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撷取生活之源有效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品德素养评价系统

    时间:2019-01-18 03:24: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纵观当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即规范式教育和学科渗透式教育。   所谓规范式教育就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制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引导其心理,规范其行为,所谓学科式教育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具有正面意义和积极意义的东西,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仿效,去学习,以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然而,这两种方式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容易使老师的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中,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产生莫大的敌视,对极富人文性的教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隔膜甚至行为上的对抗。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学校道德教育的人,在生活中,他也会不自觉地自我构筑适合于当时生产关系的道德规范。所以说真正的品德教育应该更多的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品德意识和准则。这样做才科学,才规范。
      一、由非主体的生活加以引导
      所谓非主体性生活是指相对学生是客体,但又于学生息息相关,能对学生起引导和熏陶作用的生活。对学校而言,主要指校园环境和教师生活。
      校园环境是学生生活的客体,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所具有亭台水榭,假山楼阁,镜湖柳林的学校,与一所红砖青瓦,杂草丛生的学校相比,他们的“正学风”“厚人伦”“性灵净”的价值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学生生活的环境好,必然会心境愉悦,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其品德必然会在无意识中有深厚的积淀。所以说创建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很有必要。
      教师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参照体,是学生的模仿源。教师生活如果健康且富有品味,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教师如果驰骋球场,活跃舞台,热衷科研,则学生也必然会富有朝气,勇于开拓;反之教师如果忙于应酬,生活慵懒,语言鄙俗,则学生必然庸俗浅薄,满口浊气。可见完善具有文化品位的教师生活,其意义非同一般。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令人愉悦,人文气息浓的环境中,我想,不需要太多的说教,他们也能自我审视,自我建构,从而形成长期的,稳固的,健康的品德体系。
      二、由主体性生活自我建构
      所谓主体性生活,是指学生直接参与的,有认识,有感悟,有体验的真实性生活。
      由于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尚处于不健全的时期,如果完全由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去建立和升华品德,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也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学生生活的设计者。当前的学生普遍生活在单调乏味的氛围里,容易形成自私,狭隘,孤僻,偏执的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素养。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班团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生活,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自我建构友爱自尊,团结向上的积极观念。
      其次教师是学生生活的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与其在课堂上大声疾呼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共卫生,不如与学生一起走进寝室,整理床铺,设计摆设,让他们感受到美丽的家带来的愉悦。与其苦口婆心的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不如带着他们去走访贫苦家庭,让他们引起心灵的震颤。与其三番五次的教导他们善待他人,不如组织“手拉手”帮贫扶困活动,让学生尝到善待他人的快乐。教师多参与学生的生活,就可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对生活的认识不深,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如漠视亲情,大谈哥们义气,教师这时应该用心,用语言加以引导,让他们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不能简单的依据学校的条例加以惩罚。只有心灵的交流,智者的劝谏,才能塑造一个真正能“生活”的人,一个品德健全的人。
      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脱离生活的虚无主义,与其对学生施行品德教育后让他们回归生活,用他们的道德观去审视生活,不如就在生活中重塑,构建道德观念。惟其如此,才符合道德的基本规律,惟其如此,品德教育才是规范的,科学的,良性的。

    相关热词搜索: 撷取 品德 素养 之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