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亮点在“意外”中闪耀|工作中的亮点

    时间:2019-05-22 03:24: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现时生成课堂往往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维与新方法,即会出现许多“意外”。如何有效地应对课堂中鲜活的、稍纵即逝的“意外”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呢,谈谈我的做法与收获。
      1.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本学期我在教学八年级物理《温度计》时,为了让学生对温度计原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我演示了一个插有玻璃管的锥形瓶放到热水中,本想让学生观察液柱随之升高的现象,谁知刚一放进去,旁边一个突然大喊:“咦!液面下降了!”“下降了!下降了!”又有几个同学嚷起来,还没注意这一现象到同学听到后却哄堂大笑。“你们观察很仔细,请继续仔细观察。”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顿时鸦雀无声、瞪大眼睛注视着玻璃管中液柱,一会儿,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上升了!”“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液柱为什么会先下降而后又上升呢?”学生们热烈讨论起来,有一学生举手回答:“在水煮金鱼实验中我们知道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当把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玻璃瓶先受热膨胀,容积增大,里面的水温还没来得及升高,几乎还没膨胀,所以液面下降。当热传到了里面,水温升高,体积膨胀,所以液柱又升高了。”“分析的非常好!”下面一片掌声。我认为这样处理,鼓励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
      2.顺势拓展,激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完全顺着老师的思维,其实也没有必要强求学生思维与老师一致,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怎能得到发展呢?
      同样在学习《温度计》这一课,学习到温度计玻璃泡内感温液体有水银、煤油、酒精时,一学生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还有水!”“水不能做为感温液体。”我随口应答了一句。“为什么呀?况且水还便宜呢?”学生反应也非常快。本想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但灵机一动,看看他们的知识面怎样,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讨论一下,水究竟可不可以?”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很快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到了冬天水会凝固,温度计会冻坏。”“水到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后会把温度计给涨破。”“我在一本书中看到水从0℃到4℃时是热缩冷涨的,4℃以上才热胀冷缩,这跟温度计的原理不符。”老师这时及时鼓励:“想不到同学们的知识面这么广,思维这么积极,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只不过有些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本章学完就知道了。还有一个原因到初三学习比热容时就理解了。”这样几乎不用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鼓励了学生课外阅读,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再比如在《内能》这节课中,多数同学利用气球快速的放气来感受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即表现为气球的温度降低,但是有一个学生却把气球用力吹破了,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教学秩序大乱。我及时引导:“请吹破气球的小组同学赶快瞧一瞧、摸一摸。”正当所有同学都觉得莫名其妙时,哪吹破气球的同学说气球碎片时有水,我说:“是你把口水吹进去了吧?”那学生极力争辩“我没有把口水吹进去。”“我相信你没有把水吹进去,那气球碎片上的水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终于明白这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来,而液化的条件是要降温,说明气球吹爆时里面的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气球虽然没有了,但却起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3.顺其思维,焕发活力
      探究停留在问题表面,学生不感兴趣,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的一些问题有时正中“要害”,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把这些“闪光点”激活,进行深层交流,把课堂推向高潮。
      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节教学中,我在引入新课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生们的思维特别活跃,猜想很多:电流在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的过程中,电流将越来越小;亮的灯泡中流过的电流更大一些;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串联电路中距离电源两极越近,电流越大……学生们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或以自己的一些前置知识为依托,在他们想来自己的这些猜想都是正确的,别人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至此,科学探究已是必然。用实验验证了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学生们加深了认识。对于那些原来猜想错误的学生,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更使他们收获很多。在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时,有位学生说得好: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时,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收获已远远超出了实验结论本身。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师生结伴,同伴互助,课堂共同成长,形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科学素养,提升人的精神状态,焕发课堂师生生命的活力。
      4.学会倾听,发散思维
      学生对教师“权威”有一定的认同,因此,不是每个学生都敢于“据理力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控制时间,教师匆匆结束学生的发言,这在课堂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敢于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想法,与学生进行心灵互动。
      一位同学在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预习过的同学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应该肯定,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化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度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此,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从此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偏爱。
      总之,教学不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正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动态的一种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巧妙、艺术地处理课堂中的“意外”,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这样精彩的亮点往往就在意外中闪耀,课堂也就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 闪耀 亮点 意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