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25 03:24: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根据我们多年教学体会,我们觉得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精心设计,准备充分;二、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兴趣;三、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探究;优化;培养;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性物理教学正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笔者凭多年教学体会,深感要实施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准备充分 探究性教学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复杂多变,可能发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实验可能不成功,课堂可能出现失控现象,因此师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老师要根据教材目标,精心备课,熟悉教材,领会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精神,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探究性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充分预测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思考怎样设疑,怎样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布置好学生的准备工作。预想好相应的指导方法,有效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观察、探究、交淡、寻找问题的答案,扎实有效完成探究任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对所探究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阅读课本和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说明卡,结合实物弄清它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及使用注意点,对老师布置的参考题认真思考,并作好相应的实验准备。
      2.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性教学对老师的教学技能、调控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有条不紊地推进探究活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优化教学程序,使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得到无形的调控。
      2.1 要创设探究情景。 良好的物理情景是物理“魅力”的重要源泉,创造适当的物理情景,突出探究的“主旋律”,让学生看得清,摸得着,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感知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由暂时的兴趣转化为持久兴趣,促使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积极思考,急于探究,为下一步探索打好基础。具体可以通过演示、举例、提问等创设情景。创设情景要贴近生活且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1 如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创设情景如下:
      ①〔课件〕照相机及其成像情景图。
      ②〔课件〕电影放映机及其成像情景图。
      ③〔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以上两种成像情况,你们有什么疑问要问老师吗?
      ④〔生问〕照相时为什么有时照得人那么大,有时又照得那么小?为什么有时候站得太近了反而照得不清晰?为什么照出的相那么迫真?等等。
      ⑤〔观察 〕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自己手指的指纹。
      ⑥〔实验观察〕用手中的凸透镜使窗户在屏上成像,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
      ⑦〔提问〕同学们,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成正立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倒立的像?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所成像的正倒、大小呢?
      上面一系列的情景都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起了兴奋,学生们进入了探究知识的情境。
      2.1.2 再如学习《热现象》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
      ①出示两个相同规格装有热水的热水瓶(提醒:热水同时装入)。
      ②让一个同学上来,分别提起两个热水瓶比较一下两个热水瓶里水的多少。
      ③分别从两个瓶中倒出一杯水,让该同学鉴别这两杯水的温度。
      到了这里,很多同学都急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想干什么?一不小心就进入了情景当中了,这样“探究热水瓶里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就自然而然的在同学们兴奋的思维中切入,效果非同一般。
      2.2 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结合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猜想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讨论,然后根据猜想结果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中:通过海轮在大海中航行(彩画)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想: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进行猜测,议论纷纷,有人开始举手了。
      2.2.1 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理由是轻的木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重的金属块则沉下去。
      2.2.2 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理由是:“你看!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能载这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
      2.2.3 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在深水区就感到浮力大,游起来轻松。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即使在浅水中,只要身体全部浸没,受到的浮力和在深水中是同样大的,但是既然是猜想,就允许猜错,让学生在下一步探究中自己去“去伪存真”。
      2.2.4 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海水密度大,在海水里游泳要比在游泳池里游泳感到浮力大。
      …………
      老师归纳: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体积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浸入液体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大小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和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这些猜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先进行定性检验。学生可发现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增多,弹簧秤读数变小、浮力变大、从而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
      教师引导:如何定量证实你的猜测呢?为了定量的进行检验,我们必须测量哪些量?
      生:要定量检验猜想,必须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
      教师引导:怎样测量浮力? 怎样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怎样安排步骤,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2.3 学生自主探究。此环节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行了设疑猜想、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学生操作起来比较顺利,比较容易朝着预想的方面进行,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探究实验不应否定老师的指导作用。对比较容易完成探究任务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点拨拓宽、加深,对出现实验偏差或错误的,教师不要单纯纠正,而是加强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比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完成好,这时可适当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验证力和力臂的比例关系。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出现实验偏差,原因可能在挂钩码前没有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或挂钩码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有稍微倾斜。前一个原因可以叫学生自己检查步骤是否正确,后一个原因可以从力臂概念方面引导指出。再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往往由于溢水杯而出现偏差,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溢水杯中的水为什么要满? 教师引导:假设溢杯中排出的水沿外壁流走,会造成什么结果?你如何利用已有的仪器减小误差呢?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除了用溢水杯还有什么方法?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分析实验,找出规律。
      2.4 归纳总结,释疑、提高、应用。探究性教学是学生自己探究过程,学生实验结果不一而足,有时会出乎意料,与预想的相差甚远。获得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结论。因此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除了在探究过程中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引导、点拔之外,关键的作用还是体现在学生获得实验数据以后讨论、归纳总结、释疑提高应用方面上,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澄清一些错误,总结得出物理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得结论去解释先前探究的问题,印证不同的猜想,最后通过应用实例加以巩固提高,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同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1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学生实验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实验操作就是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探究性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自经历的科学、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体会、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做总结报告,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探究课堂应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刀真枪”地探究科学。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由于实验仪器少而学生多,学生实验往往是三、四个人以上为一组,这种方法最大缺点是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分工合作、轮换操作、提高课堂效率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候,让学生用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或测硬币的直径等,实验研究往往要改变条件做几次,学生就可以一人做一次,为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老师边点拨,学生边学边做,对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可用挂图、幻灯、多媒体动画课件等配合讲解,提高示范性指导效果。
      3.2 激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小制作。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自行设计小实验、小制作。例如学习光的色散现象后,可以让学生自制喷泉,观测彩虹,达到学生展开联想,追究成因,找出答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大大的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3 成立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成立活动小组。例如学习照相机原理后,成立摄影小组,学过照明电路后,成立照明电路安装小组。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通过实践探索获得结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成功的喜悦中再次激发探求新知和应用新知的欲望,克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神秘、胆怯和依赖心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和终身学习习惯,而探究性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转变观念、思路和方法,才能顺利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学物理》
      [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3]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4] 《中学物理教学探讨》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培养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