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天然去雕琢,纯情最可爱]可爱纯情型

    时间:2019-01-03 03:28: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金色的童年》一文是二十多年前一位农村中学老师寄给我的学生作文。这位老师在附信中说:“这是一篇有争论的习作,本人大为欣赏,给其高分。但组内同仁大不以为然,理由是‘立意粗俗,格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为此,我很苦闷。”记得当时我是回信的,并参与了他们教研组的讨论。我认为,中学生作文原是独立的社会文本,它应有自己的社会功能,是中学生表情达意、用于交流的文本。毫无疑问,中学生作文的主体是中学生自己。中学生作文既不能是“代人之言”,别人也不能越俎代庖。然而,多年来,中学生作文的社会功能和独立主体性被严重歪曲。校园作文似乎就只是一种“练习”而已,“练习”也只是为了应考。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考分”成了广大中学生追逐的目标。在限时(写作时间、阅卷时间)、“限题”的特定条件下,为谋求“高分”,学生不惜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伪饰言辞,假话连篇,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作文世所公认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时至今日,中学生作文的这种畸形状态并未有实质改变,非但如此,其弄虚作假之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缘于此,我重提《金色的童年》一文,原因之一,这确是一篇可爱的真情之作,其栩栩如生的儿童生活场景的描绘呼之欲出,令人爱不释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它的出现就引发一场争论,“欣赏”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是“雅”是“俗”,是“高”是“低”,争论的焦点在于怎样认识中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中学生作文怎样立意,怎样评价,怎样指导,这些都关系到中学生作文的基本性质、基本功能的认识,关系到中学生作文主体的认识。正是从这些角度看,作文《金色的童年》具有“样本”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梳理讨论,有助于认识的深化。
      文章如下:
      
      金色的童年
      ● 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 赵 茜
      
      我的儿童时代是那么欢乐,那么幼稚。
      记得我们村上和我同岁的孩子约有十几个,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一起玩耍。
      秋平是我们的“游击队长”,我们喜欢拉着一根竹竿跟在他身后“闯荡江湖”。秋平在裤袋上插了一把小木枪,穿着一身军装,威风凛凛。我们像真的战士一样,听从秋平的派遣,他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今天,我们回到家后又扛着一根竹竿来到了集合点――小河边的一块空草地上。
      我们排好了队,正在这时,小强喊了起来:“我要小便了。”他的话像有刺激性似的,接着大家都喊要小便,聪明的秋平灵机一动说:“等一等,我们来比赛,谁撒尿尿得最高,就可以获得‘金杯’。”大家一听,先是脸一红,随即就同意了。
      秋平当裁判,派一个人去“望风”,看着有没有人来,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各就各位,预备――起。”秋平一声令下,我们就开始撒尿,大家涨得面红耳赤,都想争得“冠军”。我也为了这“冠军”把脸挣得像肺头一样,一下子红到了耳根。
      比赛结束,他们都成了我手下败将。秋平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泥做了一只“金杯”,拿到我面前说:“祝贺你获得了‘冠军’。”我接过了“金杯”,会心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的甜,那么的美。然后大家用手搭了一顶轿子让我坐在上面,小伙伴们前呼后拥,在草地上兜着,玩着,笑着,笑得是那么的欢,那么的醉。
      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说:“祝贺你获得了冠军。”小河波纹涟涟也好像在分享我们的欢乐。我始终坐在“轿”上,傍晚时在小朋友们的簇拥下、护送下,回到了村中,踏进了家门。
      晚上,我躺在床上,还高兴得难以入眠,半夜,我梦见白天的事,捧着金杯……可醒来,见床上已画了一张叫人讨厌的“大地图”呢。
      早上起来,挨了爸爸的一顿骂,说我“没出息,这么大了还尿床”。我心想:我没出息,怎么会拿到金杯?你有出息怎么没拿到?
      那件事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我心里。过去六七年了,还记得那么清楚。每当想起,觉得当时是那么可笑,那么幼稚,想到这里脸也羞红了。
      
      读完文章,读者诸君,能说说你们的感想吗?
      我不隐瞒观点,我满心喜欢这篇作文。我喜欢它的故事,它的文字,因为它是充满孩子气的真正的少年作文。
      叙事的作文总是有故事的。可是,在众多作文中,我们所见到的“故事”多是虚假的,套用的;人物“对话”生“编”硬“造”,人物外貌千人一面;作文写完连作者自己都不忍卒读。而本篇则不然,这是一群活蹦乱跳的男孩子,他们自编“游击队”,扛着“竹竿”,插上“木枪”“闯荡江湖”,“像真的战士一样”。“撒尿”比赛是全文的中心情节。比赛得胜后,捧着“奖杯”(泥制),坐着“轿子”(用手交叉连接),“簇拥”而归。这些情节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特有的,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特别是撒尿以至于比赛,梦中兴奋以至于“画地图”(尿床),更是活灵活现的孩提时代的“特产”,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的语言也是充满孩子气的。无论是加上引号的“游击队长”“闯荡江湖”“望风”等词语,表达了男孩子崇武的好胜心态;还是为争冠军“把脸挣得像肺头一样”,取胜后“前呼后拥,在草地上兜着,玩着,笑着”的得意忘形的神态;抑或是得冠后,兴奋“尿床”,与爸爸比谁更有“出息”的自嘲和调侃:“我没出息,怎么会拿到金杯?你有出息怎么没拿到?”这是孩子的语言逻辑,无理而有趣,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再说文章的立意。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表现童年的“欢乐”,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欢乐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特权。这样立意符合孩子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批评它“格调不高”,言之失当,是把成人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爱弥儿》)他还警告说:“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作家郑渊洁说得好:“‘自由发展’的核心就是符合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长节奏……孩子是未来新世界的缔造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成人话,办成人事,那个国家的成人就会说孩子话,办孩子事。”(《勃客郑渊洁》)诚哉斯言!
      对于《金色的童年》选写“撒尿”比赛一节,最有争议,所谓“立意粗俗,格调不高”当指此。其实,这样评价孩子的行为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文章交代清楚:这是在农村“小河边的一块空草地上”。起因纯属偶然,是由于一人喊“小便”,群体受“刺激”而为之,有人“望风”,于是响起“各就各位,预备――起”的口令。此举完全是顽皮孩子此时此刻的突发奇想,与“不准随地大小便”的律条无关。众所周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广场设有一座蜚声全球的男孩铜像,他的最引人注目的动作就是光着浑圆的屁股,旁若无人地撒出一道弧线尿流。人们对此疼爱有加,称之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以此参照,《金色的童年》中一群小男孩的“撒尿”比赛,天缘巧合,异曲同工,情出天然,何俗之有?
      且不说,这群小男孩的比赛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即便是孩童果真出现差错,任性而为,那也不足大惊小怪,引导而已。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池上》,诗云:“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中描写小娃“偷”莲的场景,尤为生动。此处的“偷”发生在幼儿身上,与成人“偷盗”之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孩童天真无邪的自然行为,表现的是儿童的纯真自在。诗人饶有兴致地关注这幅稚子采莲图,“把孩子看做孩子”,显示了长者宽厚仁慈的心态。我们阅读《金色的童年》,感受孩子的天真、欢乐,难道不应该持有同样的欣慰心态吗?
      回到中学生作文的本义,“情动而辞发,理正而辞畅”,表情达意,社会交际,作文与成人作品无异。而作文一旦沦为“谋分”工具,只会鹦鹉学舌,违背为文本义,学生失去写作动力,兴趣丧失殆尽,后果何其严重。诚然,中学生作文与成人作品也有不同之处。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偶有犯错,正在情理之中。作文需要引导,但是,这个引导必须尊重青少年的独立主体,此所谓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青少年成长之“势”。以《金色的童年》的“立意”而言,以“欢乐”立意,从游戏中寻得快乐,任性而为,百无禁忌,这就是此时此刻三尺稚童的“幸福感”。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追求,幼年的撒娇,童年的好奇,少年的勇敢,青年的激情,壮年的奋斗,老年的沉稳,暮年的安详,他们都给人带来“欢乐”,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我们切不可打乱这个“次序”,为人如此,为文如此,“把孩子看做孩子”,指导中学生作文亦复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 雕琢 纯情 可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