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时间:2020-11-03 09:11: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分别与省内昆明、玉溪、文山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属热带、亚热带立体气候,世居着哈尼、彝、傣、壮、苗、瑶、拉祜、布依、回、汉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5%,其中哈尼族、彝族分别占17%和23%,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悠久的历史、特有的少数民族和独特的地理促使红河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建州50余年来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期望。从《礼记礼运》篇描绘的美好世界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从《镜花缘》的君子国到太平天国的理想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设想的大同世界。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进行过很多美好的描绘。在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就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和谐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和谐,文化的和谐首先需要保护好本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一、红河各民族文化当中自有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着力点,并深刻指明了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和谐云南的实施意见,红河州委六届二次全会作出《中共红河州委关于构建和谐红河的决定》,确立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红河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保护并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红河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红河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自有和谐思想是红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

     本文由.L.收集整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挖掘保护并给予发展创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独特的山区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决定了红何各民族的性格,同样也培育了红河各民族与众不同的和谐思想与文化。红河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社会发育和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蒙自、个旧、建水、石屏等地先后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滇南商埠、滇南邹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需要,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经济是基础,如果经济社会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将无从谈起,努力加快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纵观中国近年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不和谐不团结的事件,都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有关,只有发展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也是真正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开展文化工作与民族团结核心,是指导民族事业不断进步的核心,坚持以为本就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实现发展与团结并进。

      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需要经济支持外更需要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大力支撑,所以保护并发展好民族文化是对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支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文化特点上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沉淀,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地方,更是中华民族能够创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从历史上看它不仅影响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而且还曾经广泛地影响了亚洲以外的欧洲等广大地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指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及最终目标,以和谐的理念来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巩固和谐的思想基础,形成协调发展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树立和谐的价值判断方向,最终掌握用和谐的方式处理一切问题,提供根本的思想导向和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重要内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促进了和谐文化的建设。

      首先,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文化的多样性。胡锦涛总书记说: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是各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融合,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日常农业耕种、手工制作、文学创作及民族历史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很高的成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等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一个特性就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而发展,没有了根本差异,就没有了交流的动力,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之源。和谐文化建设同样也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源泉。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

      其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红河各少数民族的很多文化,充分地体现着和谐的价值取向。比如红河彝族特有的烟盒舞,从字面及形式是看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民族舞蹈,其实外人不知在看似简单的舞蹈中却有着彝族人民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表达方式,彝族烟盒舞表现了彝族人民为人诚实正直,不偷不抢,乐于助人,不欺弱小,不畏强暴的思想及民族精神。而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思想更是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演绎得淋漓尽致,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般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渠田块的入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这些文化都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同时,在红河其它少数民族文化里面,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少数民族崇尚自然、崇拜天、地、山等诸神,与自然建立了一种带有原始和神秘色彩的和谐关系。虽然这些少数民文化具有封建神崇拜的特点,但其中形成的维护生态平衡,万物有灵,保护自然的生态朴素观念,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红河少数民族文化,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角体现了和谐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

      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凝心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从古到今,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强大的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条特殊的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深深熔铸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文化始终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弘扬真善美,文化是一块罗盘,它引导社会进步。思想解放需要文化来引导,经济发展亦需要文化来导向,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滋润剂,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催化剂。文化引领着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和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波澜壮阔的推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努力激发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积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保护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有序健康发展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关键

      宗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取向,民族宗教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气质的根本体现。抛开原始图腾崇拜不谈,现在红河各民族盛行的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活动和对祖先的崇拜活动。万物有灵是红河各民族原始崇拜的核心,他们普遍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个神灵主宰,这些神灵都统归至高无上的天神管辖,而且可以根据人们言行的善恶施福降祸,施福者为神,神鬼合一,可神可鬼。因此,红河各族都要在各个农时节令和各项农事活动之前祭祀各种神灵,祈求它们驱除各种危害庄稼的恶鬼及自然灾害以保证丰收。如彝族、哈尼族都对山、水、树、日、月、风、雨、雷、电火等极为敬畏,都要定期杀牲祭祀。特别是祭天地尤为突出,哈尼族、彝族等各族都有祭天地的活动,彝文古籍中有专门的《祭天地经》、《情绪天地经》等。哈尼族农业祭祀活动中的最高形式是祭寨神,多以村头古树为象征,定期杀牲祭祀,称昂玛拖或普玛章。瑶族正月二十祭风、二月初一祭龙、三月初一祭雷公、四月初一祭谷魂、六月初一祭五谷及秋收开镰引谷魂归仓等和哈尼族三月祭火、祭野兽,五月祭水,七八月祭山、祭石岩、祭阴箐、祭泉水等祭祀活动,其他民族也有相类似的祭祀活动,充分反映了红河各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可以这样说,民族宗教在维系着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发展及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维护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有序健康发展是地区稳定的关键。《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我们在对待宗教文化及处理宗教矛盾和问题尤其如此。应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把握因宗教自身发展变化而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按照宗教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正视现实,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增进和谐,促进发展,避免因宗教问题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避免有人借宗教问题破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开展宗教间的交流和对话,探索宗教和谐理论,树立宗教和谐理念,推广宗教和谐价值,切实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推动新的发展。今天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文化与和谐是相互联系的,是互相补充、互为益友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没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同样对于各民族来说,文化也同样是维系该民族的精神纽带,允许多种文化的存在,是对特色民族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