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南澳Ⅰ号: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历史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时间:2019-05-01 03:23: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2年6月4日上午,“南天顺”打捞作业平台抵达广东“三点金”海域,正式启动了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第三轮大规模水下考古。南澳Ⅰ号自2007年在广东汕头附近海域被发现,几年来一直吸引着专家和文史爱好者的目光。受气候和技术条件所限,直到2010年5月,才首次下水打捞文物,三年间出动警力五千多,在海上巡逻以防盗宝者下水偷捞。
      相比于陆地考古,水下考古投入资金大,技术难度高。南澳Ⅰ号是我国首次在28米的深度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总结出了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等一整套工作程序和方法。
      南澳Ⅰ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证材料,它被评为2010年考古十大发现。
       
      明代外销瓷风靡程度堪比iPhone4
       
      南澳县位于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处,古代长期处于“三不管”的境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剿灭了盘踞在南澳的海盗,上报朝廷,认为南澳对于海防和贸易都非常重要,朝廷遂同意在此设镇。南澳从此成为军港兼贸易重镇。南澳Ⅰ号的发现,证明了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存在提供了又一条有力证据。
      明代南澳附近海域千帆浩荡,蔚为壮观,史上有“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究竟有多大、构造如何,一直为学术界争论。通过水下考古发掘,发现南澳Ⅰ号沉船现存有十六道隔舱板,十五个舱位;现存船体的纵向长度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度7.5米。这对研究明代晚期海船有重要意义。
      之前的两次大规模打捞中,南澳Ⅰ号共出水各类文物两万余件,大多数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外销瓷器——克拉克瓷。这些瓷器大部分产自福建。众所周知,江西景德镇是古代瓷器的主要出产地。南澳出水如此多的福建产品,说明当时瓷器外销量极大,景德镇瓷器早已供不应求。
      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曾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他们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尤其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成本,防止途中损坏。福建沿海的平和南胜、五寨等地的民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据记载,1621年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
      南澳瓷器出水时,有专家形容,明代中国外销瓷相当于今天美国的iPhone 4,风靡全球。这些青花瓷盘、瓷碗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实惠”程度为国内藏品中罕见。欧洲人当时习惯把瓷器当作摆设,而不是生活用品。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介绍,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现的时候没什么太大影响,主要是满足皇帝、贵族等上层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运输的是一些高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南澳Ⅰ号出水文物说明,当时的贸易已经跨越奢侈品交换阶段,进入民间生活,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相当大。
       
      “外贸货”学术价值大于收藏价值
          这些外销青花瓷,被称作“克拉克瓷”。克拉克是什么意思?学术界尚无定论,民间普遍认为这是荷兰语中一种小商船的叫法。17世纪初,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载有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船上十多万件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第二年拍卖,轰动欧洲。荷兰人不知道这些瓷器怎么称呼,在拍卖中就临时称为克拉克,后来约定俗成,中国明清时期出口的青花瓷在国外基本都被叫做克拉克瓷。据国外资料不完全统计,仅荷兰公司从万历三十二年到顺治十三年(1604-1656)销售到荷兰的瓷器就达三百万件,平均每年六万件。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通常花纹有三层:一层以盘心为主体纹样,绘制莲池水禽、人物山水、盆景堆、花园小景、麒麟瑞兽、花卉虫蝶等;二层内壁为次主体纹饰,多绘开光莲瓣形;三层为口沿,边饰涂以青料一圈。有些克拉克瓷的构图形式还受到伊斯兰陶瓷影响。南澳已出水的瓷器中,有十件青花瓷盘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盘心绘有牡丹、莲花、麒麟、仕女和汉字等图饰。
      平心而论,克拉克瓷收藏价值并不高,毕竟是“外贸货”,其工艺的精细程度和图案的艺术品位,与国内宫廷用品不可同日而语。其均为薄胎,易碎;盘底多为简笔图案;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今天,克拉克瓷更为人看重的是学术研究价值,以它为媒介,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可从花纹中,探索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脉络。
      克拉克瓷在欧美国家、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私人手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藏,在我国非常稀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白狮号(1613年沉没)和班达号(1615年沉没),南非海岸的西班牙船只圣康卡罗(1630年沉没)等,都打捞出大量克拉克瓷的精品,而我国近年来只找到一些碎片和窑口,几乎没有一件完整的作品。南澳重见天日的近两万件克拉克瓷,极大地填补了国内收藏的空白。
       
      海禁使帝国之舟没落
       
      克拉克瓷的辉煌只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到17世纪中期便销声匿迹。明末清初战乱不已,国内制瓷业萧条。清朝初年,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复明势力,宣布实行严厉的海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清廷方开海禁。几十年间,市场瞬息万变,中国外销瓷复苏时,日本仿制的克拉克瓷已经占领了市场,德国、西班牙、荷兰、英国、伊朗等国也有了以假乱真的仿制技术,中国的克拉克瓷,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中。中国在海禁期间不仅失去了克拉克瓷的市场,也失去了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断绝,庞大的帝国也开始走向没落。南澳沉舟侧畔,再无帆影。
      据悉,未来3个月时间内,考古人员将把南澳Ⅰ号剩余船载文物全部打捞出水。而对于这艘明代古沉船的船体,由于打捞和保存技术不够发达,将采用水下焊接的方式用铁罩封存在海底,使其继续长眠,等待未来有充分技术能力的人,唤醒它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的荣光。

    相关热词搜索: 南澳 丝绸之路 海上 驿站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