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创造性使用教材_活用教材凸显语文教师的创造性

    时间:2019-05-31 03:26: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而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和蓝本。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根本突破的关键。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更新观念,在用足、教好新教材的前提下,实现对语文教材的再创造,从而充分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创新才能呢?笔者以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立足于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首先要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实现有效对接,要把“点”的知识放在网中去考察研究,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瓦片”,而是全面的知识系统。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语文不像别的学科那样知识框架条理分明,每节课的知识教学目标明确,整个语文教学既像半空中漂浮的云彩,让人难以捉摸,又像盘根错节、包罗万象的“聚宝盆”,使人难于把握。有时语文课似乎多上几节,少上几节也无多大区别,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不强。倘若教师不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对各阶段的语文知识进行横向联合,纵向深入的归类整理,也许几年下来,教材中本是脉络分明的知识结构,就会在有些学生的脑海里形乱作一团杂乱无章的散麻。不庸讳言,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极少数语文教师仅满足于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而疏于对整册乃至整个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有的学生竟还不明白什么是词性和主谓宾的构成方式,语文教学劳而无功的可悲局面由此可见一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指点学生发展已知,引导学生分析典型,要求学生比较异同,指导学生总结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总体的语文教材该怎么读,总共要掌握多少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都能心中有数,从而驾驭着思维的汽车在语文知识的田野上轻车熟路地奔驰, 循序渐进地夺取一个个领地,并最终建立起较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以教材为依托,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任务,其实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教自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才能收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带着求经问宝的虔诚之心,笔者曾多次恭听具有创新理念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在有些富有创新举动的实验课堂上,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课堂也确实活起来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活动也多起来了。然而,笔者也明显感觉到不少教师为追求新奇花俏,以吸引听课专家和教师的眼球,不考虑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求水平,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不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潜在规律,对学生采取纵而不导的放养式教学,课堂上“活动”接连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但由于舍本逐末,迷失了应有的学习航标,这样造假做秀的“活”、“动”课堂教学,除了最终剩下一副劳而无功、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外,又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些什么呢?
      三、以教材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教材具有范例性是新课程带来的一种新理念,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媒体中介。我们应当以教材为例,去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变角度、新角度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例如在教读语文版九年级课文《囚绿记》时,文中有这样一句的话让我心头一亮:“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光明和自由)的渴盼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可以很好地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于是在学生的仿句练习中,“我思念……,就好像身陷沙漠的人,盼望着驼铃”;“我思念……就好像久处黑暗中的人,盼等着光明”;“我思念……就好像漂泊在海洋中的人,盼等着过往的船只”;“我思念……就好像身陷绝境的人,盼等着救星”。“我思念……-就好象迷失方向的人,盼等着北极星”……凝聚着孩子们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生花妙句,飘荡在课堂上,流淌在的纸笔间,通过这样的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校本教研和现代媒体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再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本中有些篇目的题材内容可能已经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其中的人物、故事在学生心目中犹如天外来客,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为学生所熟悉且喜闻乐见的事例却未能及时地选入课本。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深入生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把教材与教师的个人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有机地融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再创造。
      总之,语文新课程并非不可逾越的法典,我们应努力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充分发挥师生集体智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教研教改,不断对课程进行拓展,在超越教材的同时,努力使它更显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去增长见识和才干,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活出个性,教出风格,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智慧和教学才能,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呈现出创新求活、群芳竞放的可喜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凸显 创造性 活用 语文教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