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7篇

    时间:2023-09-27 14:11: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4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

    U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7

    1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小编●(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一、题 解:

    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教学活动二:

    二、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道 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一、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整体把握之字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2、情感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3、意境美, 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笔一画的写。上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的收获,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要进行第八次战斗呢?(因为七战七败等)

    二:精读课文

    (一)“几乎”。当你作某件事情,但是没有成功的时候,请问你的心情是什么?经过两三次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又会怎样想?布鲁斯七战七败,他的心情怎样?课文是怎样写布鲁斯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找一找,画一画。读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想想从中体会出什么?你从那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几乎。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能把布鲁斯那种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读出来。

    2、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写了布鲁斯的感受,--唉声叹气,谁来学一学布鲁斯不断地“唉声叹气”?大家想一想这时的布鲁斯可能会想些什么?

    3、通过你的朗读把布鲁斯的心情读出来,一起读: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二)读通“蜘蛛结网”

    1、就在他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抓住关键词句仔细体会,然后用笔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体会。

    2、下面,请大家来交流自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智慧。

    突然,一阵大风……(呵呵,蜘蛛和我一样失败了)

    蜘蛛又重新扯起细丝……(别百费力气了,还不是和我的命运一样只能失败)

    就这样结了段,段了结,一连接了七次(呵呵,白费力气啊,可怜的小东西,你不会成功的,你怎么可能战胜风呢,你的力量太弱小了啊)

    课蜘蛛并不会心(那么弱小的蜘蛛竟然能做第八次,真让人感动阿,我还不如蜘蛛啊,我为什么不能啊,)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

    王子的内心世界都让你们走进了,相信一定能读的特别好,谁来读?让蜘蛛结网的情景在现在我们面前。

    (三)是的,看到这一幕,王子再也忍不住了,他感动极了,他(生齐读——他猛地跳了起来,喊到······)

    (四)王子感动极了,他决定也要干第8次、第就次,于是他········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生自由读书)

    1、受到启发的布鲁斯四处招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们起来反抗,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些残兵、败将经过七次失败早已变得灰心丧气,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样说服这些士兵鼓起作战的勇气的?我们来比一比,谁动员的最棒?(小组讨论)

    2、说的真是太好了,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蜘蛛结网的故事启发了失败中的布鲁斯,如果你面对失败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把你说的话写到上面就是一句名言,把你的名字写上。板书:学生写的名言

    有一首歌曲是这样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进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经过这次学习,你们都会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的,让我们一起读老师送给你们的三句话,希望能够伴随你的一生,激励你永远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庄伟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3年级2班全体同学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在失败面前不低头,相信自己永远都是最棒的,让我们把这几句话记在心里,再一次放声的读)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