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英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实验小说《恶棍来访》解读】

    时间:2019-05-14 03:17: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第95届普利策文学奖之创作界奖(小说)《恶棍来访》是一部演绎不同时代美国人生活的小说,故事围绕音乐制作人班尼及其女助手萨沙展开,故事情节在20世纪70年代与2020年间跨越,记录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成长过程。文章深刻剖析了“恶棍”即时间对现代人生命的层层剥离与无情吞噬,警醒人们不应受现实生活的控制以及时间的奴役,而应用心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生命存在的真实含义,更加积极地对待人性和人生。
      关键词:恶棍来访 实验小说 人生价值
      
      2011年普利策文学奖之创作界奖(小说)颁给了四十八岁的美国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恶棍来访》(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2010, New York: Anchor Books)。普利策奖给珍妮弗·伊根的评价:“对飞速发生的文化变迁有着炽热的好奇心”。伊根出生于芝加哥,在旧金山长大,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现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伊根常在《纽约客》《麦克斯韦尼斯》《犁铧》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也为《纽约时报》撰写新闻稿。迄今为止,她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马戏团》《望着我》《风雨红颜》和集卡夫卡、爱伦·坡、哥特小说、爱情传奇元素于一身的《塔楼》。《恶棍来访》是伊根的一部演绎不同时代美国人生活的小说,故事围绕音乐制作人班尼及其女助手萨沙的故事展开,故事情节在20世纪70年代与2020年间跨越,展示了音乐工业由盛而衰的辛酸过程。她以非传统的写作手法叙事,在看似各自独立的十三章中描述了“恶棍”即“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对现代人生命的层层剥离与无情吞噬。小说最大的启示在于我们不应受现实生活的控制以及时间的奴役,相反,应该用心体会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生命存在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加积极地对待人性、对待理想,更加准确地定位人生。
      《恶棍来访》看上去破碎、断裂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有着连续的故事情节,“能否在技巧上跟得上形势虽然是作家最次要的特长,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①,伊根在情节设置、叙述空间、叙述视角和叙述对象上都进行了各种实验。作者把不同人物的感受和叙述角度巧妙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充分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的写作手法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小说分A、B两部分,像磁带的A、B两面。每一章有不同的主人公,叙事的视角也不同,因第一、二、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转换,读起来更像独立的短篇小说。《恶棍来访》呈现了小说主人公们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动态,俨然空间有立体感,时间里有心理因素。小说第二章开始,四十四岁的、失去性欲的音乐制作人班尼遇到了事业上的挫折,和妻子斯蒂芬妮离异后的他经常回想起年轻时的疯狂。还是高中生的班尼与吉他手斯科蒂等酷爱摇滚的同学成立了朋克乐队“燃烧的假阳具”(Flaming Dildos),成熟潇洒的音乐制作人卢是大伙的偶像,不同人的回忆概括了从20世纪70年代在旧金山对朋克音乐疯狂追捧的叛逆者,成为90年代在纽约市郊幻想破灭的成年人,整个叙述漫射出一种普鲁斯特式的多声部的、繁复的心理描写和音乐模式的小说创作。
      尽管小说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失落感,但也时常体现出凯勒式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当代实验小说的特点是不仅把世界描绘为荒诞的,小说主人公也往往是荒诞不经的。”② 班尼醉心于修道院传来的歌声,被打动的他和修女们签下一纸唱片合约,由于太过兴奋,班尼亲吻了修道院女院长的红唇,愤怒的女院长拒绝了邀请,所有的努力又付诸东流了。当斯科蒂在被污染的纽约东河钓到一条漂亮的鱼时,自己舍不得吃,带着鱼去拜访好久不见的朋友班尼,但在老友富丽堂皇的办公室他又自惭形秽,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不免为斯科蒂心酸。另外,在《恶棍来访》的表现形式上,伊根进行了多种尝试。在记者朱尔斯对小明星凯蒂进行的采访报道中,出现了频繁的复杂长句和注释,实际上是对八卦杂志访谈文章进行撕裂、重构的戏仿。小说第十二章只有七十六张碎片式的幻灯片,内容是21世纪20年代初萨沙十二岁的女儿艾丽森记录一家四口生活的日记,幻灯片上各种几何图形及图表排列组合,甚至还有空白页。这些幻灯片像是一种暗示,除了说明家庭成员间的隔阂与尴尬,还演绎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过程,即对音乐产业的影响再到语言交流方式的转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实验”一词不仅是创造出一种前卫的风格或改革旧的艺术形式,也是对社会文化变革做出的超前反应,从而反映出当今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人们心理的变化。“时间”无疑是《恶棍来访》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恶棍”(Goon Squad)指的就是时间。主人公班尼不止一次说过:时间是个恶棍,对吧?你想让这恶棍随意摆弄吗?在作者伊根看来,时间是个无形的恶棍,你常常对它视而不见,因为你总在担心眼前的恶棍们。“恶棍”是环境、命运、亲戚朋友的背叛等个人无法左右的外力,它们依次造访故事的主人公们,夺走他们的青春,消耗他们的梦想,偷走他们的激情、爱情与友情。年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曾经一起追梦的朋友如今也分道扬镳,只留下没有理想的年老的躯体。小说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数字化时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美国人的心理活动,在这个时代,科技是万能的,电子信息无所不在,网络链接、手机短信、报纸传媒……人们被束缚在一张巨大的网里不能自拔,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伊根仿佛在暗示:冷冰冰的数字化时代不仅浇灭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还摧毁了人们的信念与希望,现实已将生活的理想踩在脚下,时间又无情地吞噬了一切。时间的幽灵始终游荡在整部作品中,虽隐而不见,但又无时不在。作者挖掘每个人心底渴望救赎的人性潜能,在艺术与音乐里逃避时光的摆弄,一种压抑在内心的惆怅,来自被流逝的时光所残酷吞噬的一切,这也是在探索时间、命运、爱情、救赎、延续与断裂等多重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运用暗示、象征、联想、通感等手法,以挖掘意识的流动。借内心映照外部世界影音,捕捉生活现象激起的情感反映,从而达到把握历史进程,提取生命哲学的效果。后现代主义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让看似不相干的情节组成富有内涵的多层次结构。从20世纪60年代的《飞越疯人院》《第22条军规》等战后实验小说到70年代的《黑夜大军》这类新新闻主义小说,80年代社会稳定,文字游戏式的实验小说不再风靡,但实验小说拓宽了美国文学史的发展领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中相当突出。《恶棍来访》这次获奖,说明与传统紧密结合的实验小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伊根的叙述中除了运用元小说的技巧外,形散而神不散的讲故事方式也使阅读不再晦涩难懂。逐渐做到雅俗共赏,比如幻灯片的创作方式摒弃了冗长的叙述,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快捷、更清晰。《恶棍来访》情节紧张,引人入胜,符合现在美国大众的欣赏口味。小说的每一章节描写了不同人生轨迹、偶尔互相接触的各色人物,这些个体的不同声音组成相互交织、彼此交错的乐章。故事一开始萨沙的盗窃癖已不可收拾,她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此后人物渐次出场留下伏笔,将故事发生在作者营造的空间中,进一步深入探求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人与现实的冲突以复杂形式表现出来的实验小说的特质。
      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大多具有可读性,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接受度,比如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之《兔子富了》、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中性》等,都做到了形象性与哲学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紧密结合,并且与美国现实的热点话题紧密相连,比如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但实验小说鲜能入围其中。传统的实验小说表现的是世界的冷漠、荒诞,这与当时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有关系,人类是渺小的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有的一切都陷入悲观、失望。比如冯内古特《第五号屠宰场》里将所有令人悲伤的情节,包括德勒斯登大轰炸、岳父的空难、妻子的死亡,只用一句“事情就是这样”(So it goes)来收场,以消极沉默来反击社会的不公。而《恶棍来访》的主人公们在小说结尾幡然醒悟,年近花甲的班尼不仅在精神上也在物质上帮助斯科蒂重整旗鼓,举办音乐会,一路走来虽跌跌撞撞,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基调的转向是积极的,希望重新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标尺上。人生一世相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怎样活才有意义,是不是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成年以后庸庸碌碌?也许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得充实,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感情、环境条件来选择和调整自己的人生道路,力所能及地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做事,把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得有滋有味。班尼和斯科蒂的成功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正像书中所寓意的那样,年轻、幸运、强壮的时光,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好在一切都会结束,但还没有结束。
      显然,《恶棍来访》丰富了传统实验小说的形式与内涵。读者会渐次地从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细致把握下,对不同时代美国社会的敏锐观察中,在场景、对话描写方面上聆听到和谐的乐章,感受到作品主题对于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和作者一起追求本体意味、永恒意味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① John·Barth. : The Friday Boo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 1997, p.66.
      ② 钱青:《多种多样的当代美国实验小说》,《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第31页。
      
      参考文献:
      [1] Jennifer·Egan.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M].Random House Inc., 2011.
      [2] [美]James Phelan Peter J·Rabinowitz.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马国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振武.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 [爱尔兰]塞·贝克特.普鲁斯特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 黄铁池.独语与喧哗——美国文学史的“当代性“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2-56.
      [6] 郭宇.从《禁卫军之树》看历史元素与商业文化的融合[J].当代外国文学,2009,(04):69-76.
      [7] 谭敏.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恶棍 来访 解读 实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