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不见流水的影子”为什么“不行”?]

    时间:2019-02-25 03:24: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末段有这么几句话:“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每每教读这篇课文,读到这几句话,总是疑窦丛生:这“流水的影子”到底隐喻着什么?“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为什么就“不行”?从教二十多年了,听了不少讲读此文的课,也翻阅了不少赏析文章,几乎都未曾对此有所解说。而我却深感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决不可忽而略之地一带而过。我认为,这“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该是本文的文眼。只有破解了这一句的真正含义,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明白朱先生创作这篇散文的意旨所在。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每教读此文,都会设计这么一个核心问题:“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认为“是不行的”?接下来,我便领着学生一步步地走进当时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进他那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结合相关背景资料讲述:
      1927年9月(较《荷塘月色》的写作仅晚两个月),朱先生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这狂风似的日子呢?”从字里行间,我们已能窥出作者当时压抑、烦闷的心境及对时局突变(主要指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的惊恐和困惑。1928年2月,朱先生又写了《哪里走》(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一文。他在文中讲道,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而自己却要追求自由,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因此,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深深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在这“惶惶然”中,无可选择中的选择,“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即“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躲到学术研究中”,与“政治”保持距离,“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
      说白了,作者当时心志就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不想按照任何党派所要求的方式生活,只想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爱做的事业,追求宁静自由的人生。然而,现实却不宁静,不太平,充满了恐怖和血腥,让人心烦意乱,惶惶不安,根本无法超脱出来。越是无法超脱就越幻想超脱,越是无法宁静就越幻想宁静,越是希望自由就越幻想自由。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消遣苦闷、烦恼和彷徨,以获得心灵上暂时的宁静和解脱,于是就有了朱先生笔下那恬淡朦胧、宁静中和、暂得超脱的“荷塘月色”。
      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朱自清先生心灵上的暂得超脱,我还要求学生用心品读文中那段心理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活,现在都可不理。这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认真品读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及“荷塘四周”的那些段落,并要求学生继续找出流露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语句。学生读后,很快就找到了这些语句: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其中,没有画线语句的语意还不难理解,最难于理解的就是画线语句了。于是,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感受,闭起眼睛想象朱先生笔下那“流水”的特征――脉脉的、静静的、自由自在又不张扬外露的。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累,回想古诗词里常见的用意象来寄情托意的现象。诸如,满月是圆满的,故常被作为表示亲人团圆的意象;梅花是最早开放,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为伴的,故常被作为表示品质高洁、孤芳自赏,坚贞不屈的意象等等。设法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一种物象之所以被作者选作寄情托意的意象,往往与这种物象自身的特征是分不开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朱先生笔下那脉脉的、静静的、自由自在、不张扬外露的“流水”,正是他那追求自由、宁静,不受主义约束,不担革命风险,没有心灵羁绊的心志的象征啊!由此,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探究,也就明白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原因――在那个表面上恬淡朦胧、宁静中和、恰到好处、自由美好的“荷塘月色”里,是找不到朱先生理想和心志的“一点颜色”甚或“一些影子”的!这时,朱先生终于按捺不住满腹的怨懑,发自内心地叹怨道――“是不行的”!
      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我再与学生一道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请看,那荷塘的月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那月下荷塘的风是送来缕缕清香的“微风”,那荷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那水雾是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轻雾”,那花色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笼着轻纱的“梦”,那天上云是淡淡的,那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作者这样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塘的四周的美景,是在刻意塑造一个中庸的精神家园――一个恬淡朦胧、宁静中和、恰到好处、自由美好的世界。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却不能见一些“流水”的颜色甚至影子,也就喻示着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找到他的理想的,甚至连影子也无法找到,一个“只”字流露出多少无奈和怨愤!这时候,作者只能听听“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孤苦烦闷地感受着蝉和蛙们的最热闹和最得意,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又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想起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描绘的自由美好、没有任何心灵羁绊的情景。今晚,“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作者幻想那美好、自由的江南旧俗能即在眼前变为现实,可是,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于是,作者不得不怨叹一句“是不行的”,便郁愤地亲手毁掉自己理想的梦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现实是无情的,“什么声息也没有”,令作者悲凉、孤寂而又无望!可见,作者要抒发的分明是一腔浓浓不尽的悲苦和怨愤啊!
      课每上到这里,学生那透亮的目光在告诉我――他们终于明白了朱自清先生笔下“默默流水”的隐喻义,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缘由。同时我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自己无疚于我的学生,无愧于朱自清先生,也无憾于自己。因为,我从未敢仅停留在“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说辞中不作深思,不求真解,不了了之。

    相关热词搜索: 流水 不行 影子 不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