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论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0-12-23 08:03: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与地理系,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呼伦贝尔地区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在优美草原风光背景下的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而其主要旅 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然而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民族风情产品的开发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为此,坚持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呼伦贝尔;
    民族旅游;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3—0010—02

    呼伦贝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了以优美草原风光背景的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以其主要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随着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呼伦贝尔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但是,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却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影响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传统牧区旅游业的发展意味着社区走向开放。产业替代与经济转型使原本相对封闭,宁静的社区环境受到扰动,旧的平衡机制向新的平衡机制转换,传统特色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退化或消失。然而这种“退化和消失”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呼伦贝尔地区的贫困性限制了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量,引进外来资金进行景区开发、设施建设成了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然而这也就相应引发了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间旅游收益的分配问题。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及各利益群体矛盾的难以调和,对民族旅游及旅游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巨大的威胁。
    1 呼伦贝尔民族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概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调整而达到“人——地”和谐共存的理论,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二者关系的和谐。
    我们如果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机械的应用于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开发中,应该看到外来的强势文化作为“主体”,而将本土的弱势文化作为“客体”这二者之间的文化“位势差”,“位势差”会使弱势文化主体在来不及选择的情况下,被强势文化所“覆盖”或“替代”。使客源地所携带的强势文化对目的地弱势文化产生剧烈的冲击。那么就意味着弱势文化的发展权利被剥夺,就意味着弱势将成为永远[1]。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具体的民族而言,意味着剥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权利,意味着弱势文化将永远是强势文化的“附属物”。因此,当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发展时,就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对这一理论的再思考。需要同时考虑“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双方的共同发展,需要考虑弱势文化的变迁,需要考虑文化的“趋同”发展与“多元”的保持等等一系列问题。
    2 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分布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文化的多元性与原生态所形成的资源特色,满足了广大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的需求,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极大的诱惑力。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人们对异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民族旅游也会随之蓬勃发展。然而,由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区位性质、经济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对民族旅游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障碍,影响到民族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2.1 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化,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原有价值

    由于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民族旅游这种文化产品“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烈影响;
    同时,等价交换原则、赢利最大化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渗透到其生产和交换过程中”[2]。因此,对利益的追逐、对竞争的适应,“商品性”的民族文化走向过度开发、失真表述、歪曲移植甚至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不存在的虚假文化。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不按民族习俗办事,歪曲、丑化、亵渎某些民族文化[3]。旅游开发中的舞台化现象比较明显。呼伦贝尔地区因为旅游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民族文化进行再加工,使其艺术价值增大,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为了游客的方便进行生活层面的文化改造,但我们应该看到:旅游者既希望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能够使自己的旅程方便、舒适、愉快;
    同时又不愿看到文化变迁引起的商业表现、虚假表演。他们对趋同性的城市建设、旅游服务、景区管理、景点装饰以及导游的程序化语言都感觉失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随民族文化的趋同变迁而降低,价值的降低会出现旅游业的“滑坡”。
    2.2 收益分配失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的各利益群体间的冲突

    由于呼伦贝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历史的封闭与隔离使其社会经济均显出相对落后的状态。虽然民族旅游业是民族社区相对较易参与和受益的产业之一,但其社会经济发育的客观现实使社区参与能力存在一些障碍。首先,经济总量较小限制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投入量;
    其次,社会发育程度不高使社区民众经济参与能力较低,限制他们参与现代产业的经营管理。虽然通过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招商引资,使外界资本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景点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但外界资本对景点资源和土地的控制产生了对当地民众参与旅游开发的排斥性。只拿到少量土地补偿金的少数民族农(牧)民,既没有实力进行旅游产业经营,也没有能力参与旅游服务竞争;
    他们松散地游离在旅游产业主体的边缘,从事最简单及粗重的体力劳动,或小商品的贩卖等等。由此出现了旅游收益分配在“外来企业与本地居民”间的严重失衡。不仅远未解决当地贫困问题,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题、社会问题隐患,从而威胁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民族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呼伦贝尔民族旅游要突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特性,强调整个旅游经历的文化体验。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发展的战略制定需要考虑以下的原则:
    3.1 借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则

    这是民族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模式。以发展为核心,综合考虑影响发展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特别是文化变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使之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因此,提出“发展中保护”的战略设想,总体思路是“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从而形成“发展——保护——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公平原则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区参与的权利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也是制定发展战略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要认识到民族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模式”,这是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有了这种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制定出切实符合实际情况和民族意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对于呼伦贝尔民族旅游而言,旅游文化是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

    要以少数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民族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对景区景点的开发,要保持其固有特色,突出其不同之处,注重其“原汁原味”的本色,营造特色鲜明的特色。
    4 民族旅游发展的战略框架

    根据上述原则和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发展目标的双重性特点,以及目前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制定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发展的战略框架如下。
    4.1 政府主导
    4.1.1 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各个地域的文化也并非出自一源。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各种媒体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强调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这样有利于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偏见,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有其独到的价值和魅力。

    4.1.2 建立和完善文化自我保护传承机制。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但由于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体系中,文化的地位差异使文化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民族进步的必然。因此,为保证地域特色,这就需要通过制定某种政策进行“指导型变迁”,尽快出台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关政策,明确在民族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原则、目标、范围、内容、要求和法律责任,为民族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和标准。各级政府要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中,帮助民族社区建立和完善其文化的自我保护传承机制,使之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完成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过渡。
    4.1.3 尊重民族在民族文化走向选择中的主体地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在旅
    游开发中应该明确的一个总体方针。民族文化的走向要尊重民族的选择,在新形式下由各民族自主选择。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本身应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达到与世界各方面的挈合。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社区参与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
    4.2 企业经营
    4.2.1 促进文化整合,创新旅游产品。对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的旅游产品形式进行重新设计。现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大多为观光型旅游产品,刺激了文化向“浅表性”和“商业性”变化。应该考虑旅游行为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渗透,使旅游者由单纯的“猎奇”转向“理解”和“探索”,旅游方式由观光为主转向以“生活参与”为主。
    4.2.2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氛围营造。任何旅游项目的运营,都需要进行主题整合,形成鲜明的主题内容,树立独特性,并达到品牌的统一性和特色化。可以说,主题是品牌运作的基础。没有主题,旅游项目将会是一盘散沙。好的文化主题,让营销、管理运作人员可以不断的挖掘和创新出新的内涵和游憩项目,来充实整个旅游项目。旅游项目设计,则需要通过主题定位,进而实现产品的整合。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深刻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景观设计的“主题化”,在项目主题定位后,确定旅游景观如何围绕主题进行设计,所有的旅游景观都应该围绕主题进行展开,才能达到整体景观的最佳效果,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氛围。
    4.2.3 注重地方特色,树立鲜明意象。鲜明的意象是民族旅游得以开展的巨大财富。意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它在民族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的作用一样,是其它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意象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本地塑造和对外传播两方面结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民族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合适的传播手段把它推向市场,影响受众,形成鲜明的意象。
    4.3 社会参与
    4.3.1 加强自觉意识,培养好客文化。加强民族自觉意识,对外来文化作出自身判断,对文化变迁途径和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任何文化都是一个独立又完整的体系,为了单一目的去塑造或改变一种文化都会导致该文化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降低其运作效率。因此,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对文化的判断和对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为他们提供文化自由发展的空间,维护其自我发展的轨道,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选择、采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之,变与不变,如何变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4]。
    4.3.2 创造沟通机会,加强社会参与。尽量为旅游地与专家和社会群体创造沟通机会,聘请专家作为旅游地文化发展顾问,通过专家和社会群体的参与,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首先,专家和社会群体可以深刻挖掘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内涵;
    其次,专家和社会群体可以就如何来开发以及如何用合适的手段来影响受众提出建设性见解;
    最后,学者和社会群体还可以为政府对民族旅游的宏观管理以及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一定的帮助。这样可以保存和合理开发旅游产品的文化素材,使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的弘扬紧密结合,促进民族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同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享,促进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J].民族研究,2004,26(2):40~41.
    [2] 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3(2):50~53.
    [3]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6(5):1.
    [4] 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8~239.

    相关热词搜索: 呼伦贝尔 可持续发展 民族 旅游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