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问题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教学

    时间:2019-04-12 03:16: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苦心与精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合作与探究,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高效课堂的精彩到来。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与升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观的自然回归,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期待着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动态生成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讨论如火如荼,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讲究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弹性预设促进生成是揉捏生成和预设一个很好的方法,弹性预设既指明了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回旋余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是基本的,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修正,在生成中得以调整;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也只是基本的流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发生变化。正是这些不确定性的“可以”,就有可能使得课堂极富弹性,有可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也极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8、80、800这三个数,谁能加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感到新奇,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跃跃欲试。看到这种情形,我说:“大家可通过小组讨论来搞清这个问题。”小组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8元=80角=8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这时,我适时提出如何用同一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的问题。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提出: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看到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我趁机切入“小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弄清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由此可见,精心预设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课堂中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落后于学生”。因此,一些情况下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可以给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交流,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质量。叶澜教授指出:“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讲究弹性预设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捕捉预设的意外,演绎生成的精彩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例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生3:知识是线段,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
      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地生成。因为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思维创新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我们必须珍惜,不容忽视,要及时地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演绎动态生成的精彩。
      三、整合教学预设,调整动态生成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是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预设”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生成”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精彩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小学数学 生成 动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