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_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质疑质量

    时间:2019-05-31 03:17: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释疑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参与思想,体现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质疑,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上课时老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或者仓促激进,或者缺乏引导,学生东拉西扯,随心所欲,热闹非凡,看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但教师的主体却被弱化,甚至退隐。这将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智力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引导领悟和探究,才能不断提高质疑质量。
      1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只有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老师应像一粒火种,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望,质疑的激情。这样,在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创设出和谐、民主的质疑氛围。
      上《将相和》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默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后提问题。我发现一位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想举手又不敢举的样子,就让他质疑。他怯怯地问:“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他要指给秦王看,可课文中并没有说这块璧的毛病在哪里?”话音刚落,同学都笑了,纷纷说,这块璧并没有毛病,蔺相如这么说,只不过要把璧骗回来罢了。这位同学脸涨得通红,可能在责怪自己怎么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我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笑着说:“常言道,金无足赤,可见再完美的东西也有不足之处,到底这块璧的小毛病在哪里呢?书上没有讲,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它?”“看课外书。”“上网查资料。”……学生争着回答。刚才提问的同学如释重负,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回答。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平时不敢发问的同学也会“问”趣盎然。
      又如,学习完《长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时,一位学生问:“城台是不是烽火台?”大部分同学都说城台就是烽火台。还以“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为证。我发现提问的同学在轻轻地说了些什么,就再让他发言。他说:“我到过西安的华清寺,寺后有一座高高的山,爸爸告诉我山顶上有个烽火台,但那山上并没有长城。”全班默然了。我说:“你能联系实际思考,真不错。”我这一肯定,引起了另一位同学的发问:“我登过长城,城墙顶虽宽,但大部分都是台阶,有的还很陡。书中说它像很宽的马路,是不是书写错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的下课前几分钟,由于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成就了学习的另一个高潮。
      2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质疑也是如此,除了浓浓的质疑欲望,如果没有充裕的阅读、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肯定是肤浅、零碎的。只有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学生提的问题才有质量,有价值。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草草浏览一遍就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利用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经过是怎样的?文章主要写谁?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就不难找出答案。说白了,这些问题是学生无疑而问,有的问题近乎无病呻吟。又如,一上课,老师明明知道学生预习过,却问“看了这课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结果,学生提的全是课文写的明明白白的内容。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无益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且使他们养成自欺欺人的坏习惯。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思考,而后才让学生提出实在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如: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军令状?诸葛亮的借箭做法是不是很冒险?理由是如果当时曹操令手下用带火的箭射,诸葛亮不但借不到箭,而且会葬身火海。鲁肃和周瑜同是吴国的将领,鲁肃帮诸葛亮,周瑜为什么不怪他?有的学生还联系课外阅读的知识,提出周瑜不但不怪鲁肃,临终时还向吴王推荐,让鲁肃代替他,担任总都督,这是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的“纲”,“纲举目张”,这个问题解答了,全文的内容也基本弄懂了。第二题,除了引导反复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别让他们近前’”外,还要联系《火烧赤壁》的故事。让学生悟出,曹操怕“火”,绝不敢用带火的箭。后面两题难度更大,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刘吴联合抗曹的意义。这样,既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又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3引导领悟和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者。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制约,还不能很准确地把握质疑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让他们领悟质疑方法,更努力地探究质疑的途径。
      一是预习时质疑。预习前,告诉学生先看题目,自己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会怎么写?接着读课文,文章写的和自己心中想的有哪些不同?文中哪些内容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还没弄懂。然后把那些通过反复阅读、、查资料也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也可以把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懂的问题记下来考考同学。上课时,老师检查后,对提出较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并把他们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此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学习好的质疑方法。如我教《桃花心木》一课时,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树可以让它自生自灭,优胜劣汰,而培养人也一味模仿那个种树人的做法行吗?”“在逆境中能成才,在顺境中会不会成才?”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确实对这篇课文进行了反复琢磨。我及时给予表扬,并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认为:培养人不能一味模仿种树,因为人不能让其自生自灭,生活能力差的人我们应帮他们一把。写文章的人只是告诉我们要培养经得起磨难的人,培养在磨难中有所作为的人,并不是说在顺境中不能成才。这样第二个问题的疑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课堂上灵感出现时质疑。如学习《将相和》时,当老师简要介绍廉颇生平时,一位同学灵感出现了,他把手举得高高的,问:“廉颇早已被赵王封为上卿,为什么文中说,蔺相如的地位比廉颇高?同是上卿的廉颇只要不找蔺相如的麻烦,或者遇到时说声对不起,不就和好了吗,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老师稍加点拨,廉颇铁铮铮的武将风度会永远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如学习了《穷人》后,一位同学总结出“只有穷人才能帮助穷人,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另外几位同学的灵感被触动了,问“那么你希望自己是穷人,还是富人?”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最后都赞同:富人、穷人中都有善良的人,也都有恶毒的人。只要心存善意,当富人更好,因为当富人能帮助更多的人。如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已向慈善机构捐款40多亿美元。这么多钱能帮助多少人啊!又如诺贝尔,也是富人,他的遗产贡献出来,不知鼓舞了多少人。
      三是课文学习结束时质疑,引导学生延伸课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自己“百分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既然这么重要,我们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通过质疑是引导课外延伸。如我教《宋庆龄和他的保姆》后,让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到“宋庆龄波澜壮阔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时。我就推荐学生看有关介绍宋庆龄生平的书籍。学完《草船借箭》,学生质疑:“人无完人,诸葛亮难道就这么完美吗?”我就回答:“诸葛亮也不是完人,比如他用人不当,丢失街亭;他身负重任,不知抓大放小,而事事躬亲、积劳成疾等”。趁着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我就推荐他们读《三国演义》。这样,即使已草草读过一遍或零星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也会再认真去读,因为他们要从书中寻求答案。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质疑 优化 提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