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学习时报》访中国工程院杜祥琬副院长

    时间:2021-01-12 08:09: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

    记者: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其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杜祥琬:当前,欧盟、美国和日本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替代和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战略措施,并提出了宏大的发展目标。欧盟提出,到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0%和50%;
    美国提出,到2030年,风力发电占其全部电力装机的20%,生物液体燃料替代30%的石油产品;
    日本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将占其能源供应的50%以上;
    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宏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再生能源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成本持续下降,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底,全球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其中风电74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5000万千瓦,地热发电1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700多万千瓦;
    此外,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达到约3500万吨;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开始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

     

    种种迹象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全球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预计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全球50%以上的一次能源需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标

    记者:我国是否具有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基础?我们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杜祥琬:从资源保障角度看,我们认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都具有每年数亿吨标煤的资源保障潜力,可以满足其成为未来主流甚至主导能源的资源需要。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需求形势、化石能源供应前景、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如下:

     

    1.近期(201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补充能源,可以提供0.6亿吨标煤的能源需求,占总能源需求的比例在2%左右;
    含水能则可以提供约2.9亿吨标煤,接近全国能源需求的10%。

     

    2.中期(202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可以提供1.8―3.3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5―10%左右;
    含水能则可以提供约5.4―6.9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约15.5―19.7%。

     

    3.长期(2030年前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流能源之一,可以满足4―8亿吨标煤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需求10―19%左右;
    含水能则可以提供约8.6―12.6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约20―30%。

     

    4.远期(2050年左右):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之一,可再生能源可以满足8.8―17.1亿吨标煤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17―34%以上;
    含水能则可以提供约13.2―21.5亿吨标煤,占全国比例的26―4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

    记者: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种类很多,不同的技术商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开发条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杜祥琬: 我们认为:

     

    重点发展发电技术。近、中期主要大规模发展水电、风力发电,适度发展生物质发电,中、远期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深层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达到大规模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为改善能源结构和减排温室气体做出重要贡献。

     

    积极稳妥地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基工业制品替代石油。近期发展技术较成熟的以木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中、远期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费托合成燃料等第2代生物燃料,以及生物塑料和化工产品,大规模替代石油制品,为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做出一定的贡献。

     

    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和燃气技术。近期主要发展和普及沼气、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地热采暖和制冷技术,中、远期积极研究和发展太阳能采暖、制冷等建筑应用技术以及工业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条件做出较大贡献。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保障措施

    记者: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进展,有了一定的基础,还存在什么明显的问题呢?

     

    杜祥琬:我们认为主要是:资源评估不足、技术研发滞后、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保障乏力、政策制度措施不完善等,特别是产业基础薄弱,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低是我国各类技术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大对资源调查、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应给予政策的扶持。

     

    记者:具体而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杜祥琬:科学发展,分类指导。在全面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做好技术、经济、环境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好分类指导:对技术成熟,市场发展条件好的技术,例如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沼气技术等,尽快出台强制应用措施,全面推广;
    对接近商业化发展的,如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等,近中期要重点抓好产业化建设,为此后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太阳能发电,要扶植发展,解决好上中下游的发展瓶颈,重点放在技术研发上面,以必要的市场规模,促进技术进步与发展;
    生物液体燃料在开放市场的同时,重点攻克纤维素生产液体燃料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重视研发,夯实基础。加大支持力度,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加强基础研发工作。其一,开设可再生能源专业或技术课程,培养专业队伍;
    其二,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研究队伍,组建国家和企业两级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
    第三,成立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协会,发挥其行业组织、协调和自律的作用。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编制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路线图,依据我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大国发展的战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实施技术和体制创新,发挥市场和装备制造业两个优势,设定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续发展。

      

    集中力量,整体部署。建立专门的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和研发机构,统一协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政策和技术问题,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总体效率。

     

    战略思考和建议

     

    记者:2005年10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您任组长,组织了20余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了项目的研究,经过2年多的辛勤研究,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于2007年12月报送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受到高度重视。你们有哪些战略思考和建议呢?

     

    杜祥琬:1.充分认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明确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的战略举措。我国油气和煤炭的“储采比”均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的水平,因此,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也可能确立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早觉悟,早行动,快行动,快见效,担重任,使其逐步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替代、主流和主导能源之一。

     

    2.组织成立统一协调的机构,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配套措施。在成立国家能源部的基础上,设置全面负责可再生能源的管理机构,负责国家一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政策和具体保障措施的落实;
    并尽快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税收、信贷等配套政策。

     

    3.着力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支撑体系。

     

    4.充分发挥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各自优势,明确各自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整体的推进和发展。(1)风能的发展需要“陆上为主,并网为主,注重分布式发展,加快产业化建设”;
    (2)太阳能要“强制性推广与建筑结合的热利用技术,注重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均衡发展”;
    (3)生物质能利用应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农田争水源、不与禽畜争饲料”的前提下多元起步,逐步转向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基的生物基产品等战略重点方向。

     

    5.建议对我国已发布的48字能源方针(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作修改,补充“加快调整,积极替代”八个字。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相应发展目标、健全落实保障措施,促进早日实现规模化替代。

     

    (作者: 陶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