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珍爱生命,崇奉自然”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pdf

    时间:2019-02-19 03:24: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永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1947年生于安徽。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述有:《外国文学新编》《外国文学简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论文数十篇。
      在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学派可以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代表。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他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庄子》,被看成和屈原的《离骚》比肩“双璧”的文学杰作;而作为哲学著作的《庄子》,对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被后世的道教尊奉为《南华经》而顶礼膜拜。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近十多年来,《庄子》中的一些文章,已然从高等院校的课堂渐次进入到高中语文课本。这一现象在昭示我们:应该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探究。
      
      一、如何认识庄子哲学思想的本质
      
      现行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收进了《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篇文章,人教版高中教材甚至选用了鲍鹏山先生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够正确和深刻理解这些文章哲理的老师,恐怕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没有弄懂。很多老师都在庄子笔下塑造的各种各样奇妙形象中苦思冥想而不甚了了,在他的无数上天入地式的非凡想像中绞尽脑汁而不得要领……我们的老师确实很困难!这些困难一方面源于中学语文教师的“哲学贫困”,另一方面也因为庄子哲理散文确实不易理解。他们需要帮助!这里,打算就高中教材中几篇重要课文谈谈庄子哲理散文的教学,以冀对老师们改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修养有所帮助。
      其实,庄子这些哲学文章的写作目的,概要地说,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诠释他社会行为的合理性的。
      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属于战国中后期。据马叙伦先生的考证,他生卒于公元前369~前286年,和孟子同时,但两人的思想主张却相去甚远。孟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以改变社会现实;而庄子的道家则主张消极避世,无所作为,以和社会现实保持相当的距离。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政治主张其实都是根源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朝不保夕的残酷社会现实。只是(也只有)庄子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毫无理性和人道的现实中,用一种纯粹理想化的政治理念和主张,哪怕是再逻辑严密、玲珑剔透的理论和措施(如孟子的“王道”主张),去感化和说服那些铁了心、红了眼,一心要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各国君主,要他们放弃杀戮,还和平于百姓,无异于与虎谋皮!绝不可能达到目的。彼时的当务之急是保全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庄子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哲学论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诠释、证明这种保全生命行为的合理性。
      以《养生主》为例,这是一篇集中表现庄子人生观的纲领性文章,收在《庄子・内篇》的第三篇,其内容比较可靠。而且这个排序,就说明了它在庄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养生主》实际上是庄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养生主》题目的意思,就是保全生命,就是养息人生的要义和原则。文章开头一段话,是全文的主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里有两层意思,头一层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年寿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错误和危险的。而把这种行为当做一生奋斗目标,以此为智,以此为荣,那更是错误和危险的。庄子在这里首先确立了一个理论基点: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故而应该加以珍惜和宝贵,不应该用如此宝贵的生命去追求那充满错误和危险的知识,进而企图改变世界和社会。人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和养息自己的生命。这个基点就是构建庄子全部哲学体系的核心;第二层意思是如何保全和养息生命。庄子认为应该采取一种“顺乎自然,遵循中道”的处世原则,即“缘督以为经”,则可以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人生目标。“缘督”是遵循中道,“经”是永恒原则。这就是“养生”的“主”。对于“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历史上各家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这是庄子对“缘督以为经”的具体阐释,意思是,不去追求世俗的功利,对世俗社会所公认的荣辱、毁誉、名刑要无动于衷,坚持“养生”的处世原则。
      《养生主》用了四个寓言故事来论证庄子的“养生”原则,其中“庖丁解牛”最重要。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生动地比喻了人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全自己生命的道理。一个解牛的厨师,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了解牛的骨骼结构而游刃其间。一个人如何在充满危险和灾难的乱世中保身全生,不受伤害?关键在见识!在智慧!要使宝贵的生命远离威胁,免除伤害,就要认清形势,看透社会本质,运用智慧,千方百计,使生命周旋于这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中,而得以保全。这里要强调的是,许多老师往往忽视了文章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人何以要“保身”,要“全生”?那是因为它受到了威胁,受到了伤害。这威胁和伤害是来自于使无数生灵涂炭的战争,来自于各色统治者趋之若鹜的政权。这正是庄子深恶痛绝、并大声疾呼告诫人们要认清、要远离的东西!
      又如《秋水・百川灌河》,关于这篇课文的主旨,不少人都认为是讲宇宙世界的不可知。在广大无穷的宇宙中,人的认识能力要受到主客观种种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不可能认识整个世界。但我认为,选作课文的《百川灌河》这一段,讲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庄子在文中设置所谓黄河河神与北海神海若那段著名的寓言式对话,依次谈到黄河涨水时“两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泾流之大,再到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的海水之大,从四海之大,中国之大,谈到天地之大,最后来衬托个人在人类乃至天地之间的渺小,“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从而指出,“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于马体乎?”但他接着笔锋一转,由此延伸类比到“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注意,这个“尽此矣”,是全文思想内容的核心,关键句!庄子一连用了四个“所”字结构句,“所连”“所争”“所忧”“所劳”,直指战国君主们所拼命争夺的政权和天下,全都不过像马身上的秋毫末梢一样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人们如此热衷,更不用说为攻城略地、争夺政权而赔上宝贵的性命!君主们所热衷的政权和天下,对于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灾难而已。它表现了庄子对社会现实极为清醒的认识。庄子并且认为,伯夷用辞去政权的手段以博得义名,孔丘以谈论管理天下而被公认渊博,这都非常可笑。读懂了这一段话,才算真正弄懂了庄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用意。
      再看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文章引用《秋水》中第五个寓言故事,即庄子与楚威王使者两大夫之间的对话,从而生发出对庄子的人生观和哲学美的一番议论。据说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像作者这样评价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否过于“现代化”了。这点我们姑且不论。庄子在《秋水》中的这段对话,其实谈的也是珍视生命,珍爱人生,不要为统治者的政权和战争卖命的道理。庄子拒绝楚威王邀他加盟政府担任宰相的请求,并且拿泥水中的乌龟来举例:“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就是说,“人愿意自由自在地活着,而不愿意去死。”庄子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真实最深刻的哲理。同一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庄子说:“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勿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深得庄子思想之真谛,故而加以发挥,把他拒绝与战国君主们合作的政治态度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不被统治者所利用,终身不做官!”显现出庄子特立独行的高洁志向。这种发挥也是很“现代化”的!只是太史公将灵龟改成了牺牛!不过我认为,与其把庄子这段对话看成是一种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立场,还不如把它看做一种珍视生命的人生观,这更能表现他的精神价值取向。
      最能表现庄子精神价值取向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位于《庄子・内篇》第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选为高中课文的是全文第一大段,文章借鲲鹏变化为喻,说明庄子理想中的最高精神境界是无待而游于无穷,最后归结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什么是“逍遥游”?就是庄子所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不凭借任何外力,顺着天地万物的本性,适应阴阳四季的变化,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之中。这当然是庄子幻想出来的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它表现了庄子对超越现实的人生自由的追求。这仍然属于人生观哲学范畴。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老师怎样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本质?换句话说,庄子为什么要幻想出这样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的虚幻的人生自由?我认为,这是庄子一生孜孜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形态!既然现实社会是充满罪恶、人欲横流的污浊之地,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对某种生活目标的追求实现,那就只能置身尘世之外,在与天地、自然的“齐一”中,寻找一种乌托邦式的绝对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来平复、慰藉自己对生命理想、人生幸福的诉求。这是一种不可奈何但又绝不甘心的选择。《庄子・人世间》中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这可以把它看做是庄子自己对“逍遥游”下的最中肯最精确的注脚。因此,庄子“逍遥游”的本质,应当是表现了处于动乱时代社会困境中,能够洞察一切,却无力改变现状的睿智之士对于黑暗残酷现实的否定,和对自由人生的苦苦追求。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逍遥游》全文充满了汪洋恣肆的联类比譬,上天入地的神话幻想,一派智趣洋溢的氛围,并没有出现那种身心焦虑的“数数然”的追求之情。这正是庄子道家的大智慧所在!面对生命的困境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让人们在一场关于人生观的精彩的心灵对话中,感受到庄子那一颗难能可贵的平常心。
      综言之,理解庄子哲学思想,必须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特点,考察他的言行动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如何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出世”,逃避现实斗争,是一种消极遁世的世界观,评价不高。今天看来,这些观点显然不尽公平,有必要廓清一下。
      第一,从哲学范畴的表述来考察《庄子》一书,可以看出,庄子阐述的重心,并不是诸如宇宙观、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命题,他所努力探求的,是人如何在一个充满危险和伤害的乱世中做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实践和经验问题。在这一点上,庄子和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一样,他们的哲学思想更注重于一种贴近社会现实的实证式的经验表述。这和西方古代哲学注重于逻辑推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理性哲学思维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人生问题,其社会功利性是非常突出的。他们的哲学基本上属于人生哲学范畴。
      第二,庄子的人生哲学根本出发点是“重生”“贵己”,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庄子・让王》中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养生主》中也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两段话概括起来,就是珍视生命,珍爱人生。因此,升华到本质上看,庄子哲学的理论核心就是“为人”,即重视人,以人为本。庄子在这个“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的残酷社会中,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他拒绝和好战的政权合作,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庄子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他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生,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这在当时是一种具有相当广泛代表性的立场。对于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老百姓来说,庄子是他们基本利益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出世”,实际上是最大的“入世”!鲍鹏山先生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说得完全正确!庄子思想的精髓,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清代学者吴文英在《庄子论略》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应当是庄子研究中的“入室”之论!
      第三,庄子的道家思想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二者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人”。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孟子奔走呼号,游说于各国君主的堂前门下,唇焦舌燥地劝谕他们停止战争,放弃霸权,实行“王道”。这固然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解民于倒悬之中。道家主张消极避世“出世”。庄子反对战争,抨击统治者杀戮百姓的罪恶;主张无为政治,奉劝君主们少做点坏事;强调“保身”“养生”,呼吁人们远离充满危险和伤害的社会环境;拒绝和统治政权合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这些主张,何尝不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救民于水火之中!由此可见,庄子道家思想和孟子儒家思想,二者都是“人本主义”或曰“人道主义”的表现形态。虽然他们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其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从而体现了社会进步方向的。这就是所谓“殊途同归”!那种把庄子哲学思想人为地和儒家哲学对立起来,并且给庄子扣上“消极反动”帽子的行为,历史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无知。
      第四,对于庄子哲学中的“绝圣弃智”主张,我认为有必要稍加辨析,以正视听。庄子的“绝圣弃智”,源于他的反对暴君暴政的立场。如前面所说,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极其动乱的战国中后期,战争最为惨烈,统治者也最为骄横。以庄子的宋国为例,当时的宋王偃荒淫无道,嗜杀成性,是战国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史记》中说,他甚至把杀死的人血盛在皮囊里,悬挂起来用箭射之,以流血取乐。又如卫国的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人世间》)在庄子笔下,这些暴君和“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的齐国田成子一样(《�箧》),都是些虐人害物的窃国大盗!庄子愤怒地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箧》)与此同时,庄子把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和儒家、墨家、法家等“士”人干谒青紫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这些“士”的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才是统治者杀戮不息的根本原因!他说:“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箧》)他所说的“智者”“圣者”,就是指包括儒家在内的“士”。庄子特别激烈地反对孔子儒家学派,说他们“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盗跖篇》)甚至不无偏激地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箧》)由此,他主张“绝圣弃智”,摈弃知识,废除文化,阻绝“圣人”以及“士”为统治者服务的渠道。如此,战争便会止息,百姓便会“全身”,天下便会太平了。
      庄子的立场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即战国时期“士”这个阶层的崛起和分化!“士”源于春秋末期官学和私学的莘莘学子。在各国诸侯与中央集权的王室争夺权力的社会大变革中,这些“士”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推波助澜的一群社会精英。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出于战争需要,大量网罗人才,客观上为这批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演能力的舞台。一些“士”一夜暴富,成了别的“士”纷纷效仿的楷模。如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以连横之计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都是“士”之佼佼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为统治政权服务,或是为他们设计战争,谋划杀戮,或是帮他们趋利避险,巩固政权。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不可否认,庄子的“绝圣弃智”有它片面偏激之处,但从庄子“珍爱生命,怜悯苍生”的人生观追求来说,它又是惟一的选择。
      
      三、如何欣赏庄子的哲理美
      
      和庄子哲学思想相比,人们对庄子哲理美的评价,是大体趋于同一的。人们之喜爱庄子,更多的是为他文章中的哲理美所折服。鲍鹏山先生说,在庄子的哲学美面前,人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心智的“渺小”而无所适从。这就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欣赏庄子的哲理美?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点去理解。
      首先,庄子的哲理美是一种人格美。在战国中后期纵横策士盛行,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社会中,庄子不同于一般的“士”,不以干谒青紫、逐名得利为荣,他激烈批判现实,拒绝跟统治政权合作,而以百姓生命、苍生安危为念,表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这在当时是一种了不起的选择。尤其是庄子当时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列御寇》),“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是他生活景况的真实记录。庄子为他所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付出了难以想像的现实生活代价。庄子的哲理以“出世”为表征,以“入世”为本质,跟他的人格一样,永远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人道主义的芬芳。
      其次,庄子的哲理美是一种形象思维美。在庄子文章中,他常常用形象思维的手法来表现玄妙的抽象的哲理思维。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用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的铺陈来代替哲学观点阐述。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比如《逍遥游》中,一连铺陈了五个寓言故事。特别是虚构了鲲鹏展翅、飞越南海这一极其非凡的壮观景象,来阐述“无待而遨游于无穷”的哲理。又如《秋水》虚构了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徐无鬼》中虚构了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故事。这些神话寓言带领人们上天入地,穷极四海,给人们以无数新奇的想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观,并使人们从中领会出他的哲学深意。
      二是运用援譬设喻的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哲理论述。在说理中大量运用比喻,固然是先秦诸子所共有的写作手法,但庄子的比喻却更具有精辟、巧妙和多样性的特点。他能轻而易举地将抽象枯燥的哲理化为许多五彩缤纷的可视可感的喻体,让人一看就明白。比如《养生主》中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比喻养生的道理,使人们很容易地从庖丁熟练而精彩的解牛过程中,理解到顺乎自然、趋利避害的养生之理。又如《秋水》中,作者用“井蛙不可与语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与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一连串的比喻,说明只有具备自知之明的人,才能理解天地无穷的大道理。
      三是经常运用景物描写和比照来揭示抽象的哲理。庄子散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蔚为壮观的景象描写,比如《逍遥游》中运用对鲲鹏展翅、击水腾空、飞越南海时的壮观景象的描写,来揭示“万物有待”的抽象哲理;《秋水》中描写黄河涨水的宽阔,并和北海浩荡无边的场景对照,来说明“天地万物,不可穷尽”的抽象道理: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这些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庄子哲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使之具有了妙不可言的文学魅力。
      《庄子》,不仅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魅力四射、美不胜收的文学名著。

    相关热词搜索: 崇奉 人道主义 珍爱 自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