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初探】阅读教学分为几个环节

    时间:2019-02-08 03:20: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论题。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法,其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情况如下:一、预习指导,二、熟读课文,三、理解词句,四、质疑解答,五、适时训练。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环节 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 理解词句 质疑解答 适时训练
      
      近年来,语文教学已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论题。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法,其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一、预习指导
      
      预习是精读前的准备性学习阶段,是学生阅读、思考、练习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预习,可以使其对课文做初步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其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方面多下功夫,要设计出既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能激发兴趣的预习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之前,我设计了如下预习题:①阅读课文,要能复述课文故事主要内容。②阅读《水浒》中有关鲁提辖(鲁智深)的章节,全面了解他,并做好向大家讲他的故事的准备。以上两个预习题的设计是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等方面着眼的,强调了作品的人文性。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同时,其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当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状元桥下的鲁提辖、五台山上的花和尚、野猪林里的鲁智深时,他们都带着听众去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妙趣横生的故事和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紧张。经过这一环节,一个鲜明生动的鲁智深形象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便有了浓厚的兴趣,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对小说思想意义的理解都会水到渠成,一触即通。因此,精心设计预习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预习课文,不仅有利于其学习课文,而且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二、熟读课文
      
      熟读精思是学生对所学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也是语文素质得以培养、语文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知识不断丰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反复阅读。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是朗读还是默读;是齐读还是个别读;是分角色读还是分组轮读。总之,我们要使课堂上书声琅琅。在每次读之前还要布置一些浅易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意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指向的目的明确,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要在读过之后,采用深题浅问,步步引导的方式提出,让学生能“跳起来摘桃子”,绝大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完整准确地解答出问题,享受到回答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例如:教学《社戏》一课,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本文除了写社戏之外,还写了一些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学生的答案得到肯定后,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这时我适时地又进一步提问:这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儿童生活?在成功喜悦的激励下,学生再向更深的问题进军,便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在激起了学生这种心理之后,我再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最终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文章命名为《社戏》,但写社戏的内容不多,而是写了与看社戏相关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表现在农村看社戏的情趣――环境自由、气氛活跃、月色蒙�、流水潺潺、连山起伏、航船轻架,再加上豆麦、水藻的清香。所有这些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快乐、充满童趣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三、理解词句
      
      一位大文学家说过:“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描写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思冥想,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可见作家在写作时,对于能够突出重点的词句是何等重视。这位大文学家说的“唯一的”,正是作家精心选择、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意图、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最富表现力的词句,正是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词句。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这些词句来找到开启作者心扉、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大门的钥匙。我的理解是: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分析词语品味句子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对于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联系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对“踱”、“排”、“摸”、“笑”等词语仔细品味,理解其含义和作用。“踱”是漫步行走之意,课文用来表现“长衫客”养尊处优的地位;“排”与“摸”是孔乙己前后两次付酒钱的动作,前一次“排”表现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摆架子,炫耀自己的穷酸相;第二次“摸”表现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之后困窘不堪的处境;“笑”在文中出现了十二次之多,这其中有小伙计因无聊需解闷的笑,也有小孩子无知的哄笑,更多的是掌柜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取笑、嘲笑,这“笑”反衬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地位的低下。
      再有,阅读教学也不能忽视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有时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仔细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深刻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还以《孔乙己》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两句话: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第一句话写在孔乙己未出场之前,简练地概括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特殊身份。在鲁镇他既不能与“长衫客”为伍,又不愿入“短衣帮”之列,他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必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更没人愿帮助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也就认识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造就了一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废人。而第二句话则用于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之前,含蓄地暗示了他悲惨的死去竟不为人知的结局。这一句也说明孔乙己活在世上只是充当别人的笑料,他是死是活对别人来说都无关紧要。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麻木冷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质疑解答
      
      有位学者说过,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发现、接纳事物的道理与本质的场所;必须是养成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场所。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语文知识可以传授,语文技能和方法可以习得,而语文能力则是要自我去“领悟”,在实践中去提高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通过读书、练习、质疑,养成勤思、善问、博览、深研的良好习惯,张扬主体者的自主意识。质疑可促使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有新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来具体运作。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样可达到多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得到锻炼的效果。教师的点拨要点在关键处、困惑上、疑难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再“开其意”“达其辞”。这里我们要注意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要嘲弄学生。
      
      五、适时训练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会运用知识才能使其真正形成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技能形成的练习题,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更能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学习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也需要适度练习来强化所学。因为练习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环,练习的过程也是反思、巩固、深化的过程,设计练习和完成练习都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如学习了《一面》一课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从近景、远景中描写人物外貌;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后,可以让学生练习环境描写;学习了《核舟记》以后,可以让学生仿制一个“舟”。总之只有通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适时训练,学生才能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语文 教学环节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