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我国种业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透视

    时间:2020-11-06 08:02: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许  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75)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纵观建国60年的历史,我们在培育良种、发展种业上有失有得。而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通过简述我国种业发展历史,分析种业发展现状,重点强调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旨在对种业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种子;
    种业;
    流通;
    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40-2

     

    0 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种子流通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当时农村社会结构的原因,那时的种子流通主要是村村留种,集中供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一种产业化的方式,当时也没有种子产业化的理念,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这种方式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1956-1976年,“一大二公”的体制要求生产资料的全部公有化和集体化,种子的集体配给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段时期也称为“四自一辅”时期,种子工作主要依靠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至20世纪末,国家出台了“四化一供”方针,种子工作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这标志着种子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但也为县级种子公司奠定了垄断经营的基础。在这段时期中,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使我国开始接触到了种子的商业化运作,但是种子的经营仍有大量计划经济色彩,种子产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成立的地区种子公司,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以及国家对种子产业的有关保护政策使得种子产业在这个历史阶段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营。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至今,我国种子产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地种子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良好的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高额的利润回报使得私有资本和基金资本纷纷介入种业。各类种子企业纷纷自主研发或从科研部门购得品种开发经营权,形成品种研发渠道的多元化,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但是,我国现阶段种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计划经济残余体制和在种业管理和流通机制上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历史进程,主要阐明我国种业发展现状,集中聚焦透视其中的重点问题。

    1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以国外种业发展经验来看,“育、繁、销”一体化是种子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跨国建立繁育基地、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种子为主、兼营其他多种作物种子的经营模式也已经成为种业发展的成功范式。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既可确保种子公司的主导商品种子或业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又可确保其在一般商品种子或业务中的市场份额,还可以保持其必要的相关技术开发能力和新的目标市场开拓能力。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也急需引进外来经验,建设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加快种业发展。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种子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种子经营出现多元化的新格局。据2005年初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000家,其中有效区域为全国、育繁销一体化的企业80多家,具有种子进出口权的企业75家,经营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的3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70家。此外还有不需领取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代销点和门市部近10万家。50强企业中产权多元化,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等。同时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而我们的培育和管理机制也有所创新,特别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教学单位新品种的有偿转让、种子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格局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了育种家的知识产权,科研教学单位从品种权的转让中得到了经济补偿,转过来用于科研育种工作,增强了科研育种的后劲。申请进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周期明显缩短。

    但是,我国种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从最根本来说,我国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站司合一、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容易导致管理改革的不彻底,管理工作陷入困难,不能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生产和流通等情况。而在生产加工领域,种子生产加工的滞后也造成了竞争力的下降,,阻碍了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另外,种子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力量分散,开发能力弱,育繁销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当前种业发展重点问题聚焦与透视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种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重点问题。从根本上说,最需要解决的是市场化问题。突破以往那种僵化的管理机制。现在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国家是其投资、经营和利益主体,存在着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在经营上缺乏长期规划。而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没有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于行业的支持和保护不明确,宏观管理不能奏效,造成了市场混乱等现象。

    而与此相应产生的是,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机制僵化的问题,同时集中度低,经营分散,加剧了市场混乱现象。种业在新世纪更加市场化后,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但是这些公司底子薄,发展不充分,经营领域专而窄,盈利能力低,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区域垄断经营,致使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另外,技术的低下也使许多种业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因而也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在种子生产过程方面,我国种子产业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及多数个体和私营种子公司经销的种子大都只经过低水平的粗加工,通过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的种子占的比重很低;
    零售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上上市的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标注质量状况的标签、没有使用说明的种子相当普遍。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净化种子市场,又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

    在流通领域,正如其他商品在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一样,市场化发展还极其落后和不均衡,尤其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更是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政府的监管作用也存在缺失,多头共管或者“三不管”现象大量存在。这与我们的经济刺激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而在育繁销环节产生脱节,则主要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尽管政府着力培养产学研结合、育繁销一体化的企业,但是由于技术的低下,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相比于国外一些大企业,已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周期,我们在新品种选育和现有品种产业化方面都显得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当前一个时期,我们着力要解决的是两方面问题,第一是制度上的问题,特别是为种业市场化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而第二则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良种,使得科技能够较快应用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佟屏亚.简述1949年以来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J].古今农业,2009,(1):56.

    [2] 李小梅,霍学喜.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中国种业,2008,(2):7-9.

    [3] 张小惠,等.新时期我国种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稻米,2008,(6):20-23.

    [4] 朱永青.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农村经管, 2010,(2):65-67.

     

        作者简介:许晨(1989-),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

     

    相关热词搜索: 透视 现状及 种业 我国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