果关系的把握,B项突出对“(袁隆平)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和“(袁隆平)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因果关系的把握。而CD两项则是突出对行为和行为目的之间关系的把握,如“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明白选项如此构成的特点,就不难判断孰是孰非(除非有的选项不再只是“非是即非”)。而且我们还发现其错误落脚点不在事实本身,而在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如“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和“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都是符合文本的事实,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却是被强加的。
      ㈢选项不再只是“非是即非”。如C项中的“杂交水稻种子”,在文本中对应的是: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该文本句中的“好种子”,应是一语双关,而选项仅取这一双关的表层含义,显然理解肤浅。
      从上述观察结果看来,理解“肤浅”是新课标高考拟设选项的一个新尝试,而且这个新尝试铺展的面很宽,涉及小说和传记,而且不止全国课标卷,辽宁卷也如此。
      如第11⑴题的C项(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也是仅看“现象”,而未看到“本质”。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而“女人”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也只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的外因,不是根本所在,就好像说“受精后的鸡蛋若不在母鸡的匍匐下,就不会生出小鸡”一样“肤浅”。

    相关热词搜索: 肤浅 准确 错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