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浅析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 公信力缺失

    时间:2019-05-06 03:20: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很多负面信息在网上频频曝光,致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介绍了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分析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而从政府自身和公众素质提高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政府公信力,它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的态度,是社会组织及其公民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者价值判断,它是现代政府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指标。政府公信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施政的客观效果,一是公众的主观感知。政府公信力的强弱表现了政府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程度,它取决于政府所拥有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政府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它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政府信用体系、建立民主法治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
      1.网络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宣传者”
      首先,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一些政策。网络由于其具有开放性、直接性、匿名性的特点,因而公众可以以与政府平等的身份去对网络上公布的一些信息政策进行评论,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不用为自己的言语承担很大的负担,比如最近几年以来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发帖子、逛论坛、微博还有一些网站比如“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来参与政府的活动,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次,政府也可以借此机会多倾听民众的心声,搜集更多更充分的资料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例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征税起点由原来的3 000元涨到3 500元就是公众参与的结果,在这次征询意见中有23万条网络留言,这就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充分证明。
      2.网络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督导”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一切权力行使的关键在于监督,因而,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过程中,网络由于其相对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代表社会公众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对政府施政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地提高政府施政质量,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例如2011年12月发生的“甘肃校车”惨案,广大网民在网上强烈呼唤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到位,最终有了校车政策的出台。还有2010年上海的“钓鱼事件”,网民对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使得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政能力问题。
      三、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存在
      政府官员虽然是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但同时也具有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因而在政府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寻租现象,钱权交易,大量贪污受贿。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的腐败行为在网上频频曝光,腐败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得国家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使得政府的威信在公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2.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存在暗箱操作现象
      政府信息公开是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政府却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凡是对政府有利的信息才公开,不利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后才公开或者故意隐瞒实情,这种政务不公开或者未公开的现象会遭到公众的普遍质疑。
      3.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引起的“缺位”、“越位”现象
      在政府的工作中一直存在着该管的没有管住、没有管好而不该管的又去管的现象。首先,近年来由于政府行为缺位引起的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例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有关司法不公的事件,例如“药家鑫事件”、“躲猫猫事件”;灾害安全事件如“山西襄汾坝溃事件”“7·23高铁追尾事故”;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事业服务,比如2011年的惊心动魄的“甘肃校车事故”等所有这些事件无一不是由于政府缺位引起的。另一方面,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滥用权力,致广大民众的公共利益于不顾,不恰当地介入经济活动,导致“政绩风”横行,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不顾民众利益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导致民众叫苦连天,比如近两年来城市不断出现的“强拆事件”和集体突发事件。
      (二)公众自身方面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评价政府公信力可以用“政府满意度”来考察,而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从逻辑上讲,对政府的满意度,既受到政府绩效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公众期望负面的影响,更可能是两者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公众的政治素质不高
      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公众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现在政府行为好的方面往往没人注意,不好的方面往往是公众关注的对象,由于公众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认知能力偏差,当政府行为过错在网上遭到披露时,就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与起哄,很多人通过博客、论坛等形式将这种情绪传播开来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认同与参与。这些评议一方面会对政府行为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错误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政府公信力非理性降低。
      四、网络时代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1.坚持依法执政,规范政府行为
      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既可以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又可以使公众有效地监督政府行政行为,减少“权力寻租”腐败现象和“暗箱操作”伪公开现象;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也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
      3.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接踵而至,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自己的危机处理能力,从7·23温州动车事故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立“成立调查组+公布调查进程+处置人性化”的机制等优化策略。在犹如“动车追尾”事故等公共危机管理中,保持政府与民众关系的良性互动,需要建立新型的治理结构。就政府而言,要有危机责任意识,深入矛盾一线,体察民怨,把危机扼杀在摇篮。在危机处置中,不合理的政府行为会导致公信力的沦陷。建构一套有效的应急预案,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行为符合公众预期,得到社会的信任实为必要。政府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原因调查,及时公开,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或移送司法机关;其次,要公开调查进程,以调查事实为依据,澄清公众和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质疑,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主导作用,而不能漠视舆论;第三,在危机处置中,始终要恪守“人性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地努力救人,要建立合理的赔偿机制,安抚受害者家属,依法进行赔偿。
      4.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引导公众理性地参与政府活动
      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也指出:“只有公民具有高度的公民精神才能实现管理的高效,即高公民精神与高职业主义才能形成公民友爱与相互信任的有效管理的环境”[2]。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68.7%,本科以上仅占15.3%[3],加之我国公众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教育内容的严重缺陷影响,公民的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等相对缺乏导致自身认知能力不高,对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普遍倾向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进行审视,再加上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公众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可以以“隐蔽”身份参与评论,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个人言论的责任成本,在网络中个人情绪化的发泄也就远远超过理性思考判断,以致网络往往成为“泄愤场”,这种泄愤也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共鸣。这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对公众进行有序引导,促使其理性地参与政府活动,保证公民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利来参与政府活动。
      
      参考文献: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4.
      [2]林修果,陈建平.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公共哲学的话语指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5):15.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pdf/20
      10/7/15/100708.pdf.
      [4]郭玲.网络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柳朴方.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6,(2).
      [6]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相关热词搜索: 公信力 浅析 缺失 对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