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思考|中班教育笔记200短篇

    时间:2019-04-07 03:16: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编者按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这一核心任务,亟需我们理清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袁贵仁部长曾明确指出:“分数并不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本刊特约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去年,我参加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高端学术研讨会”。
      说实在话,作为一名专业标准化工作者,宣传标准和标准化是我的责任和本分,可是具体到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标准化,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完全崭新的题目。
      标准和标准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今天要在中国教育界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始成长了,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我所掌握的标准和标准化方面的知识、规则以及在教育方面可资借鉴的意见做一点介绍,供有志于从事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
      标准和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
      说到教育质量标准,不能不首先说说什么是标准。在我们标准化工作者看来,标准对于人类而言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只不过,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真实存在。
      其实,标准不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如果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还会发现,它与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息息相关。在《质量标准化计量 百科全书》中,说到标准的起源时是这样表述的:“在远古时代,出于同大自然搏斗和群居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吼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清晰易懂的声音和能够互相理解、相互认同的语言,进而又创造了记录各种信息的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器物的规格、形制、使用方法也逐渐趋于一致。这种不断走向一致化的语言、文字、工具、器物等。便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成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最初的、朴素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成就,就与符号、记号、语言、文字等教育要素密切相关。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人类从积累和沉淀教育要素的那一刻起就与标准和标准化的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纵观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蒙陇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十分漫长,发展也十分缓慢。此时,人类社会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探索和追求是朴素的、无意识的。例如,人类在造字和造数的过程中,就已产生了标准意识和标准化思想。字和数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除自己以外的更多人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事物,统一行动。第二个阶段是古典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逐渐产生了计量的概念,并研究出了专门的标准计量器具,产生度量衡。度量衡就是把标准和标准化的思想和原理同测量手段紧密结合并牢固地绑定在一起的产物。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和计量的紧密结合,标准就是计量,计量也就是标准,二者不可分。第三个阶段是传统的标准与标准化发展阶段。真正把标准和标准化的理念、原理和方法整理出来并独立加以应用的正是在这个阶段。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中,这一阶段应该是从宋朝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开始的。活字印刷实现了字体的统一、一致,也充分体现了重复和互换的标准化原理。不但如此,无论是造字还是印刷,都不再需要把度量衡手段绑定在一起,至多也只是用其作为测量手段的技术支持,标准从此开辟了自己的专有领域,体现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即一致、互换和简化。这一阶段保持了近八百年以上,其最辉煌期是从19世纪大工业出现到20世纪初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诞生的这一时期。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标准和标准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量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评价标准相继产生,涉及的领域有贸易、环境、服务业(金融、物流、电信)、教育、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等。这些方面的标准都不再需要经过计量器具和量值的精准度量后再作出准确无误的直接规范了。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任重道远
      所谓标准,按照我国和国际上通用的定义应该这样表述:“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世界贸易组织(WTO)除了作出类似的规定外,还特别强调了标准的非强制性。
      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使标准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使不够标准的状态转变成标准状态的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标准的编制,也包括标准的发布和实施的全过程。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育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我国,教育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报道说:“不同于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方法,此举将为本科专业教学提供一个‘云层’范围的标准,可能为未来高校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提供更大的空间。”报道还介绍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领导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整个标准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制定完毕。”
      将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等概念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这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既是教育系统的创新,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创新。正如我在前面叙述的那样,标准和标准化的兴盛发达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标准和标准化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工业领域。只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标准才以现代管理领域为突破口,逐渐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所以,当我们在教育领域引入和应用标准、标准化原理、方法来规范教育质量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理解教育质量和标准、标准化的关系;如何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准体系;在标准制定之后如何实施;实施后怎样检验或评价标准化的实际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也都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认真设计,认真尝试,循序渐进。   为了说明我国在教育界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从我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所属的国家标准馆中,认真搜索和查询了相关资料。我们对标准题录库中含有“教育”、“教学”、“专业”和“学科”一词的所有现行国家标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一)标题中含有“教育”一词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共有9项,其中有3项与教育质量有关,分别是:1.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总体要求。2.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指南。3.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
      (二)标题中含有“教学”一词的标准共有5项,为“教学视听设备及系统维护与操作的安全要求”、“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总则”等。可以看出,这5项标准只和教学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有关,而与教育质量无直接关联。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在现有与教育和教学活动相关的为数不多的国家标准中。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设备和设施方面,几乎没有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相关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艰巨性。
      对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一些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实施条例之规定,制定标准必须由用户、生产单位、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有关政府部门的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负责标准草拟和参加标准草案技术审查的技术组织来进行。之所以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从本质上讲,标准是一种技术性文件,并且这种技术性文件必须是由各利益相关方一致认同后,才能提交公认机构审查批准的。
      标准不同于法规和部门规章,法规和部门规章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法律性文件,而标准则是由技术组织认可的具有自愿实行性质的技术性文件。由于有些标准涉及到安全、环境、人体健康、财产保障等重大问题,在我们国家依法规定为强制性标准,除此之外其他标准一律是自愿性标准。自愿性标准在我国定义为推荐性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涉及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准或标准体系,一般来说应该是自愿性或推荐性的,这与由政府主管部门下达要求执行的指令性文件性质完全不同。按照国际普遍实行的标准化工作规则,政府行政部门只能是标准的用户或利益相关方。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即使有政府部门的代表参加,哪怕他是在政府部门中有相当职务的领导,也只能是以专家个人身份参与意见,在标准通过表决时也只占他代表的个人投票份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决定权。标准要经技术委员会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成员同意之后才能通过,即使是标准化主管部门也必须尊重专家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可能与我们现行体制的运作方式有许多不相协调之处,这就是标准与行政法规的区别所在。但是这种机制并不排除政府部门以规章或指令的形式要求贯彻执行某项标准,这样就可以把自愿性和强制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标准从其本质意义上讲具有技术属性,而国民教育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就要考虑公共服务中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指标体系。
      首先从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教育设施、教学工具等,这一类装备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是必须的。但相对于教育质量标准来说。它不仅包含硬件范畴的、比较容易制定、规范的内容,也包含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不易规范的内容。后者属于“软件”范畴,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各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特长也不尽相同,而标准要求的却是统一和一致,按照同一规范能在越大的范围内实行越好。可见这样的要求与教育质量这种软性目标相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一定要下功夫搞清楚哪些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规范的。哪些内容是不能统一而要放开搞活的。要请各方面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本人一起参与研究,要做很深入的功课。标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才可以建立起来的统一、一致的行动。
      呼吁把标准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标准和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还是管理标准都已成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尽管标准化工作如此重要,以至于教育系统本身也要引入标准和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但遗憾的是,关于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却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这种情况不单在我国如此,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认为,这与标准化工作长期以来定位为“研究应用技术”是分不开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过去标准化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标准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靠业内组织的培训或再教育来完成的,并没有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现在不同了,现代社会对标准和标准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不但工业企业需要懂标准和实施标准化的人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对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就连教育界本身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大声呼吁:标准化教育也理应提上国民教育的日程了。
      参考文献:
      ①《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标准化基础知识实用教程》,王忠敏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责任编辑 李帆)

    相关热词搜索: 质量标准 思考 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