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再思哲学大众化_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时间:2019-05-24 03:18: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革命烽火燃遍全国的年代,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艾思奇,提出了哲学大众化思想,并在《大众哲学》中得以体现,几十年后的今天,哲学大众化的需求仍然存在,但时代背景已经改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已成为理论界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艾思奇哲学大众化思想的再认识,从价值论角度分析其可能性及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以求找到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的无形的“藩篱”的途径,将哲学带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中,将本应属于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还给需要它的人们。
      关键词:哲学大众化 价值论 解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1-02
      促进哲学的大众化是艾思奇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要旨,也是艾思奇哲学的特点与魅力所在,在旧中国,艾思奇所提出的哲学大众化思想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今天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如何在新的时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入人民大众的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要求,更是塑造新的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从价值论角度看哲学大众化之必要性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要从一个命题存在的必要性来进行分析。哲学的大众化对于很多哲学研究者而言,特别是研究艾思奇哲学的研究者而言,其必要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就是这个不言自明的命题,在现实的社会中却面临着很多难以言表的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哲学研究领域不断地被其他学科蚕食,或者是直接分化为新的学科;另一方面,哲学研究领域与空间却又在不断缩小,造成哲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逐步退入到了一种“边缘化”的境地。
      但回望艾思奇提出哲学大众化思想的时代,却发现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无数革命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桥梁,为何在艾思奇的手中,如今看似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会发挥出如此大的力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要从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哲学说起。
      1.如何看待哲学?
      我们该怎样看待哲学?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观,艾思奇认为“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切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对于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一种“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哲学观,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哲学观”。说的更具体一点,对一种哲学观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对这种哲学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解放作为其最高价值诉求,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就是“在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专注于‘世界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人何以可能’的‘知识论’哲学,也不是热衷于抽象的议论‘存在的遗忘’的生存论哲学,而是以人的解放为理论旨趣,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非人生存状况为理论进路,以探索变革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道路为理论内涵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解放论哲学”。作为一种要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哲学,必须有一个能为普通人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哲学观,它必须反应这种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哲学的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艾思奇所推行的哲学大众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为全人类所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趣。
      由此产生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哲学的价值问题,“社会为何需要哲学”,这是致力于推进哲学大众化的理论研究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长久以来,哲学一直被视为一种只供少数“有天赋”的人去钻研的“精英之学”,但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到“生存哲学”的产生,再到近年来价值论哲学的兴起,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价值的思考不仅要阐明人生活的目的,而且也要确立一种达到目标的指导原则”,价值论哲学是一种紧紧围绕人与人的生活展开的哲学。因此对于哲学是否有用的问题,也不妨从价值论哲学的视角下来进行分析。
      2.从价值论角度分析艾思奇哲学大众化思想的成功
      哲学大众化的价值论基础,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问题。价值论中的价值,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人的主体尺度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对人的意义’”。在价值论哲学的视野下,人与价值是紧密相连的,人本身的存在状态就是一个价值的存在,即使大众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但人的生活一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主导,那就是人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我们为何觉得有的事情非做不可,而又对有的事情厌恶至极,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念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因为价值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形态”。
      这里再回到艾思奇的时代,为何艾思奇的哲学思想能受到如此多有志青年的青睐?的确,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他另外的著作中,从没有发现有关价值论的蛛丝马迹,更没有发现有对那个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分析与论述。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在当时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如何救亡图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诉求,而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拯救中国之最有效地革命理论,这就天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价值观念基础,而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将中国当时的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合的痕迹,例如,在论述单靠客观真理的害处时,举了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例子,在论述如何从实践中去认识真理的例子时,用了“一·二八”事变后李顿调查团作为反例;用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不变性与侵略方式的多样性来解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艾思奇用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的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正好契合了当时广大青年的价值诉求,因而在推进哲学的大众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从其内容来说,都要和自己的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用马克思的这句话也许最能解释艾思奇哲学大众化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在精神追求上契合了那个时代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才能在广大有志青年中产生广泛的共鸣。
      如今,那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即使在我们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也概莫能外。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与“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大众化,而以“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改变世界”、“解放全人类”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天然地就具有大众化的理论特质和内在要求。但是仅仅从理论上解决哲学大众化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是不够的,只是理论界对哲学定位的一种自我反思而已,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大众,还面临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哲学的神秘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哲学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才会有真正的可能。
      二、从价值论角度看哲学大众化所面临的困难
      很多对哲学有兴趣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和普通人聊到哲学,他们一般都会说哲学好难,哲学著作看不懂;或者直接就问: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干什么用?产生这些看法和问题,归结起来就在于人们对于哲学的不了解。
      思想与常识的纠结:哲学为何神秘
      艾思奇在其《大众哲学》的开篇,写的就是“哲学并不神秘”,可见,无论是对于几十年前的有志青年,还是对于当今迷茫的现代人,哲学都有其神秘的一面。所谓的神秘性,其实对于大众而言就是不知道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听不懂哲学家们在说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艾思奇在其《大众哲学》中指出,哲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就来自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想。但“哲学比感想更有系统”,而哲学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是为了确定“人的生活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听上去虽然美好,但却使人感到空洞,空洞的原因,是哲学所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似乎与此目标相去甚远。我们更愿意去理解和接受的,却是很多哲学研究者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常识”。
      “常识的本质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也就是说,常识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相互沟通的工具,在于其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共同经验”。但哲学要表达的却是一种超越经验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经验常识的超越。哲学思维与常识思维的矛盾,就决定了一方面,哲学家要与限制自己思维的常识作斗争,从而达到超越其的目的;另一方面,常识作为人把握外部世界的最基本工具,哲学研究者又必须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用来源于经验的语言表述哲学研究者们超越经验的思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哲学大家所撰写的哲学著作曲高和寡,只能在有限的概念框架内得到认知和解读。这无形中就在哲学研究与大众之间,设置了一道看不见的藩篱,使大众对哲学敬而远之。
      三、突破藩篱:哲学的大众化与解放大众的哲学
      一直以来,哲学与大众之间却存在着这一条看不见的“篱笆”。既是由对哲学心生敬畏的普通大众所构筑的,也是由那些“看似‘自我放逐’实则逃避现实” 的哲学研究者们所构筑的。哲学的神秘性与实用性的问题,就是这一现状的写照,大众因哲学的“无用”而远离哲学,很多哲学的研究者们又需要用哲学的“神秘”来体现自己的“高深”与“智慧”,但是,哲学不是书斋里少数学究的思维玩具,也不是对普通人而言可以将其束之高阁的“闲学”,而应该成为指引大众追求幸福生活,走上真正的“成为人”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实际只需要一个答案,那就是找到一种能够大众化的哲学并使之大众化。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哲学研究一直在追寻几个问题的答案人是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活着要追求什么?站在马克思主义论的立场上,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物,也是一个追求价值的存在,人类需要自由,需要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此,人要不断追求解放自己,从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中解放自己。而人的本质与人的追求,决定了作为“终极关怀”的哲学,必然要以某种形式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存方式,人的行为方式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就是哲学的大众化,在几十年前,艾思奇以通俗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给了中国的广大青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带给了苦难的中国。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各种流派的哲学思想,如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和唯意志论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也大行其道。但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了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不是“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早就背离了“认识你自己”这句作为哲学研究最根本原则的古希腊名言,它们又如何能与普通的民众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当今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能仅仅只是编写几本通俗易懂的教材就可以,理论即使再通俗化,如果它与大众的价值追求并行不悖;甚至是背道而驰,那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所谓的大众化。因此,作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理论工作者,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精神旨趣与思维方法,同时,又要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的价值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剖析。
      新时代的哲学大众化是要以各种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传递给社会大众。这种传递并不仅仅是一种说教式的传授,而是一种精神的交流的互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解放的价值诉求传递给大众。哲学思想存在于一切文化形式和样态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仅是将哲学理论用一种大众可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更要以各式各样的大众化的文化载体(小说、戏剧、影视、漫画、歌舞等等)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精神实质与价值追求,从而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我们不需要要求人人都像哲学研究者那样研究哲学理论,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涵传达给普通民众,使之能够以具有哲学色彩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形成新的价值观,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实现对其自身与所处社会的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在大众与哲学之间构筑一座桥梁。让哲学“回到人间”,让大众“走向天堂”。
       参考文献
      [1]艾思奇 《大众哲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孙正聿 《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3]李兵 《生存与解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牧口常三郎 《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1989年版,第3-4页
      [5]李德顺 《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6]李德顺 《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20-121页
      [8]艾思奇 《大众哲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9]牧口常三郎 《价值哲学》,马俊峰江畅译,1989年版,第107页
      [10]李兵 《生存与解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1]转引自孙正聿 《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相关热词搜索: 大众化 哲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