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淮河流域古代运河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唐伟)

    时间:2021-01-12 08:02: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论文提要: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是我国南北方自然与人文的过度地带,航运历史悠久。从春秋时代到清朝末年,各代封建王朝,从军事或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先后开挖了人工运河34条。大运河不仅是航运、水利工程体系,也是具有特色的“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古迹博物馆”,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今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服务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人们精神享受的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古代 运河 文化价值

     

    淮河流域航运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至清末两千多年时间里,各代封建王朝,互相争霸,谋富国强兵,无不大力开挖人工运河,发展水上交通。总的来说,古代淮河流域人工运河有三大体系,在汉代以前,以鸿沟水运网为纽带,把中原各诸侯国与外界相沟通;
    隋唐北宋以后,以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渠)为骨干,把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联系起来了,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成为国家南北交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命线。据初步统计,淮河流域古代较大的人工运河有34条,约占我国古代较大人工运河(58条)59%左右。淮河流域人工运河开凿之早,数量之多,工程之艰巨,技术之先进,对国家贡献之大,都是举世瞩目的。

     

    古代人工运河的文化内涵

     

    淮河流域三大人工运河体系,是我国人工运河的重点工程和水运主通道,它既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水利、航运工程体系,同时又是一条巨大的文化长廊,那里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运河区域的城镇乡村,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文学艺术,河工设施,地域文化等这些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资源。

     

    (一)城镇文化

     

    运河文明史与运河城镇发展史关系密切。因为运河网络历史跨越时空数千年,联系着我国的南北方广阔地域,使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人们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无不打上深深的“运河”烙印,这是运河文明“基因”的再现与物化。这里把京杭运河“因河而兴”的几个城镇介绍如下:

     

    1、山东省济宁城市的发展与运河休戚相关。元代会通河打通以后,使济宁“南通江淮,北达京畿”,使济宁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的贸易中心。明清时期,济宁为京杭运河上七个对外商埠之一。

     

    2、徐州在历史上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从汉代开始就是江淮地区漕粮西运的枢纽。京杭运河建成以后,徐州就成为我国南粮北运与客商往来必经之路。位于苏北骆马湖之滨的窖湾古镇,是借助京杭运河发展起来的一个典范。至今在镇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富商宅院和当年商帮气势辉宏的会馆建筑。

     

    3、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它的命运是随着大运河的兴衰而变化。公元前486年,古邗沟联通江淮以后,淮安就成为“南船北马”的转运码头。在邗沟入淮的末口迅速兴起了一个北辰镇。隋唐北宋时期,淮安成为我国南北航运的枢纽和运河沿线一座名城,白居易在诗文中称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明清时期,“天下财富,半出江南”。封建王朝对江南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维护漕运安全,明清两代都把漕运与河道总督府设在淮安,此时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大量的货物、商旅人员源源不断涌进淮安。当时淮安市井繁华、物资丰富,各色人等汇聚,进入到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成为运河线上与扬州、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都市”之一。

     

    4、在历史上扬州的空前繁荣与富足,主要原因还是它的航运枢纽地位,漕运、盐运的咽喉地位所致。从东汉广陵(今扬州)太守陈登对古邗沟进行疏通改线后,扩大了运河的通航能力,使扬州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时代;
    从此,扬州的繁荣步步高升,唐宋时期,扬州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繁荣时代;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运输能力的提高,促进扬州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根据有关资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中央户部仅存银七千八百余万两,而扬州盐商手中商业资本几与相等①。

     

    到了清朝末年,漕粮改为海运,而近代轮船、铁路运输的兴起,使运河交通遭到致命的打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止,沿运河发展而繁华起来的许多城市逐步走向凋敝。

     

    (二)漕运文化

     

    漕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内涵之一。

     

    漕运兴于秦,而亡于清。漕运对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的存在和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发展漕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宋代人承认,漕运为“立国之本”,明代学者将运河与漕运喻之为人之咽喉,清代思想家康有为说“古代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国都,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如何保证京城皇宗、显贵,社会各界人们的消费供应,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唐朝初年,每年漕运粮食只有20万石左右,到天宝二年(743年),每年漕运增至400万石。“安史之乱”以后,因地方割据势力劫取漕粮,岁运漕粮不过40万石,能进陕渭粮仓者十不三、四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二月,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今开封),使唐朝失去了汴渠漕运控制权,因物资供应不上,使京城陷入绝境,唐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有一次长安城发生粮荒时,恰好江淮镇海军节度使韩晃把3万石米运到关中,皇帝大喜,对太子说道:“米已至陕,我父子得生矣!”③这个典型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漕运与国命的密切关系。

     

    宋朝对漕运非常重视,宋太祖曾对向他献宝的大臣说过:“朕有三条宝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④。

     

    明清两代除了重视京杭大运河的整治和运河航运工程建设外,也非常重视漕运的管理工作。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了保证把漕粮如数运达北京,明朝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军管和政府管两套班子,制定了许多漕运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漕运总兵和总督一职的官员级别一般是正二品或三品,中央政府还派5名户部主持官充任监总官,往返巡查,以监督兑运。地方政府还设置趱运官和押运官,负责漕粮进京准时到达。为了及时处理漕运途中出现的刑事案件,明政府又设置了巡漕御史,理刑主事等官职。在基层漕官中还设置卫守备,统管本卫各帮人船。卫守备之下有千总,千总之下设把总、外委等下级军官,协助千总管理本帮漕务。漕运沿途还有各种役夫:分为闸夫、溜夫(挽船)、坝夫(挽船过坝)、浅夫(护堤)、泉夫、湖夫、塘夫(供水)、捞沙夫、挑港夫等,从北京通州至江苏瓜州的京杭运河,共设各种役夫四万七千零四人⑤。

     

    清代京杭运河管理机构及漕务管理办法沿袭明制。漕运总督官衔为二品,参将为正三品,均属于高官权重的大吏。

     

    各代封建王朝,在繁盛时期,一靠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二靠庞大的漕运管理组织,把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维护着封建王朝的繁华局面。当王朝统治者出现腐败无能,地方出现割据,诸侯各霸一方的时候,国家的漕运也就难以维持了。

     

    (三)水文化

     

    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有几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发展航运。在开挖运河之前,先根据地形来设计运河线路,巧妙地把天然的大小河道湖泊洼地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节省工程量,同时使运河水源也有了保证。邗沟、鸿沟、通济渠、京杭运河等人工运河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二是运河水源系统多元化。邗沟的水源来自于长江、淮河;
    鸿沟的水源来源,除了黄河与淮河外,黄淮之间的许多湖泊、支流河道,都是鸿沟的水源。淮河流域段的京杭运河水源更为复杂,山东济宁境内因地势高运河水靠闸控制,所以称闸漕,水源除引汶、泗两条河水外,还有145个山泉供水。苏鲁两省边境段运河称河漕。因运河是借黄河行运的。苏北南段运河称湖漕,因为该段运河靠湖泊供水。

     

    三是运河工程技术先进。运河工程建设主要项目,包括河道、闸坝、护岸与供水等项工程,在秦汉时期,是用斗门来调解水位,到了唐代,除了斗门还在使用外,在运河上出现了堰、埭建筑物。唐朝后期,斗门又逐步向简单船闸演变。到了宋代,再用水力、人力或畜力拖船过堰的办法,已不能适应宋代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劳动人民就在运河上创建了复闸和澳闸。

     

    复闸(即船闸),创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复闸的结构与运行方式,与今天的厢式船闸大体相似。这座船闸,史称西河闸。宋代人用船闸代替堰、埭,这不能不说是运河工程技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所谓澳闸,就是在船闸旁开辟一个蓄水池,将船闸过船时流出的水或雨水,储入水澳,当运河供水不足时,再将水澳里的的水提供给船闸使用。澳闸解决了船闸水源不足的问题,也是运河工程技术的完善与进步。

     

    元明清三代对京杭运河的开凿与整治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有伟大科学家郭守敬、名臣宋礼、潘季驯、靳辅等人以及汶上县老人白英。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的建议,引汶泗水济运,创建南旺运河水南北分流枢纽工程,解决了南旺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受到后人的称颂。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在“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指出,创建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使明清两代会通河保持勃勃生机,它是中国运河“天人合一”治水模式的一个典型示范,客观上符合水资源循环利用规律。

     

    苏北黄淮运交汇的清口河道曲折成“之”字形运河,是明清两代人民精心治理演变,逐步创造而成的一项伟大的航运科技成就。江南漕船北上要翻过黄河进入中运河,必须通过清口盘山公路式的“之”字形运河,行程10公里,平均需要三、四天时间,逆行需要人拉纤,走得很慢,下行如同坐滑梯,异常惊险。

    在没有现代化工程技术条件的古代,我国人民巧妙地运用各种束水、挡水的闸坝工程调控,创造出“之”字形河道,延长行程来减缓河水流速,保障航行安全,这是我国航运史上又一大创举。

     

    (四)文学艺术文化

     

    人工运河是历代文人,雅士展现其才华的舞台,他们为运河而歌,也与运河荣辱与共。

     

    山东济宁,人物之盛甲于齐鲁,往往名人巨卿,文人墨客,侨寓特多。春秋时孔子弟子及其后裔在此安家。唐朝诗人贺知章在任城作过官。济宁太白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常去饮酒赋诗,会朋别友之地,他的许多名篇,如《行路难》、《将敬酒》等作品都是在此创作的。因为李白在济宁居住时间较长,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徐州创作的《长相思》里的诗句。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韩愈不仅在徐州作过官,他的乳母李氏也是徐州人,他与徐州有不解之缘。北宋诗人苏轼任徐州知州,到任不到三个月,就带领军民抗御黄河洪水,奋战七十多天,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徐州城。因此,受到宋神宗皇帝褒奖。苏轼在徐州任职两年,除政绩卓著外,还创作了170余首诗与大量的散文。

     

    在徐州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作家、诗人有很多,如我国山水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仙”李白,晚唐诗人李商隐、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元代诗人萨都刺,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等,都为徐州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和散文作品。

     

    运河文化是淮安地区历史文化的主流。从文化品种来看,除诗、文、赋、八股等传统作品外,小说和戏曲创作成就更具显著。

     

    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与淮安有密切关系。《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明初居住在淮安,他根据宋江等梁山好汉占领淮安时留下的传说故事和淮安画家龚开创作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等素材,妙手编著了一部有极高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古典名著,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之先河。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长期居于淮安,他除了协助老师著书外,自己还创作一部流传千古的名著《三国演义》。

     

    吴承恩出生在淮安一个商人家庭,是土生土长的一个淮安人。他从小聪明,爱听神奇故事,爱读稗官野史,博览群书,这为他创作神话小说打了基础。成年后,他在科举和仕途奔波中屡遭失败后,于明隆庆四年(1568年),回到家乡淮安,闭门读书,广泛搜集资料,利用晚年时光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名著《西游记》。

     

    扬州是与运河同龄的一座历史古城。运河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汉代开始就有许多史学家、诗人,如辞赋家枚乘、邹阳,建安七子陈琳,南北朝杰出诗人鲍照等,都用诗赋文学作品介绍扬州的繁荣。

     

    唐宋时期,扬州成为南北运河的枢纽,促进了扬州经济进入第二个繁荣时代。这时,各路文人骚客汇聚扬州,写出大量反映扬州繁荣的文史作品。如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扬州富庶甲天下”。张祜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有(看)神仙”。徐凝的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

     

    唐朝扬州文化,如日中天,十分辉煌。史学家李廷光撰写了《唐代扬州史考》,其中就介绍了10多位扬州籍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在李廷光的另一部《唐代诗人与扬州》一书中,列出了骆宾王、王昌龄、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张祜、李商隐、杜枚、皮日休等57位诗人,在扬州的活动及其歌咏扬州的诗篇。

     

    两宋时期,扬州仍然是文学家歌咏之地。如王禹偁的《海仙花诗》、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句。诗人欧阳修、梅晓臣、秦观等也多次来扬州度游。大诗人苏轼还任过扬州知府。

     

    元明清三代,扬州也是文学家神往的地方。如元代诗人萨都刺,数度扬州,留下许多名篇。明代史学家、散文家张岱,他的《扬州清明》、《二十四桥风月》等作品,都成为反映扬州社会风情的一面镜子。清代文化的的繁荣与盐商对文化的贡献有关,如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孔尚任参加淮扬治水过程中搜集了许多与《桃花扇》创作有关资料,十八世纪莺声画坛的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等人都得到过盐商的资助。另外,清代扬州曲艺艺术也极发达。评话、弹词、戏剧等百花齐放,争奇斗妍。

     

    运河的时代价值

     

    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时代,漕运关系国家命脉,那时候国家需要运河。近代以后,铁路兴,漕运废,势在必然。但是漕运废,不等于运河亡。运河还活着,它的文明史应与河流文明史一样,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开发利用。我们不能停留在运河衰落期的认识上,看不到运河的时代价值。我认为古代运河的时代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在治淮的同时,对京杭运河河道与港口也进行了认真地整治与建设,通航能大为提高,使古运河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有资料显示,京杭运河江苏段已成为国家水运通道,这里常年有13个省、市的船舶航行,担负着我国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和北煤南运的战略任务。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年货运量已接近1.2亿吨。

     

    2、承担南水北调送水功能

     

    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进入21世纪,北方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全部工程分三条线路,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结,形成我国“四横三纵”的水网格局。

     

    东线调水工程从苏北扬州三江营抽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第一期工程是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缺水问题,第二、第三期抽引长江的水才穿过黄河向华北平原和天津送水。凝聚着新中国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从梦想变为现实。而淮河流域段的京杭运河,在这项国家的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南水北调也满足了运河对水的需求,使运河恢复了青春的活力。

     

    3、运河的文化价值

     

    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条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历史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它既包涵多种传统地域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运河风情民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学艺术等文化内容。过去我们对大运河经济功能研究的较多,而对文化功能研究的较少,思想认识上也有误区。使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比中国万里长城晚了二十年。今天,我们必须站在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高度来认识运河文化的新价值。开辟利用运河文化的新思路、新举措。

     

    2007年9月26日,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宣布,大运河沿岸兴起的22座繁华的城市联合发起“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扬州为“申遗”牵头城市。代表们郑重承诺,将尽一切可能,把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运河,促进运河与城市和谐发展,作为神圣使命和永恒目标,不遗余力地推进运河人文与生态保护。

     

    论文注释:

    1、2008年1月、刘士林、耿波、李正爱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运河城市群叙事》

    2、《旧唐书、裴休传》卷177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4、宋?范镇《东斋记事补遗》

    5、明弘治年间王瓊《漕河图志》

     

    作者单位:水利部淮水利委员会

        
    相关热词搜索: 淮河 运河 流域 内涵 古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