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释道.进业.激疑】是净业

    时间:2019-01-27 03:20: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职责和社会功能的诠释,已成为近两千年来人们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共识,而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往往也便自觉地以此为己任,或者说把它作为一种目标和追求,一种衡量自身工作的尺度和标准。时至今日,社会背景发生质的变化,现代文明以无可阻挡的势头席卷着人们向未来行进,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也愈来愈艳,招领着人们求真向善尚美。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中学教育的课改便应运而生,新的课程标准尽管还不十分完善,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再也容不得老牛破车的田园牧歌,再也容不得高靴长袍的四平八稳!教师,再也不能口诵“往者不可谏”的圣人之道,面对几十名生龙活虎的弟子,发“孺子不可教也”之幽愤。他们无法传道,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传道士;也不能迷恋于授业,因为他们所精之业或者已经过时落伍,或者已与时代相悖谬,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弟子们已经对这些所谓的“业”提不起兴趣,更何况弟子们所通之业教师可能一窍不通;他们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解惑,因为他们自己往往也陷入巨大的困惑之中。归根到底一句话,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定位,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在文化教育领域内的投射。一个“传”字,道出所有的真谛:教师是道的化身,是学生的范式标本,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应无一例外地接受的“道”的钳制;一个“受(授)”字,则画出了教师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的高大形象,永远拒人于千里之外,永远对学生指手画脚,长此以往,学生是“听话”了,可“授”的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这很像是祖宗遗产的继承,在既无增值能力更无创造意识的前提下,不论守财者是怎样地节俭,也不论节俭者是如何费尽心机地保护或者修复,那最终的结果肯定如同并无支流流人的小溪,随着流经的途路愈长,便会愈细愈弱以至于枯竭了;一个“解”字,更是一厢情愿的霸道心态,说其一厢情愿,是因其天真地认为学生之惑全在自己掌控范围之中,是因其天真地认为自己所知已经是假定的全部知识,是因其天真地认为知识不发展不更新所谓“道不变学亦不变”,是其天真的认为自己已经是高考应试的圣者足以为莘莘学子指点迷津。
      那么,教师应如何为自己定位呢?释道、进业、激疑或许可以说明我对此问题的思考,也许它更接近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转换和角色转换。
      释道――解释并阐发人生的道理。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很多是必须承传并发扬光大的,所谓薪尽火传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用一种悲剧的调子歌赞了教师的伟大。与“传道”不同,因为它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标榜,不是面目可憎的强加于人,甚至也不是以长者尊的优势居高临下的精神灌输,而只是融合自己的阅历和思考,将自己的理解给予平易可亲的解说,真切动情的阐发。它既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与现实和生活一脉相承的精神丝缕,是一种通向美好未来的助推器。它旨在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热爱,在热爱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进业――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要和学生一道前进。进业与授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把自己置于动态之中,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生活,融入学生。世上不可能有一劳永逸之事,再简单的事情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教育和教学。因为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更何况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新科学层出不穷,这也注定了教师必须矢志做一个业务的进取者。和学生一道学习和进步,这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必须。
      激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问难能力。虽然爱因斯坦早就告诫人们: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我们的教师却不约而同地漠视了这一点,他们更乐意解决学生提出的所谓“技术性”的困惑、纯粹知识性的问题,给学生以现成的结论,至于大胆质疑问难求新求异的发现和探究这一“必修课”,则在无声的默契中同时被“阉割”了。在千篇一律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谁会把“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列在其中,在客观上就更加剧了“表演型”“操练型”“灌输型”课堂模式的愈演愈烈。
      所幸的是,新课标出台,新课改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基础之上的颠覆。至少也是意义非同寻常的矫正。我之所谓“教师角色定位”,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思考和实践,下面仅以语文科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是新课程的意义功能。毫无疑问,在认识上,新课程对自身有了新的见解。“课程而非仅教材”这一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教材”,顾名思义,就是为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教育过程实施中所使用的材料。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该有充分的选择空间,而且应当也必须随时更新,现行教材的多版本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从本质上讲,它应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为教师和学生所利用的。而教师传统角色的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就是师生差不多都成了教材的奴仆,他们的全部努力就是支离图解整合最终掌握教材,着力点在此,目的也仅在于此。教师只要把“教材吃透”“讲得明白”学生“能听懂”“考出成绩”就皆大欢喜了。而依新课程的观点来审视,以上做法纯粹是舍本逐末,因为“课程”的根本核心是“教育”,传承知识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以发展为本位,这些都远非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型教师所能胜任。就语文课程的目标来看,虽然仅仅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它又细化为十项分指标,分别为①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②多元文化,③学习态度与方法,④思维品质(想象创造)和科学精神(求实尚真的追求科学的思想方法),⑤探究和实践,⑥―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⑩检索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这一切都决定了任何将教学内容简单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结果成绩化的做法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上述的种种目标中,有很多极有可能正是教师本身所缺失的,他们无法也不可能凭一己之经验引导学生达到理想目标,所能做的,仅仅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影响着学生。
      新的课程理念可以表述为四个方面:1,强调实用和底蕴的语文素养;2,体现人文和实践的教育规律;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发展、实践、生成的课程意识。如果不是把所谓理念作为一种漂亮的标签张贴或者作为动人的口号呼喊,那唯一的途径就是用行动来表示。事实上,人们现在之所以称为理念而不称作理论或者观念,其主要目的大概也就是区别于坐而论道的所谓“理论”和空想不做的所谓“观念”,最大特征正是强调“想”和“做”的统一,或者说是从实践看其观念。
      创造力,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以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释义和实践行为,其最大的优势 在于快速的知识传递,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它以服从为先导,以训练为手段,以考试为标准,什么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什么合作探究和自主发展,统统视而不见甚至无情摧残了。在知识领域内复制出一个个服从的听话的乖学生,这从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戕害,对鲜活创造力的扼杀,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向未知领域投去探视目光的欲望,旧有知识的堆积是无法产生出新知识的。所以,无论是从培养人的民主和创造意识的角度看,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都只能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一个终生学习的实践者,做一个诱发学生想象和质疑的启发者,因为一个毫无创新意识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教会学生创新的。
      自主的核心是主体精神品质,其中包括主动性、独立性、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以及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意识。新课程明确提出,自主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方面。合作,其指向是交往协作能力,今后的研究需要合作是毋庸置疑的,关起门来做学问已经成为历史。中学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应在此时培养并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扮演起学生合作学习的促成者。而这样的一个前提便是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和学习个性,再也不能满足于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式的所谓教导。要心甘情愿主动地沉下来,深入到学生中,深入到学习和研究的情景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及学生合作之间的组织者。探究,是一种高级心智活动,可以将其粗略地描述为三个层面:问题、尝试、发现。问题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说到底就是要学习并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擦亮学生发现问题的眼睛,这也正是教师“激疑”角色的理论依据。
      其次,从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特质看,学习中心论已经成为方家共识。所谓学习中心,简言之即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全部围绕学生“学习”这个中心来设计。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说来,大体有以下环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绝不能满足于理解教材;根据学习规律设计学习过程,而不是拘泥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学习而不是学生“听讲”;教学内容应当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非唯教材是尊;促成学生有效学习而非止步于听懂会做。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情景,搭建平台,营造气氛,仅此而已。
      学习中心论的前提,客观上对教和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视野开阔,(2)语言为重,(3)实践为主,(4)探究为要,(5)平等对话,(6)个性显扬。视野主要是指文化视野,包括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和文化积淀的深沉厚重。语文教学要有机的延伸拓展,要有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沉入语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和口语教学,都要强调语言体味和表达运用,重视对语言的鉴赏评价。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让学生有充足的积累应用感悟和审美鉴赏的实践体会。探究是语文教学的发展点,基于问题的学习贵在一个“新”字:新知识、新感受、新思想。教育是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只是这种对话是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碰撞:学生与文本对话,运用经验,独特感悟;教师与学生对话,坦诚平等,共同提升;学生与学生对话,合作交流,共学共振,共享共进。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的具体体现。以此要求来衡量,教师的作用也只能是:释道――让学生知道前方的某个地方有一片迷人的桃林,那里有美味的桃子甘洌而爽口,并告知他们大致的方向和标记,有点类似定向寻宝;激疑――让学生能够从林林总总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有用的线索,并排除干扰以达到目的地;进业――和学生一道,向那个正确的方向进发。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大教师要抓住这次机遇,乘着课改的春风,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钻研领会新课改精神,并在教学实践中执行新课程,让先进的理念转化成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日益彰显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接近我们理想的教育目标,从而为中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释道 进业 激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