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主题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时间:2020-11-08 10:07: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主题内容认知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内容范围:近代各派政治力量的向西方学习,中共对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

      一、近代前期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

      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

      〔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该文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不论从土地分配原则,还是从产品分配方案上看,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产品分配方案,充分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B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是革命战争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应注意的问题。而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政权将定都北平,中共将取得和建立全国政权。显然,“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是这一形势下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一些考生错误地选择B项或D项,表现出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分析其深层含义,对中共在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正确了解。

      〔答案〕C

      〔例3〕(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散见于教材不同章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再认再现有关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在审题时,应注意到题目具有综合性,开阔思路,突破和超越教材体系,就能回答的较为全面。其次,平时养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出发记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助于正确作答。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过各种具有全局性质意义的方针政策,也制定过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考生缺乏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思考问题的素养,就不能全面作答。平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历史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答案〕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主题学习范例

      范例一 思想发展历程: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式发展道路

      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时期,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

      (6)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7)1956年,毛泽东总结中国建国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

      (8)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进一步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考点突破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派。(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探索历程: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理论探索:毛泽东的三篇理论文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力量强大并长期占据城市,而在农村统治力量相对薄弱。(2)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深受地主阶级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3)无产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条件:(略)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范例二 科技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

      (1)洪仁玕:提出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4)辛亥革命时期: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提倡“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5)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新中国成立后:①过渡时期:人民政府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②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

      考点突破

      1.以洋务运动为例看中国近代教育与旧式教育的区别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就是催生了新式学堂的出现。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科举制下的封建学校教育,为封建集权政治服务,其重要职能是培养封建官吏。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其次是教育内容的不同,新式学堂以近代科技和外语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奉行儒家经典、只读四书五经、鄙薄技艺的教育观念和所谓正统的私塾教育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客观上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公开挑战,它打开了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清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表现:兴办新式学堂;学习外语、科学技术、军事等新内容;留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废除科举制,制定新学制。

      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2)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3)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浪潮。(4)由于国内形势剧变,旧有的科举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

      影响: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范例三 伟大理论的构建

      知识梳理

      (1)三民主义:①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②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统一战线思想;政权建设思想;党建思想;军事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外交思想;民族关系思想。

      (3)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党建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技教育理论;经济建设理论(市场经济);统一战线理论;祖国统一理论;外交理论。

      考点突破

      ▲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社会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这种继承性表现在:(1)思想路线上的继承性。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了正确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摆脱教条主义和“左”的桎梏的束缚,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具体道路选择上的继承性。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实际上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向城市。(3)统一战线政策的运用上具有继承性。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民主革命的胜利,而且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展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一国两制”,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开放等。

      范例四 法治意识的变迁

      知识梳理

      (1)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主张开制度局,实行新法。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1914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宪法大纲》。

      (5)1946年秋,《中华民国宪法》。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7)全国“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突破

      ▲国际环境对中国近代法治进程的影响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从《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开始,西方国家逐渐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西方国家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等手段,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法制化进程。

      同时,近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法制化因素的成长。在西学东渐及西方对中国政府的影响下,旧的制度逐渐瓦解,并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的“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的主张,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这场主要受外力推动下的法律改革运动,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就产生了类似于西方的近代法律体系。

      主题复习拓展

      规律性总结

      1.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1)思想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呈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即: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课本所述),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政策。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民主革命纲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来,主要是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2)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近现代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

      (3)思想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各阶级思想的具体实践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复习中,要注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战期间,北洋军阀继续进行反动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新文化运动;因而,前期新文化运动是通过舆论宣传来为资产阶级新政治和新经济服务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也就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为此后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作了舆论宣传;“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等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相关链接

      1.新文化运动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1)都发生在封建专制统治的环境之下。(2)都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专制制度的礼教。(3)都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4)都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思想家。(5)都为即将爆发的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同点:(1)时代不同: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法国。(2)具体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国处于波旁王朝统治之下。(3)具体斗争对象不同:新文化运动的斗争对象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启蒙运动则是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4)具体内容不同:(略)。(5)具体作用不同: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为即将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动员。

      2.儒家思想内容及地位变迁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3)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政策。(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在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康有为借助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否定了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潮涂上了一层保护色(提供历史依据)。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在当时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也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质所决定的。(7)新文化运动时期:直接批判。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况下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批孔”的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其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他们对孔子本人绝对否定,对东西文化绝对化的看法是不科学的。(8)“文革”时期:江青等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措施。(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政策是批判地吸收,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综合与创新

      1.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进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从程度上看,中外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从表层走向核心。从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近百年间,欧风美雨竞相涌入,但始终没有让中国形成成熟、系统的近代文化体系。

      2.富强、民主、文明的含义及关系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紧密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富强主要指经济现代化,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法制化。文明主要指文化现代化,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富强(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民主(政治现代化)是方向和保证,文明(文化现代化)是前二者的要求,并为其提供支持。总之,三者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主题能力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的作用和影响是 ①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②使人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③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直接导致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和实质是

      A.仿制西方武器,振兴清王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挣脱封建统治牢笼

      近现代农民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点。据此回答3~5题。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

      A.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4.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学习西方的文明

      5.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

      A.改良主义思潮

      B.爱国主义精神

     C.排斥外国思想

      D.民主主义精神

      维新思想的产生与洋务运动有较深的历史关系。据此回答6~8题。

      6.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7.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最大区别在于

      A.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B.提出了更全面的政治构想

      C.把维新思想发展为变法图强的政治运动

     D.根本点在于阶级属性不同

      8.在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中提出的,而在百日维新的诏令中未提到的内容是

      A.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工商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创办新式学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据此回答9~12题。

      9.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暴力革命

      10.我们最应该继承与发展辛亥革命的是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思想

     D.暴力革命的策略

      11.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②平均地权③反对民族压迫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13.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

     B.农民运动的成功经验

      C.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14.中共中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八一宣言》

      C.《为日本强占东三省宣言》

     D.瓦窑堡会议

      15.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

      A.推翻国民党统治

     B.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C.成立联合政府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17.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当时起一切工作中心是

      A.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B.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D.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据此回答18~22题。

      1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A.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C.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

     D.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20.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经济形态决定了意识形态

      21.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A.首先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B.最先发表于《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和平解放台湾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联合声明

      22.中共“十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A.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近现代中国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据此回答23~24题。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

     C.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

     D.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二、非选择题

      25.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共同点?有什么差异?与二者比较,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并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指出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足之处。

      26.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据此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3)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最忠实的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发展而奋斗”。请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大典型事例,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4)三次巨变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27.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据此回答: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2)这三大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主题7能力演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B 6.A 7.C 8.A 9.B 10.A 11.B 12.C 13.C 14.D 15.C 16.B 17.A 18.D 19.B 20.A 21.C 22.B 23.B 24.C

      二、非选择题

      25.共同点: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差异:①在思想武器上,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②在具体主张上,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革命思想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③在斗争方式上,维新思想并不主张用暴力变革现实,幻想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进步: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矛头指向孔子旧礼教。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不足:维新思想没有把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6.(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继承发展:①民族主义: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外,赶走了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对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实现了“平均地权”;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以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节制资本和把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创举。(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7.(1)毛泽东思想:1942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2)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