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传统忠孝观念【汉代铜镜映射下的忠孝观念】

    时间:2019-04-21 03:26: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401331四川美术学院 郝淼   [摘要]每当我看到祖先们留一下来的种种图饰,纹样,总会被莫名的感动。这些条条的轨迹间,讲述着祖先们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让我不自觉的被吸引,被陶醉,被牵引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关键词]铜镜 纹饰 忠孝
      
      一、铜镜文化溯源
      中国古人将镜的发明归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中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述异记》中也记载道:“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长洁,不生蔓草。”
      翻开历史文献,“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诸书中。《庄子•应帝王篇》载:“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长,故能胜物而不伤。”《楚辞•九辩》载:“今修饰而窥镜兮。”《韩非子•饰邪》载:“扶摇镜则不得为名。”同书《观行片》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根据文字记载,可以肯定镜在战国末期就已盛行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镜的解释为:“镜,景也。”又云:“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汉代郑玄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广雅》曰“鉴谓之镜”。可见,镜在最初只是照面映身的用具,以水鉴容,是最早的镜。现代简体字作鉴。鉴的字源实际上是繁体字的“監”甲骨文的字形就作一个人弯腰朝盆皿里观看映像的形状,说明商代以前人么大多是用陶盆盛水来照容的。
      二、汉代铜镜纹饰
      铜镜的发展在古代有几次兴盛时期,即战国时期的战国镜,汉代的现汉式镜和汉式镜,唐朝的唐镜和宋朝的宋镜。铜镜巨大的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高超的青铜工艺上,更体现在丰富的纹样上。它的纹样刻画精巧,文字瑰丽,辞旨温雅,以其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形象,解释了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民俗的变迁与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
      到了汉代,铜镜十分流行。镜背的纹饰出现了四灵纹和规矩纹等。四灵纹作象征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规矩纹又称博局纹,近似古代搏棋盘上的图案,有TVL等笔画直折的符号。装饰题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神仙人物、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的人物及狩猎等、规矩四神兽、铭文镜、神兽镜等。
      汉代铜镜出了施文以外,还出现了表示吉祥或商品广告的铭文。汉代铜镜铭文种类繁多,官方制造尚方镜有“尚方”铭,私人铸造的镜名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纪年铭、纪地铭、纪氏铭、“日光”铭、“昭明”铭、“清白”铭、“善铜”铭等多种类型。
      汉代铜镜铭文既体现了汉人的广告意识,更反映了汉人强烈的社会需求,如对长寿的渴望、对成仙仙化的追求、富贵高管的期盼、子孙番昌的祈求、对二亲的孝敬、对夫妻恩爱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向往。
      三、忠孝观念
      每当我看到祖先们留一下来的种种图饰,纹样,总会被莫名的感动。这些条条的轨迹间,讲述着祖先们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让我不自觉的被吸引,被陶醉,被牵引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1.人物画像题材
      儒家提倡忠孝,《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其中就不少关于忠孝的言论。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对于孝,孔子则更是大力提倡,他认为孝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是为能养”“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后被韩非子发展,提出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到了汉代,这种忠孝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董仲舒更是将忠君与孝父相连,其倡孝道,本质上还是为了忠君。上层统治阶级所强调的忠孝观念,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思想,于是作为忠臣代表的伍子胥,也就成为了铜镜装饰纹的主要题材。
      伍子胥画像镜的故事取材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等野史,其大体情节为:越王勾践被吴国吴王夫差战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采用范蠡的计谋,送西施、郑旦两位美女给吴王以迷惑吴王沉迷于女色。伍子胥劝吴王不要收下两位美女。而吴王不听,反责怪伍子胥不忠,并将其杀害。
      除了对君主的忠诚外,忠于友谊也是汉人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因此汉代铜镜纹饰中还出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两位友人的形象。伯牙,钟子期两人是好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后世便传为“知音”的佳话,成为朋友交往的表率。
      2.铭文
      铜镜的铭文虽然在战国末期已出现,但当时完全属于从属地位,至汉代才改变现状。汉铜镜铭文种类繁多。反映了汉人强烈的社会需求。其中也不乏忠孝的内容。
      首先是子孙潘昌的祈求。《孟子•离娄章句上》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个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要将父系血脉关系得以延续,就得靠子孙来延续,于是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便成了古人重要的追求,这个在汉代的明镜中就有明显的反映,如“长宜子孙”“子孙满堂”“宜子孙,乐无忧”“长生宜子”“长宜子孙,富贵昌兮”“长宜子孙延年兮”“子孙具,家大富”“赐长命,保子孙”“子孙繁兮富贵昌”“六子大吉”“七子八孙局中央”“九子九孙各有喜”“八子九孙居高堂”“八子十二孙居高堂”。
      然后是对父母,对统治者的忠孝。《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仁”是儒家学说的根本范畴,孝悌是仁之根本。“孝悌”在汉代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从汉惠帝开始,汉代皇帝一律以“孝”作为谥号,这可以说是史前无例的。汉代统治者极力提倡孝道,奖励孝行,甚至将孝道与取仕直接相连,《孝经》成为了全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就连汉代的皇帝和太子也得细读。《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扩大和发展。铜镜的铭文有“长保二亲乐福昌”“长保二亲宜酒食”“长保二亲及妻子”“长保二亲受大福”“长保二亲辟邪”“长保二亲富贵昌”等等。由此可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代的忠孝观念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设计艺术史》 傅克辉 编著
      【2】《铜镜史典》 曾甘霖 著
      【3】《铜镜文化与图案》 贾亦显 李婷 编著
      【4】《中外纹饰艺术大图典》器物卷

    相关热词搜索: 铜镜 汉代 映射 忠孝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