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怎样给文学大师写信]关于写信的作文

    时间:2019-02-02 03:23: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以书信形式表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值得提倡。设想鲁迅、叶圣陶等文学大师还健在,当代中学生怎样写信向这些老前辈汇报心得和请教问题呢?      一、切口要小。文学大师的思想情操、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是一座挖不尽的矿藏,给大师写信,不宜大而无当地泛泛而谈,应该选准一个较小的切口,由此进入话题,适当展开。例如你读了鲁迅的《故乡》,就可从文章巧妙设置的道具说起,“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和烛台”、“钢叉”、“烟杆”这些道具在文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有着显示社会背景、折射人物性格、暗示文章主旨等多种表达功能,你如果再联系《孔乙己》中“粉板”这一道具的运用,就能更为全面地向鲁迅先生请教关于在小说中设置道具的艺术。这样写,话题集中于一点,容易谈得拢,谈得深。
      二、涉面宜大。写信时,内容不能局限于这一单元学习的文章,而要有所拓展,涉及面尽量大一些。这就要求你下笔前须温习学过的课文,最好要多读几篇同一作家的作品,就一个专题进行一番归纳总结。这样做能说明自己不是草率从事,而是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的。例如《故乡》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很成功,你不妨再读读鲁迅的《风筝》,《风筝》中有景物对比(北京与家乡之景)、兴趣对比(“我”与“小兄弟”)、事件对比(对放风筝的不同态度)和自身对比(“我”的前后态度)。这样拓展开去,就更能感悟到对比是鲁迅刻画人物、抒发感情和阐明事理的重要方法。这样写信,请教的内容较为厚重,不致显得单薄,这既能表明自己的诚意,又容易引起大师的注意和兴趣。
      三、挖掘宜深。不要因为是大师,或以为研究的人说的话已经够多了,就人云亦云。对大师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只要认真地钻研下去,你总能悟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见解。深了才能出新,才有价值。与大师对话,既要谦虚,又要不失你的个性。有个同学发现《故乡》中的闰土失去了当年的“银项圈”,实际上是失去了当年的英俊和神勇,而后来手中多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则说明闰土已把希望全寄托于神佛的保佑,“银项圈”――“香炉和烛台”的失与得,反映的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群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这样的体会,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有新意,容易引起大师的注意。
      四、用语要准。与大师对话,态度要诚恳谦虚,用语要尊敬得体,提出自己的看法,要留有余地,用求教、学习的口吻,忌过激和过于自信。当然,通篇文字要符合书信体的要求。
      [佳作推荐]
      [题目]假设鲁迅、莫泊桑、老舍、叶圣陶这些文学大师还健在,请你以《给_____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向这些文学巨匠汇报你的阅读心得,请教问题,交流看法。所写文章要符合书信体的格式,不少于700字。注意: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称呼,把题目补全,然后作文。
      
      给鲁迅爷爷的一封信
      尊敬的鲁迅爷爷:
      您好!
      我是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名字叫曹曙。我对你特崇拜,对你的作品特喜欢。今天学了您的《故乡》,突然想到我们江苏省2006年高考的作文试题《人与路》,题目前还引用了你的“世上本没有路”这一句名言呢!于是我把您作品中关于路的描写过了一番电影,又读了《药》、《一件小事》等其他小说,感到你对路的描写都是有作用的,我把它归纳成四类,不知对不对,请您给我指教。
      第一是以实喻虚、升华主题。您在《故乡》的结尾安排的议论让我回味再三。您以路的形成过程喻指“希望”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必将实现,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现您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话说得那么通俗又那么深刻,难怪至今还广为流传,被引入高考题呢!
      第二是增强实感、渲染氛围。例如小说《药》三次写到“丁字街”:“老栓正在专心赶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促成一个半圆”;“……后边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尊敬的鲁迅先生,我想您在这里是以夏瑜影射在丁字街头“古轩亭口”就义的辛亥革命志士秋瑾,您不厌其烦地多次点出丁字街,是为了增强令人触目惊心的地域色彩,渲染暴政与愚昧共存的时代氛围吧?这“丁字街”的确留给人们沉重的思索。
      第三是用作对照、烘托心情。《药》中,您在叙述华老栓赴刑场取药时,这样写“路”:“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路”由“灰白”到“分明”既是写实,又烘托出华老栓由不安到充满希望的不同心境。鲁迅爷爷,这样理解对不对呢?待取到药回家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现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我知道,您这样写,是在与前文照应,进一步烘托出华老栓得“药”后的兴奋心情。您的构思真是周密呀!
      第四是用作伏笔、关联情节。您在《一件小事》开始叙事时就写到“路”:“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我揣摩:这“大道”的特点是:洁白(所以看得分明)、清静(所以无杂音干扰),可见,老女人被带倒,责任在己而不在车夫。这样,“路”的叙写暗合情节发展,使情节更有合理性。尊敬的先生,我的这种理解是否有点牵强附会呢?
      第五是以小见大、暗示文旨。我在读《药》时发现您两次写到“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边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另一处是:“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段小路。”我琢磨着这些写路的文字,渐渐悟出了一点道理,现向先生请教:路的左右两边所埋(“死刑和瘐毙”者同“穷人”)都是旧中国的不幸者,但人们却视前者为异类,并走出“细路”造成人为的界限,可见人们遭受统治者愚弄之深;夏瑜死于反动派之屠刀,小栓死于反动派愚民政策之软刀,其悲剧的制造者相同,先生将两个人的坟作出“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段小路”这样的艺术安排,是不是暗寓着上述文旨呢?
      尊敬的先生,您的写路艺术肯定不止这些,我学得不深,只能说到这里,还不知道说错了没有,希望您多多指教!再回到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导语在引用了您的话后又加了两句:“……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有人说……”这关于“没了路”的说法倒是挺新鲜的,尊敬的先生,什么时候您再写篇小说来表现这个主题呢?我们读者都期待着啊!祝您身体健康!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初三(1)班曹曙敬上
      2006年9月28日

    相关热词搜索: 写信 大师 文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