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珠海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0-10-07 08:17: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前 言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伊始,我国先后发生四川汶川8.0级、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7.0级等多次强烈地震,对当地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灾难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更加深刻,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社会公众对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防震减灾规划,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更好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草案)》和《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综合考虑我市防震减灾基础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防震减灾问题,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珠海市人民政府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体现,是引领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安排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和投资,指导各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珠海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果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以及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逐步落实。“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奋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开展广东省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在防震减灾工作体制和法规建设、地震监测、震灾防御、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及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为了加强法规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珠海市防震减灾行政权力清单》,提交市政府颁布实施;依法行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监督管理职能,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审批流程;为加强全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市地震局根据《广东省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粤震〔2011〕64号),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民政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编制了《珠海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管理办法》,从而促进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救援条例》及《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其它相关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规和规章制度,我市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环境保护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地震监测能力和速报水平显著提高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和长期的日常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建设工作,在已建台网 的基础上,推进4个新增海岛台,2个陆地台站的建设,协助开展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项目。震情速报方面,利用监测台网快速获得地震信息,并及时以震情短消息、震情简报等多种形式向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报,为我市的地震应急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进地震灾害防御项目《珠海市(香洲主城区)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系统建设》和《珠海市西江断裂与吉大断裂探测》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地震小区划等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完成《珠海市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为我市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积极推进工程抗震审核工作,使抗震设防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地震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做好地震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定期对我市本年度及下季度地震趋势展开综合分析和预测,并研究对策,形成地震趋势分析报告上报市应急办,为政府部门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4、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不断完善。我市积极协调与促成各区政府以及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等部门与市地震局的协作,及时提供应急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及时为政府领导应急管理与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珠海市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了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一专多能”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有效提升了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扎实推进应急避震疏散演练工作。根据“十二五”规划和《珠海市创建广东省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我市在香洲、金湾、斗门区,以及市政府大院、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纪委大院新建八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生、市区机关大院干部以及街道社区居民应急避震演练,将地震应急演练工作教学化、常态化,有效地增强了我市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的能力。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利用“防震减灾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月”等时机,各级宣传、教育、防震减灾部门共同合作,通过知识讲座、电台媒体、宣传板报和手册等宣传方式,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通过在城镇、农村、学校的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市民的地震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经过长期努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对地震整体综合防御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防震减灾执法监督不足、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仍有安全隐患、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尚需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增强等方面。

     (二)地震背景和震情形势

     我市地处全国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端,珠江口西岸,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是外带与内带转换部位,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自1970年至2014年10月,台网记录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发生3.0级以上地震335次,平均每年发生7-8次,珠江三角洲历史上发生过—级地震12次,其中我市发生了1874年和1905年担杆岛级和磨刀门5.5级地震,为珠江三角洲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我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但担杆列岛、佳蓬列岛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根据201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我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担杆镇、万山镇为0.15g)。此外,河源、阳江等地6级以上强震及强有感地震对我市均会有影响,且现今3级左右小震和微震时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范围内存在多条断裂,如白藤山—吉大断裂、三灶岛—高栏岛断裂、西江断裂、滨海断裂、珠江口断裂、泥湾门断裂等。综合各方面的地震地质资料,专家普遍认为珠江三角洲仍存在发生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2015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163.41万人,人口城镇比88.07%,地区生产总值2024.98亿元,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珠海市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和密度大,社会对地震的敏感度高,一旦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即使发生震感强烈的地震,也将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我市面临的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任务艰巨,必须做好长期面对严峻震情形势的客观现实。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相融合的发展方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和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依靠法治、依靠创新、依靠群众,开展综合防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全市防御地震能力和为我市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作贡献,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第一要务。

     2、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调动全市应对自然灾害的一切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及其职能,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效能。

     3、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为宗旨,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特别是关键核心设施建设,以实现有效应对破坏性地震和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4、坚持综合防御与分步实施。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突出重点,综合防御。根据我市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需求以及承载能力,采取长远与近期相协调,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合理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提高减灾实效。

     5、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体系,把创新作为推动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努力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6、坚持依靠法治。强化防震减灾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规范行政行为。强化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政策引导,形成政府、社会、公众相结合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7、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来。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和服务充足供应,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我市地震基本烈度VII度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

     为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十三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发展部署,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现状,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确定我市“十三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完善防震减灾法规建设及管理制度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和健全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完善抗震设防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预案跟踪修订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可能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各类建设事先征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意见的制度,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联动协调机制。充分整合资源,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环节主管部门、协作单位、参与单位的职责,实现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二)加强地震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地震综合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手段齐全”的原则,整合省市资源、结合广东省地震观测台网布局,继续完善和优化珠海市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做好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重点推进地震监测设备、技术和观测条件的更新及升级改造。建设一个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专群结合、监测手段多样、布局合理、监测能力强,服务社会,满足我市实际需要的地震监测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三)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依托珠海市地震监测系统,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系统能迅速向高速运行的轨道交通、生命线工程以及社会公众发出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完善地震监测和速报体系的基础上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安全监测技术平台建设,推进地震预警发布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广、发布时效快的地震预警发布网络,为社会提供地震灾害警报及紧急处置等技术服务。

     (四)加强震害防御能力建设

     1、加强和规范抗震设防管理

     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将抗震设防各项管理和监督制度全面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体系,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规范化、法制化。同时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

     2、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

     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对策研究,积极推进地震预警工作。充分考虑潜在地震危险,依法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实时地震安全监测与诊断报警工作;开展城镇建构筑物及生命线工程的震害预测工作;推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改造。

     3、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工作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促进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的逐步提高;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编制适用的各种建筑结构的农村民居抗震设计施工图册,使新建农村民居达到抗御地震基本烈度的设防要求。

     (五)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地震应急反应机制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和预案备案制度,及时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全省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完善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处置机制。健全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制度,适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地震应急的实战能力。

     建设市人民政府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信息通信系统;建设动态化、定量化地震应急基础资料数据库,并实现与其它灾害应急资料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政府各部门间快速反应、协调有序、相互支持的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2、强化地震事件应急管理

     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与地震现场救援相协调的地震及其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协同应对、快速反应”。修订和完善《珠海市地震应急预案》,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要制定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主城区人口密集场所要编制社区应急预案。

     3、推进和完善地震救援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和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应急救援网络体系。

     积极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根据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救生设施配置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在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及地下工程等选择地震地质、环境布局符合要求的场地,设置避险标志和指示牌,建设地震避险场所,使其满足震时地震应急需求。

     不断加强我市地震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家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地震专业专家队伍的管理。鼓励专家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开展科研、咨询等。发挥专家在防震减灾规划编制、抗震设防管理、地震法规制度、地震趋势会商、工程抗震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举办培训班,不断提升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4、继续推进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建立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及时开展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专用机房的设备更新换代, 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和通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和地震应急数据库系统,建立全市地震应急联席会议机制,完善地震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推进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营造适合防震减灾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环境;创造条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地震行业知名研究院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队伍的后续发展。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2、增加防震减灾专业人员编制

     针对我市防震减灾执法监督能力不足,地震监测预报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适当增加防震减灾专业人才编制,通过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等工作的需要。

     (七)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

     继续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宣传,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继续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通过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将防震减灾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在校学生教材和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等方式,提升国民地震安全文化素养;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影视及应急演练等手段开展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同时可通过微博、微信为公众提供实用性、服务性、互动性强的订阅服务。

     (八)加强防震减灾区域合作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缘优势,加强我市与珠三角地区及全省各市地震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建立省市地震联动机制;通过港澳交通局、经济学会、合作论坛等载体,建立珠海市地震局与港澳地震领域合作交流机制,形成防震减灾资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省内优秀人才和技术资源,为我市的防震减灾事业出谋划策。

     四、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1、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广东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在我市建设地震预警台网,应用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技术和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等,建设珠海市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挑选1至2所中小学校作为预警试点单位布设预警接收终端,与广东省其他市、县预警接收终端联网,形成遍布全省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示范网。

     同时推进建设生命线工程和重大次生灾害工程预警专用网络系统,为轨道交通、输油气管道、大型桥梁、港口、危化品仓库等生命线工程和重大次生灾害工程提供地震预警定制服务。结合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连接线工程配合开展地震监测及紧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二)震灾防御保障系统

     2、地震小区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展了西湖城区地震小区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延续性建设:开展 横琴新区、高栏港区城区、 珠海保税区、富山工业园等新区地震小区划项目建设。

     3、安全农居工程建设

     在我市农村区县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为珠海市创建幸福村居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结合斗门、金湾区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继续推广已开发的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措施,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提出适合我市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和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防震技术,编制不同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抗震建造、加固图集,指导农民进行民居的建造和加固,为提高农村民居的综合抗震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4、软土场地强震动监测及综合防御工程项目

     珠海地区的软土分布广泛、普遍,主要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分布于磨刀门、虎跳门、泥湾门等几条主要水道两侧的沿海区及平原区,分布空间上主要呈近山薄、近海厚的分布规律,其中以西区和横琴区分布厚度最为突出。如高栏港港区西部大杧岛与荷包岛之间海域的防波堤工程、南屏镇洪湾工业区港区一期工程、小横琴山与天沐河之间的填筑工程,软土工程问题均较为突出。

     选择典型软弱土层场地和临近非软弱土层场地,分别架设场地和结构强震监测台阵,获得强震记录。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估计软弱场地高层建筑在未来大震及远震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地震灾害,提出改良措施或防治方案。

     (三)地震应急保障系统

     5、城市强震灾害应对情景构建

     在强震危险源识别、地震震源结构探测及模型构建、强地面运动影响场预测基础上,以香洲区作为示范区,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可行性及相关技术研究。通过分析辨识地震震源—地面运动—地震灾害—应急对策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城市各个城区房屋建筑及重要基础设施承灾体建立数据库,并将重大生命线和重要基础设施地震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可视化,从规划、设防、应急准备、灾害对策等各层面提出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议,提高抗御和降低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为降低地震灾害社会冲击和提高应对灾害弹性等提供科技支撑。

     6、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在我市继续推进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信息反馈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网络和通讯系统建设及维护,以及与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联网会议系统建设。

     7、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为了满足珠海市震时地震应急需求,积极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在十二五规划已建避难场所的基础上,选取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等地震地质、环境布局符合要求的场地,开展地震避险场所工程项目建设, 横琴新区、香洲、斗门、金湾区各至少建设3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在珠海市新城区,包括高栏港区城区、 珠海保税区、富山工业园区各新建避难场所1处。

     8、地震应急救援培训

     在我市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培训工作。建设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综合培训,细化队伍职责,加强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结合基层实际,在社区有针对性地组织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和实战演练。

     9、地震应急演练

     在我市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活动。联合市、区地震和教育部门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活动,把该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逐步常态化;在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在设定地震、火灾、人员伤亡等突发情况下的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民众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社会公共服务系统

     10、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

     在我市新建3个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10个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利用现代的手段和平台、依托我市基准地震台推进建设包括数字剧场、虚拟现实系统、地震模拟震动台等宣教设施的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并在各辖区选取10所中小学校区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通过实物和模拟展示,设置模拟地震体验平台及3D电影厅,运用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结合各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已建教育基地,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

     11、建立地震安全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面向社会,提供监测预警基本信息、地震小区划和城市活断层信息、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工程场地类别及地质剖面资料、城市震害预测基础数据信息、应急救援体系基本信息、科普宣传等基础数据查询和技术支持的一体化系统服务。

     12、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在珠海市各区继续推进科技进步月、防震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专题宣传活动,印制和发放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家庭防震避震手册等宣传读本,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的能力。

     (五)地震安全城市与社区建设

     13、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

     以我市香洲区拱北街道港昌社区和吉大街道海大社区两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社区为蓝本,继续推进我市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和建设工作。广泛宣传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的地震安全氛围,健全社区地震灾害预防,深入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十三五“期间在香洲区、横琴新区、斗门区、金湾区每个区至少申请和创建1个省级或以上级别的地震安全社区。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各项法规和综合型配套政策;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建立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构建覆盖社区各个不同组织的防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抓好规划的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各部门、行业制定行业规划需注意与本规划相衔接。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法制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其有效落实到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抓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加大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三)投入保障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作出统筹安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加大对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以及地震科研、宣传教育和群测群防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建设运行经费落实到位。保障地震事业经常性工作经费,以保障公益性基础地位。

     (四)人员保障

     市、区两级政府要紧密结合地震事业发展战略,统揽全局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保障人员经费,建设结构合理的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保障新时期我市防震减灾业务开展的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群测群防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队伍的后续发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附表:珠海市防震减灾“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表

      (2016-2020年)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内容

     时间

     1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新开工

     应用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技术和实时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等,建设珠海市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挑选1至2所中小学校作为预警试点单位布设预警接收终端,与广东省其他市、县预警接收终端联网,形成遍布全省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示范网。结合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连接线工程配合开展地震监测及紧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近、中、远期结合

     2

     震灾防御系统

     地震小区划

     延续项目

     开展 横琴新区、高栏港区城区、 珠海保税区、富山工业园等新区地震小区划项目建设。

     近、中、远期结合

     3

     安全农居工程建设项目

     延续项目

     结合斗门、金湾区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经验,选取5个自然村继续推广已开发的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措施,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提出适合我市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和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防震技术,编制不同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抗震建造、加固图集,指导民居的建造和加固工作。

     近、中、远期结合

     4

     软土场地强震动监测及综合防御工程项目

     新开工

     选择典型软弱土层场地和临近非软弱土层场地,分别架设场地和结构强震监测台阵,获得强震记录。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估计软弱场地高层建筑在未来大震及远震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地震灾害,提出改良措施或防治方案。

     近、中、远期结合

     5

     地震应急保障系统

     城市强震灾害应对情景构建试点项目

     新开工

     以香洲区作为研究示范区,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可行性及相关技术研究。通过分析辨识地震震源—地面运动—地震灾害—应急对策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城市各个城区房屋建筑及重要基础设施承灾体建立数据库,并将重大生命线和重要基础设施地震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可视化,从规划、设防、应急准备、灾害对策等各层面提出加强薄弱环节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近、中、远期结合

     6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延续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地震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灾情速报系统建设;地震应急指挥网络和通讯系统建设及维护,以及与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联网会议系统建设。

     近、中、远期结合

     7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延续项目

     在 横琴新区、香洲、斗门、金湾区各至少建设3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高栏港区城区、 珠海保税区、富山工业园等新区各新建避难场所1处。

     近、中、远期结合

     8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

     新开工

     在珠海市每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培训工作。

     近、中、远期结合

     9

     地震应急演练

     新开工

     在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每年定期组织开展3-5次地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活动。

     近、中、远期结合

     10

     社会公共服务系统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

     延续项目

     继续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新建地震科普教育基地3个,新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0个。新增一处地震仿真科普馆。通过实物和模拟展示,设置模拟地震体验平台及3D电影厅,运用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建成具有地震仪器设备展示和模拟地震体验台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近、中、远期结合

     11

     建立地震安全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新开工

     面向社会,提供监测预警基本信息、地震小区划和城市活断层信息、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工程场地类别及地质剖面资料、城市震害预测基础数据信息、应急救援体系基本信息、科普宣传等基础数据查询和技术支持一体化系统服务。

     近、中、远期结合

     12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新开工

     在珠海市各区继续推进科技进步月、防震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专题宣传活动,印制和发放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家庭防震避震手册等宣传读本。

     近、中、远期结合

     13

     地震安全城市与社区建设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

     延续项目

     在全市继续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以我市香洲区拱北街道港昌社区和吉大街道海大社区两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社区为蓝本,在香洲区、横琴新区、斗门区、金湾区各申请和创建1个省级或以上级别的地震安全社区。

     近、中、远期结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