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内蒙古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0-12-23 08:04: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分析了内蒙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处的阶段,通过国际以往人均GDP、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内蒙古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说明没有形成良性协调发展。建立回归数学模型与钱纳礼回归模型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内蒙古的工业化在前几年的进程中没有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内蒙古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中相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
    工业化;
    协调发展;
    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F20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3—0002—03
    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1.1 城市化和工业化概念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在2000年7月举行的世界城市大会,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实现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既有看得见的实体变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无形转变。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水平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城市化率)等方面来体现的。
    1.2 衡量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指标: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城市化是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种衡量指标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空间分布,具有很高实用性,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城市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本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准确地把握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在经济活动中变革的过度和深度。
    衡量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工业产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


    1.3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耦合发展,形成一条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方向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规律。首先工业化发展,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资本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久而久之在形成一个增长极。工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在城市之间发展的空间越来越不够用,向城外扩散。所以说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适应工业大规模中生产的需要,极大的推动工业化向前发展。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类型如下:“超前工业化”即“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城市化水平不能够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城市化”也就是耦合型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 内蒙古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2.1 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分析
    2.1.1 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判断内蒙古工业化水平。根据钱纳里等人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6个变动时期(钱纳里,1989),如表1所示。表中第2~4阶段是工业化时期,第1阶段和第5~6阶段分别是初始时期和发达时期。钱纳里模型已成为评价工业化阶段的标准理论。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

    据《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 82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09亿元,增长12.7%;
    第二产业增加值1 685.13亿元,增长29%;
    第三产业增加值1 537.55亿元,增长17.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6 026元,比2004年增长21.4%,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 986美元。由表1分析,用内蒙古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内蒙古当前工业化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前半阶段。
    2.1.2 采用库兹涅茨模式来判断内蒙古工业化水平,从1985年到2005年这20年间内蒙古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2)。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35.3∶32.1∶32.65调整为2005年的15.7∶44.1∶40.2,第-产业比重下降了1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7.6个百分点。与库兹涅茨模式比较,内蒙古的目前处
    于工业化初期后阶段。


     注:1.数据来源于各年《内蒙古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2.表中的全国和内蒙古的城市化率是按城市人口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
    2.1.3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来判断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水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见表3)。


     注:数据来源《内蒙古历年统计年鉴》。

    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看,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明显不对称,偏离较严重。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在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上升较快,2005年比1990年上升8.3个百分点。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原理来判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处于40%~60%之间,内蒙古在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是53.8%,所以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2.2 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分析
    2.2.1 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是城市化的打基础的阶段,需要长时间积累。当城市化水平超过10%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进程,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并将加速增长的势头保持到城市化率的70%时,这样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接下来速度将会放缓,最终城市化率稳定在80%水平。通过表4看出内蒙古到2005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2%,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公认的城市化中期阶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2.2 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和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明显高于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建国初期1949年内蒙古的城市化率在12.4%,全国是10.6%,仅仅相差2个百分点。而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90年代内蒙古的城市化率在1990年36.12%到2005年“十五”期末城市化水平是47.20%,在15年里增长了11个百分点。而全国在1990年城市化水平在26.41%,到2005年末是42.99%,增长了17个百分点。在1990年内蒙古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两者的差距是9.71个百分点,到2005年两者的差距是4.21个百分点。这表明内蒙古的城市化速度慢于全国的城市化水平。
    3 内蒙古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3.1 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城市化相对比实证分析

    内蒙古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有着特殊的情况。到2007年内蒙古已经走过60年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如果按2005年的汇率折算,2005年内蒙古人均GDP已经达到1 986美元。根据国外发展经济学家整理分析101个国家20年经济发展统计数字,认为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的比重是正相关关系。人均GDP100 美元,城市化水平为22%,200美元为36.2%,300美元为43.9%,400美元为49%,500美元为52.7%,800美元为60.1%。虽然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已达到47.2%,可内蒙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上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元城市化水平为49%不相吻合。另以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比在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之内。内蒙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纵观历年也没有在1.4~2.5的合理范围之内,例如2005年仅为0.978。内蒙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形成“适度城市化”,也就是耦合型城市化,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没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3.2 内蒙古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偏差分析

    通过城市化率与非农业就业比重的偏离分析,从表5可知,虽然总体上内蒙古的偏离程度比全国小,但是根据钱纳里和塞尔奎曾概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看,城市化率与非农就业比重的偏离程度在10%左右。内蒙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偏离程度出1994年在10.6%左右,其余都在10%以下。说明内蒙古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达到协调发展,内蒙古的非农就业率在1990~2005年16年时间里增长一个1个百分点。在1994年和1998年、2001年和2002年已经达到48%以上,以后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内蒙古的城市化在1990~2005年16年时间里呈逐年上升趋势,在1991年为36.1%到2005年为47.2%,上升了11.1个百分点。这样内蒙古的城市化率上升速度要快于内蒙古的非农就业率(工业化)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和内蒙古2006年统计年鉴》。
    3.3 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当前内蒙古理论界所发表的论文说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判断和依据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的,国际上的衡量标准是工业化水平是非农产业就业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也是以非农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内蒙古工业化要以非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主要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我区的就业结构不符合克拉克定理,在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我区在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809美元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是占总就业人数的22.7%,2005年我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16 331美元时,第二产业[CM(22]就业人数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占总就业人数的[CM)]15.64%,而第一产业的农牧业就业人口相对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显著增加。增长近10个百分点。所以我区就业结构是不符合克拉克定理。所以说用非农就业比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率相关性是较低的。选用以工业化水平用非农就业比重(工业化率)为自变量X,以城市化率为因变量为Y, 通过观察两者的散点图,两者的关系并不明显。最后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一元线性模型:Y=0.132X+0.344
    相关系数:R=0.0559。

    通过以上述最小二乘法得到到的回归系数[CM)]0.132要比钱纳里的标准模型的(-0.9)大,相关系数r=0.0559和钱纳里标准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相比要小。

    通过人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非农业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的偏离程度衡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的情况、最后建立回归数学模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系数较低。显示内蒙古的工业化没有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如果真要说工业化促进了内蒙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国家大型工业项目的落户所致,并由此拉动了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2],内蒙古的工业化只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形成耦合型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失为我区的现实的策略选择。
    4 实现内蒙古城市化和工业化良性协调发展的策略

    我区上下要明确区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工业化没有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另外内蒙古的城市化是一种虚高的城市化现象,不能因为县乡行政改革,把农民变成市民就行了,而是让农民真正变为市民是要他们在工业中有一定就业空间,靠工业来生存。所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建议如下:
    4.1 统筹城乡发展

    内蒙古截止到2005年“十五”期末,有52.8%的人口在农牧区生活和发展。说明“三农”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往往一些国家把大量资金都偏重于投入到城市建设上,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鉴于内蒙古的特殊区情,内蒙古绝大部分是牧区和农村,把资金以部分投入到农村和牧区,建设内蒙古新农村和新牧区,又是保证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这样农村牧区发展好了,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卫生条件都得到改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来保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牧区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就是新农村牧
    区,相应的农牧业产业化也助于推进内蒙古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4.2 建立城市群和经济地域综合体

    在英美日等先行的城市化国家,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共同发展中,规模经济显著的大城市是主导力量。国内也有研究发现,200~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经济效应最佳,也最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内蒙古没有200万以上的超大型城市,100万人口只有一个包头市,其余城镇规模都较小,这样在实行新型工业化的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没有较大的辐射作用。近年来内蒙古也形成了呼包鄂经济带、赤峰——通辽——满洲里经济通道,跟京津冀、环渤海和哈大齐经济圈联合,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配置区域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内蒙古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4.3 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内蒙古地域广阔,资源比较丰富,怎样发展工业是十分重要的。区内的城市化不像东部沿海那样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类型,内蒙古的城市化多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类型。多数都是由政府推动发展的。工业类型多数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显然高附加值企业非常少。这样只有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上发展特色产业,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具有很强国内外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将经济优势切实转变为经济活动。具体说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的初级产品种类多,比如牛羊肉、牛奶、皮革和小麦面粉等等。这样只有在这些资源优势上深加工,增加工业产值。另外内蒙古的石油、煤炭和稀土等资源比较丰富,在此基础上推进重大项目,建立经济产业链。产生更多就业岗位,让城市人口有充分就业的就会。同时,推进工业重大项目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选取能够增强工业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投产后成为效益好的工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郑长德.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 额尔敦其其格.浅论内蒙古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理论研究,2004,(7).
    [3] 李斌,等.加快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北方经济,2002,(10).
    [4] 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4).

    相关热词搜索: 内蒙古 工业化 协调发展 化与 城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