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pdf【论文化产业精英的品格塑造】

    时间:2019-05-14 03:16: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人是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的要素,品格不仅是个体人的文化素养,也是民族的文化素养。深刻把握品格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品格的外延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八种:学习与批判的品格;积极与勤奋的品格;善交往与善合作的品格;尊重与责任的品格;自律与自勉的品格;自信与自强的品格;向善与奉献的品格;崇高与唯美的品格。精英品格的人文表征包括:求真的技能品格(含经验品格、科学品格、哲学品格),向善的道德品格和审美的精神品格。当前,部分文化产业精英在社会生存压力和浮躁气氛的裹挟下,将利益的理想渗透到文化理想中,并模糊了文化理想,而丧失了理想的文化,其文化品格陷入了自我迷失,心态浮躁以及单向度中。重构精英文化品格必须要求文化精英趋向尊重包容的道德品格,对世界观的自我改造,对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以及具有文化批判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品格;优越品格;道德品格;人文表征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3-0022-07
      
      人是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的要素,品格不仅是个体人的文化素养,也是民族的文化素养。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德性只能是品质,而且还要说明是什么样的品质”[1](pp.3132)。在此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德性指的是美德,而“品质”则往往被理解为“品格”。关于“品格”由于其内涵广泛而深刻,各种解释往往见仁见智,然而始终未能脱离“品格”内在的伦理性或道德性,未能回避人的文明修养问题。基于时代的背景,深刻把握品格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品格的规定性
      研究品格范畴,首先要把握其内涵与外延的规定性。生活中品格既可以指物的品格,也可以指人的品格。人的品格是指人的文明素养或文化教养所达到的水准或状态,是人的品性规格的总称。每一个生活中的人,都有其自身的人格。就个人而言,人的品格决定着个人的目标选择和行为方式;在一个行业,人的品格会决定该行业的整体形象;在一个社会,人的品格将影响该社会风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的品格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托马斯·里克纳和马修·戴维森教授是美国品格教育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从逻辑外延角度提出,品格应该包括优越品格和道德品格两个部分[2]。优越品格是指个人发挥自身潜能时应具备的品质,以成功为导向,其中成就动机被称为任务取向,正是这个动机促个体产生超越自我而非超越别人的愿望,使其不论在哪一种工作或学习环境都能保持勤奋、自制、积极的态度,形成优秀品格;道德品格是指那些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以关系为导向的。道德品格的引导能使得个体怀着诚实、公正、有爱的品质去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在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下生活。人在优秀品格的引导下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在道德品格的约束下以善的行为去实现目标。应该说,这一划分具有合理性。
      现实中,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品格。“天才人物凭藉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3](p.1)对于品格的外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本文将品格划分为如下八种:(1)学习与批判的品格。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批判思维无疑是个体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人若能在自身资质的范围内学会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生活的本领,将获得生存的资本;学会学习要求具备批判的精神,能够有选择地学,带着批判理性去学,在不断的质疑又不断获解中学,才能形成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睿智,并通过智慧的品格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2)积极与勤奋的品格。在个体成功的因素中,先天的优良资质固然会影响其取得成就的大小,但人自身的勤奋努力、积极主动、锲而不舍追求成功的品质却决定着这些先天资质是否被有效开发。没有积极勤奋的品格,单凭先天的资质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没有人的优越品格激发其不断超越自我,成功是不可能的。(3)善交往与善合作的品格。现时代的创造是一个全面合作的过程,个体的智慧只有融入到群体之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对知识或技术精英不仅仅是单一能力的考量,而且对其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已成为精英人群需要具备的重要品格,这一品格将产生巨大的功效,形成团队的合力。(4)尊重与责任的品格。尊重和责任的美德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品质。尊重是个体品格之中的一种压抑性的美德,它使得我们去关注那些本应有敬意情感的事或人的内在价值,而不去破坏和侵犯他们。这包括对自我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信仰的尊重、对财产的尊重、对其他物种的尊重等。而责任则是道德品格中较为积极和主动的因素。它使得人们带有一种使命感,在做正确事情的同时还要制止错误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5)自律与自勉的品格。自律是指在没人监督或在场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做人的原则,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是通过自我约束的行为做人做事。自律是一种人格,可以赢得组织或他人信赖,获得成长的更大空间;自勉是指自己勉励自己。通过不断地勉励自己,不断地给自己设立新的发展目标,不放弃自我追求的目标和意志,人才能在自勉中获得精神的支撑,克服颓废与懒惰,在不断进取中获得新的成功。(6)自信与自强的品格。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主张,相信自己的选择,深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的心理状态。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确信。有了自信的品格,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力量和毅力;自强是指自觉进取,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自立于社会,成为生活强者的心理品格。只有自强才能创造业绩,得到别人的尊重。(7)向善与奉献的品格。“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那么好,我从自身得到了奖赏。让我的心灵总是想到这一点,绝不停止行这种善。”[4](p.179)这是古罗马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的一句格言。事实上,在人类利我本性之下,还应该有利他的品格,不以己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善的基本要求;向善不仅要满足维护他人的利益,而更高的境界在于,要有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集体的某种奉献精神,这种慈善的精神,是人性中大爱的精神,在爱的奉献中将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得到人格尊严的回报。(8)崇高与唯美的品格。崇高是一种超越平庸、低俗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追求生活意义与价值,追求理想、追求成功、追求成就的自我人格状态。将个体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命连在一起,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连在一起是崇高的品质所在;追求完美,创造生活的美、人性的美、环境的美等追求,是人的审美品格所在,人格的美在于美的追求与自我塑造,这是品格的最高境界。
      二、精英品格的人文表征
      文化境界中最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具有一种终极关怀性质,以人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作为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也就是对求真、向善、审美境界的追求。这是主体对客体把握的三种方式,他们相对独立却又内在统一地凝结在主体的人文品格之中,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体现主体对自由的追求。“真是理智上的自由,善是意志上、行动上的自由,美是情感上的自由。”[5]求真是通过技能品格消除个体的无知状态,使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体的客观实际,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向善是指通过道德品格规范个体行为,使主体意愿符合客体价值标准,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审美是通过精神品格观照欣赏,使主体的精神体验与客体的本质力量相符合,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一)求真的技能品格。所谓真,从认知范畴上说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客体本质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主体的主观认识能够符合客体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要求个体拥有能够客观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真”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是求真的知识是随着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中包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感性经验知识”、“科学理性知识”和“哲学反思知识”三个层次。因而求真的品格也可以分为“经验品格”、“理性品格”以及“哲学品格”。
      1.经验品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也随着常年的积累和一代代的遗传而累积和发展着。事实上,在知识形态表现的初期通常是以感性的经验知识出现的,这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对特定的生存环境产生的一种普通而又有效的一般性知识。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其他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所谓经验品格就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积累下的经验为依据的认识活动而形成的人的文化品格。经验品格往往都是很直观的,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直接的观测而得出的结论。同时,由于它是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成,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认识,因此往往不容易被推翻和挑战,因此经验品格本身不会有自我反思的提升,它的提升往往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因此经验品格是求真品格中的最低文化境界。
      2.科学品格。人类“并不满足于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来谈论人类本性,因为他们在为一个更高的理想——绝对科学的确定性的理想——而奋斗”。因此,相对于经验品格的直观、表面的联系而言,科学品格表现得更加理性,它能更加系统地、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各种科学的理论为标准而达到较高的文化品格追求。我们所说的“科学知识”往往是通过个体对科学理论的学习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观的偶然,只有客观的必然,然而科学品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观范畴,它是个体掌握客观科学知识能修养水平和文化品格,因此在相同的科学体系中,个体科学品格的程度却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科学品格是基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高于经验品格的文化品格。
      3.哲学品格。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哲学是对人类知识的全面整体反思,它是知识的最高层次,而从技能品格的层面上看,哲学品格也是高于经验品格和科学品格之上的最高层次的知识修养水平和文化品格。它包括有智慧的内容主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是高认知力和高创造力的有机结合。哲学的品格要求人们不仅要能够客观充分地认识现实存在的外部世界,还要求对可能存在的未来世界在现实世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构想以及规定。这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对“真”的追求与创造。不同于经验品格,哲学品格的本质在于批判精神,正是这样的批判精神,使哲学品格由最初的认识走向创造,它是实现在对现实批判基础上的对未来的把握和追求,从而建立一个高于现实的、合目的性的存在。然而这样的创造并非单向的,当个体通过哲学的品格批判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同时,主体自身的主观世界也同样受到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超越。
      相较于经验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三者的区别,经验知识只是客观的反映现实;科学知识表现着主观与现实的一致性;而哲学知识却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在人的技能品格中,经验品格处于最低层次,哲学品格较高,而哲学品格则处于最高层次,然而这三者最为求真的品格,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
      (二)向善的道德品格。所谓善,是指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以及处理个人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具体的事物对社会和大多数人具有正方向的意义和价值,属于伦理价值范畴。主体在与外界事物的联系中,并不是仅仅为了通过经验品格获得对客体的普遍性认识,从而对事物进行理论性的解释,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合理追求。向善的道德品格是指人对善的价值的自我认识程度和实现他的意志和能力水平。其一,主体在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其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同时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意义以及后果通常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主体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调整自身与客体、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向善的道德品格。人的这种自我的认识程度越高,就表明其向善的道德品格越高。其二,主体需求的实现通常都需要一个相对反复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主体对实现善的价值的意志和能力也是向善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这方面的意志和能力越强,表明主体的道德品格也就越高。
      (三)审美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上去阐述美,他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主体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正是在“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人类发展了自己,体验到了美,实现了人类自身的自由[6]。美无法脱离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因此它是部分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部分具体的客观事物对社会或对多数人生存发展起到的正面意义和具有功利性的正价值。美通过社会实践从影响人发展的事物中提炼出来,进而实现人生存发展的目的。审美的精神品格是主体对意识自由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注重的是人主体意识的感受,与主体本身的美感有关,属于主观范畴。审美品格的生成是主体在接触具体事物时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它是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后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虽然美的标准应该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客观标准,审美本身也有其趋势性和基本规律,总体上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具体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这源于每个个体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和经验不同,这也是导致个体审美精神品格高低的重要因素。
      品格提升的核心因素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人作为“类”的形式整体存在着,这就决定了个体不论是求真的技能品格、向善的道德品格、审美的精神品格,他的提升都不是单纯的个人品格的提升,而是代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审视
      (一)失去自我的精英。由于精英文化产品的价值很难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往往使得这类文化产品的价值回报率很低,而这类文化产品本身创造和开发只能依靠政府的补贴。起初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们还都希望凭借着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同、自身经济境界的提升和追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初衷去寻求那少得可怜的社会效果,而最终也不得不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人们文化审美价值的不认同等现实的原因,将这些高雅、厚重的文化放弃在大众文化市场的大门外。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们对文化价值的信念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现实的情况下抛弃了本身对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原有的执着。淡化的使命感和退化的道德感令他们觉得自己曾经不耻的低俗文化并非一文不值,至少能够为他们在大众的文化市场获取精英文化产品所无法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是越来越多的精英文化生产者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开始转变,为大众流行的取向进行形而下的精神生产,一味地追求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最终坠入了庸浅文化的行列。然而,当市场经济不断冲刷着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以普通社会大众为直接对象,以其市场性、世俗性的特征迅速席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大众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大众文化迅速占领长期以来被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主导的文化领域,使得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出现在了当代的文化系统当中,也将传统的文化精英和精英文化推向了文化领域的边缘地带。
      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界限趋向交融,不再有那么清晰的界限,这使得文化精英的本质也发生着变化。费瑟斯通在他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随着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差别的消弭,向后现代文化的转轨,给知识分子带来一种特别的威胁。”这种后现代文化状况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文化精英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地位发生了动摇,人们不再将文化精英的话语和规范当做人类生存的唯一标准法则,面对这样的状况,文化精英的“立法者”地位开始发生了动摇。精英的文化话语开始被不断地孤立,以往的社会规则逐渐演变成了个人符号,在当代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退至无痕。逐渐地,随着现代媒介的广泛运用使得大众文化凭借着随处可见的载体而普及开来,以往的社会规范沦为特殊性存在。
      事实上,精英文化的创造性风格以及其无可避免的教化性,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背道而驰,最终只能局限在文化精英自己的狭小空间,这样的现状使得文化精英们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看着物质需求果断地代替精神追求而得到人们的追捧,精英们的话语传达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其本身的价值体现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精英们开始表现出了突如其来的惊慌失措,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人文地位已被经济地位所取代,一种心灵的失重感油然而生。原本作为社会良心的文化精英们失去了长久属于他们的社会舞台的中心,被不可避免地排挤到边缘地带,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资本。
      由于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致使精英主体产生了多重性格。首先,一部分的文化精英还在继续他们长久以来的学术话语,仍然关注对真理的追求,也仍然保留有效立法这种一贯以来的责任感。他们不甘被消费文化所诱惑,对后现代文化秉持着批判的态度,追求纯粹的学术品格和文学品格。他们不认同消费文化的观点,认为学术和文化的价值不能用经济加以衡量,坚持运用理性的思辨能力把弘扬传统的人文理性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与教育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所谓的文化精英的数量与质量都较早先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就了另一类的“文化精英”,即“边缘化精英”,他们是文化大众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大众化的生产者,由于这类“边缘化精英”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文化精英,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地将原本的精英文化加以复制和传播,转变为大众化和类象化。他们不再在意社会的法则和文化的规范,只为了利益的驱动去关注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大众的情感、欲望和消费观念,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其本身的文化知识将大众文化批量生产,形成了大量占领文化市场的大众文化产品。再次,另一些“文化精英”以推崇文化为名,做着所谓的文化研究,但实际上是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为了成为所谓的文化精英而不断地拼贴、利用现代文化,生产大量的文化垃圾,因此使得大众文化中毫无意义的信息愈发增多。
      虽然现在的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所颠覆,传统的文化精英也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地位,但是曾经传统的文化观早已无可避免地被暴露在大众文化之下被大众检验,否则只能被置身于社会文化体系之外,因而,如今的文化精英们已经无法按照传统的文化观念去实践,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现实路径。
      (二)浮躁的文化心态。我们在实践中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往往越是具有厚重人文内涵的文化产品越是难以推向大众市场,不论是其经营、展览、还是出版、演出,各类的行销形式都难以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们的出现难以迎合普适的审美价值取向。也许是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太多的信息需要人们去接受,也许是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和竞争使得人们无法静下心来,也许铺面而来的快餐文化带人们进入了一个畸形的文化接受时代,总之在当代社会,能按捺住自己浮躁的心去认真品味其文化内涵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往往越是高雅、深厚的文化产品,越是需要人们沉淀下内心繁复的念头去细心地体会。与那些能直接满足人们娱乐心态的消费品相比,人们对于那些虽然高雅、深厚但是深奥的具有极强教化性的文化产品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因为这些文化产品的出现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可消费性、娱乐性、盈利性的文化价值南辕北辙。虽然心痛和忧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看着这些具有深厚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文化产品与大众的审美选择和文化市场渐行渐远。
      (三)单向度的文化人。爱因斯坦说过,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和桎梏。一旦人的思想被欲望所左右,将失去人思考的天性沦为没有理性的动物。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艺术的高效创造、人类品格的养成的重要前提就是人们对自身本能欲望的合理压抑。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释放了过去人们被普遍压抑的欲望,成为人感官功能的一种新的实现和延伸。大众文化凭借着大众媒体将越来越多的平面化、模式化的文化产品传递给受众,使人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激发和强化了自身的欲望,并使其复杂化。因此,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思想,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腐蚀着人类的精神、阻碍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十分的忧虑,认为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公民所形成的世界观包含了很多“反生活”的元素,认为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唯一标准、平等就是全社会向低的道德水平卑躬屈膝、而无休止的盲目的快乐是人类追求自由的终极目标。显然,当代工业社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人们从繁重、激烈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人们来带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生活消费品,使其在物质上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但越来越舒适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将人们局限和束缚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中,物质的满足带来的不是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是人们对其物质需求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了人生活的中心,而丧失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丧失了合理批判社会现实的思维能力和人类对理性、自由、美好的追求习惯。人的主体性不断地面临着物化自然以及人自身创造出的人化自然的挑战,人类时刻处在急需摆脱现实对人本质的阻碍和自身物欲不断膨胀的极大矛盾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品格,最终从追求内在自由的人沦为了单向度的人。
      四、精英文化品格重构的实践路径
      (一)尊重包容的道德品格。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层次和类型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国正处在文化变革的特殊阶段,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打破了精英文化一枝独秀的文化格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等各个意识形态的文化阡陌纵横。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文化精英应该改变自己清高的贵族式立场,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现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可见,事实上他们彼此还会借鉴其他文化之间的优势来弥补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一般来讲,大众文化产品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高度个人化、生活化、即时化、快餐化的世俗性创作倾向[7],然而在其貌似前进的方式中也会隐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识。或许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有意地通过平庸的内容和通俗的表达方式来消解精英文化中所倡导的各种理性,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所谓权威的反叛,获得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也正是大众文化在无意识下表现出的思想内核却提升了大众文化作品的庸俗常态,表现出精英文化才具有的纯正姿态。同样,精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以通俗的形态追求自身价值,因为精英文化的深邃、高雅往往曲高和寡,难以获得社会公众广泛的接受,因而精英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包装使精英文化以大众的姿态出现,也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化价值。
      当然,实现雅俗共赏并非是要让文化精英们一味地迁就社会大众,将精英文化大众化、低俗化,更不是让文化精英刻意地进行庸俗化的创作,而是要以尊重的态度,包容的心态,抛弃精英意识的束缚,消除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屏障。我国当下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精英文化早已不再是文化精英的专属,因为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以大众文化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想要得到自我精神品位的提升。这就要求这个时代的文化精英走下圣坛,走进生活,在一个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社会大众的对话与交流。
      (二)文化精英世界观的自我改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主体性不断地面临着物化自然以及人自身创造出的人化自然的挑战,人类长时间处在社会现实对人本质的阻碍和自身物欲膨胀的不断拉扯之中,文化精英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同样无法摆脱这样的社会环境。因此当文化精英批判他所面对的现实社会的种种积弊的同时,自己也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这个批判过程的本身也应该包含文化精英的自省与反思。只有当文化精英将自我批判和自身反省的过程当作社会批判的先决条件,根据现实的变化进行自我改造和重新定位,才能在揭示社会积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到最佳状态,这也是当代文化精英通过自身改造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布尔迪厄曾经指出,文化精英如果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不把自己当作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就不会获得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真理性认识,当然也就不会对自然和社会有什么作为。
      文化精英是二维的存在者,他们必须要克服与调和纯文化和入世之间的矛盾,他们虽然需要在知识上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在各个领域展示他们专业的权威性,同时也需要不受政治、经济或者其他形式的势力所束缚。也就是说,文化精英除了要在专业的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要跨越专业的限制,以更为宽阔的社会背景为视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剖析和阐释文化社会的内在价值,并且对社会的公共问题加以反思。
      (三)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从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出发,完善文化价值的体系、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审美价值标准是文化建设和品格养成的重要方式;从文化个体养成的思路出发,实现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是精英文化品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当代的中国文化面临着极为复杂的转型,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在本土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意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中国文化还不断经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成为中国现代的文化谱系,从而使得当代人们的审美结构复杂而多样。事实上,在这个复杂的文化生态谱系下,人们政治意识的弱化、经济欲望的空前膨胀、市场形态下道德失范以及文化价值倾斜,都导致人的审美价值必然会产生偏差,而精英文化品格中的诸多矛盾,都需要靠社会审美精神的重铸和大众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来得以实现。社会审美精神重铸的关键是在于发掘那些令公众容易接受的、含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价值、转变审美观念的价值体系。新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将多种有益的文化价值有机地结合,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真善美、辨识假丑恶,帮助人们正确面对和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物质主体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使人们在追求经济上积累的同时忽视了精神上的匮乏和文化上的堕落,大量畸形的社会行为和不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中产生。而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和建立完整而多样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从个体角度来看,是促进人性和人格健全发展、实现个体价值、满足人们正确审美需求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构建文化美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四)具有文化批判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精英们有责任进行文化自省,将自我和他人的生活、生存状态组织到一个新的文化生存体系中,使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与日常生活自觉融合,为自身和他人生活质量的改变和文化境界的提高创造优良的条件。只有整个文化结构全面优化,才能使社会主体的文化价值全面提升,进而实现全社会健康丰富的审美文化形态。古往今来,中国的精英都显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表现出了一种包含了终极关怀的、超越常人的精神理想。在传统意义上说,由于社会的精英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从事着以创造文化、传播知识、教育大众为主要工作的脑力劳动,因而成为了一个尤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感、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是一批随时准备好改造社会的人,精英们时刻不忘以社会为己任,总是凭借着他们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同时精英们也总是站在一个综合性的理性高度针砭时弊,批判社会的丑恶面,以理性的论证和对社会黑暗的抗争体现着他的公共良知。作为人类社会边缘化的批判者,文化精英应该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保持着人类精神世界的领袖,文化知识和道德品格的立法者,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的坚固地位。
      当今的大众文化以流行文化的姿态现身,没有了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深刻内涵和底蕴,它的存在将人们一步步毫不自知地淹没在日常生活的平衡状态中,逐步失去了理性和自信。
      从前那些贴着精英文化、高雅文化标签的文化产品,再也无法达到大众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是遭受着大众文化的无情排挤和忽视。而大众文化却凭借着其娱乐至死、崇尚享受、拒绝思考的文化特征,取代精英文化成为了新的文化审美风尚。在这种庸俗而又无谓的文化氛围中,沉浸在瞬间享乐的社会公众早已放弃了对现实改造的欲望和向恶劣思想的反抗,他们早已习惯了将低俗的趣味当作审美的品味,并将其反射到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人们变得日趋消极和颓废。就在大众社会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满足人们的欲望诉求的同时,把富有个性的个体人塑造成大同小异的群体人。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泯灭了个性的个体将群体堕入欲望的膨胀中,在一个被功利化、欲望化了的世界中,越是低级庸俗的东西反而越具有符合大众的影响力,而越是高级典雅的东西反而令大众敬而远之。
      德怀特·马克唐纳对新的社会状况中存在的内在危险性提出了警告:“一种温吞水式的、软弱无力的平庸的文化正在缓慢地生产,这种文化像是一滩正在蔓延的淤泥,吞没着一切,威胁着所有的东西。”因而面临着大众文化对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所造成的空前的威胁,文化精英们理应有所觉悟和表示,为大众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建立一种可以参照的、可被监督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终极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Thomas Lickona﹠Matthew Davidson.Smart﹠Good High Schools:Integrating Excellence and Ethics for Success in School,Work,and Beyond(A Report to the Nation)[R].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at Cartland Center for the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2005.
      [3][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马克·奥勒留.沉思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郑凤.人生的自由何以实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于佳楣,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J].大庆社会科学,2009,(1).
      [7]徐艳.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困境与角色焦虑[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段志超]
      

    相关热词搜索: 品格 塑造 精英 产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