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葛仙米的分布变迁及利用研究

    时间:2023-04-25 13:1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曾杰

    (兰州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葛仙米(NostocsphaeroidesKützing),俗称天仙米、天仙菜、珍珠菜、水木耳、田木耳。蓝藻纲,念珠藻科。其藻体呈胶质状、球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葛仙米在湿润时呈墨绿色,干燥后则呈灰黑色,如图1、图2。“生水边石上,状如珠,色茶褐,面透明,大者如豌豆,深山水边岩穴常有之”[1],“大如龙眼,黑色,滑泽可食,盖蒲萄之属,亦堪作酒疑,即今俗所谓葛仙米也”[2]。主要附生于水中的沙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葛仙米是我国传统出口的一种珍贵野生的食药两用蓝藻生物,因为在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所以它的知名度不高。它多生长在水田等浅水的附近,自生自灭,其生长期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少,产量不多。除了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有一万多亩外,国内其它地方分布都不成规模。

    图1 葛仙米鲜货 图2 葛仙米干货

    1.1 葛仙米的甄别

    由于葛仙米异名同属和同名异属的物质较多,今观古籍中多有论及,须对葛仙米的名实加以甄别。例如“天仙米”,在咸丰《兴义府志》中所载“俗呼红稗为天仙米”,此处“红稗”描述是“叶似稻,但差,短稍,头结穗,仿彿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3],而葛仙米的形态“非花非草非百蔬,不叶不根结成子”[4],与葛仙米的形态相距甚远。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所记载的“南土有天仙菜,此茅根所为也”[5],这里的天仙菜则是一种带叶蔬菜,生长于松树山地之中,产地不同,亦不同属。清人许全治的《稽古堂诗集》中的“珍珠菜”是一种野草,“藤花也,蕋缀如珠,叶绿如茶,干可致远,味在素品之上”[6]。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珍珠菜”在“安徽河南山中皆有之,黄山志谓为藤本蔓生,摘其花曰花儿菜。实曰珠儿菜,并叶茹之,味如茶,烹芼皆宜”[7],也非葛仙米。《救荒本草》中记载的“珍珠菜”是一种蔬菜,“生密县山野中,苗高二尺许,茎似蒿秆,微带红色,其叶状似柳叶,而极细小,又似地梢瓜叶,梢头出穗状,类鼠尾草,穗开白花,结子小如绿豆,粒黄褐色,叶味苦涩。救饥采叶,叶熟换水,浸去涩味,淘净油盐调食”[8],这几处记载的珍珠菜的性状与葛仙米差之千里,不可能为同一种生物。而在民国《荥经县志》中记载的“珍珠菜,生水石上隘者,作蔬,可携子里”[9],此处介绍的珍珠菜的形态又与葛仙米相类似,是为异名同属的葛仙米。除此之外的“水木耳”,生长环境与葛仙米颇为相似,但仍不是同一种物种,同治《会理州志》有载“水木耳,生山谷泉中,形如木耳而小,颇似葛仙米”[10]。此外还有不少书籍和报刊将真菌与藻类共生植物地耳(地衣)和石耳(岩耳、石菌、石花等)都说成是葛仙米,以求卖得更高的价钱。《岭南采药录》对葛仙米的名实进行考订,对“《庄订本》谓葛仙米似是隐花植物地衣类之一种,有误,改之”[11]。因此必须综合名实,了解形态特征,才能最终确定真正的葛仙米。

    1.2 葛仙米的价值

    历史时期对葛仙米价值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葛仙米的食用和药用上。《庭训格言·几暇格物编》中记载鲜葛仙米可做菜食,“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12]。葛仙米或可做粮食充饥,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中亦载葛仙米“其足为贫家数月食料者,非粮食,而实极重要之粮菜之属”[13]。除此之外,葛仙米还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光绪《镇安府志》记载:“葛仙米,采而干之,粒圆如黍,黑色,以之揉曲,酿酒特芳香。”[14]

    葛仙米除食用外,亦可做药用,常有清热解毒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葛仙米“性寒、味甘爽,解热清膈,利肠胃”,在按语中所载之《药性考》记葛仙米“清神解热,痰火能疗,或云,久服延年,盖亦能清脏热者”[15]的功用。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葛仙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癌生理活性。葛仙米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素,它不仅有促进排便和降低胆固醇的功用,而且对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均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16]。

    葛仙米食用、药用功能的开发,不仅体现人们对葛仙米生物价值认识的加深,亦能说明先民以食进补的智慧。

    历史时期葛仙米在较多省份的县志中有相关记载,综合资料,可以反映历史时期葛仙米的分布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的相关记录,熟悉葛仙米的地理变迁情况,可以综合分析导致其地理变迁的原因。

    2.1 葛仙米的地理分布

    历史时期葛仙米的分布范围较广,与其生长习性有很大关系。“葛仙米乃山穴中石上为水所渍而成,楚蜀越深山中皆有之”[17],不同于现代社会,葛仙米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人工培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历史时期的葛仙米均为野生。清人全祖望《葛仙米赋》中记葛仙米“遗种遂传于五峤兮,闲或旁产于南服”[18],此中“五峤”犹言“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南服”亦指南方地区,所见的葛仙米生长仅限于南方地区。笔者综合文献记载,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确认葛仙米历史时期所在地理方位。葛仙米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较多的分布地为: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永州,四川雅安、凉山,重庆,贵州遵义、毕节,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另外,云南普洱,广东丹霞山、清远,海南文昌,浙江杭州,上海,安徽铜陵几处历史时期也有零星分布。尽管地方志中关于葛仙米的记载较多,但对比当今,葛仙米的产量下降,生长区间狭窄,不能不说明葛仙米的变化情况。本文将葛仙米生长划出三个时间区间,即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从这三个时间区间探寻葛仙米生长变化的特点。

    2.1.1 明清时期葛仙米的地理分布 明清时期,葛仙米在广西的生长范围最广。“葛仙米,产自广西,而通行于各省”[19],且广西省北流县勾漏洞关于葛仙米的记载非常丰富。乾隆《梧州府志》中“附异产”中即有“葛仙米出勾漏草泽间”[20],时梧州府大体为今日广西梧州市及周边地区,“葛仙米出郁林州勾漏洞,在北流县境”[21]。广东省产在丹霞山以及时属广东省的海南文昌县,清人吴震方于康熙元年(1662)所著《岭南杂记》中有“仙米亦产丹霞,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22];
    咸丰《文昌县志》中记载,“水珠,生水田中,色黑绿,圆如珠,即葛仙米”[23]。在云南省,道光《普洱府志》中记载“木耳,又有水木耳”[24]。此中水木耳与葛仙米为异名同属之物。贵州大定县嘉庆《黔西州志》百谷有“天仙米”[25]的记载。在重庆市,光绪《黔江县志》中记载“十一年春,西关外民田产葛仙米”[26]。乾隆《涪州志》中特产有“天仙米”[27]的记载,同治《重修涪州志》中记录特产亦有“篠溪之葛仙米”[28]。湖南省西部,宣统《永绥厅志》中记载“尖岩山”时“在城南四十里巅,有石室。相传葛洪修道于此,避谷不食,惟食田中水麻,至今呼为葛仙米”[29]。安徽省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池州市及铜陵市,历史时期为明清两代的池州府的辖区,乾隆《池州府志》中“葛仙米,齐山偶有之,不得多也”[30],是对葛仙米的确切记录。现在仍然多产的湖北鹤峰等地,在历史上关于葛仙米的记载也可探得,据乾隆六年《鹤峰州志》记载:“葛仙米出产距州城百余里,大岩关外水田内遍地皆生,色绿颗圆,颇称佳品。”[31]此外,同治《宜昌府志》记载“葛仙米,近年出大岩关外水田中”[32]。

    2.1.2 民国时期葛仙米的地理分布 民国时期的葛仙米的相关记载仍十分丰富,基本在明清之际所见产之地,都有相关记载,且分布范围表现的更广。在广西省,民国《贵县志》中,“葛仙米,野生,非常有,五山各里及县北五里铜鼓田产”[33];
    民国《阳朔县志》中,“物可充商品者,有香草、葛仙米、冬笋、板栗、杮子五种,冬笋、板栗、杮子产量较多,每年销岀平梧者约四五百担,香草、葛仙米产量甚少,只入药店用作药品而已”[34]。广东清远附近,民国《英德县续志》中记载葛仙米“色青而肉爽,性寒,和糖煮食,前不多见,今于山边水田间随处发现”[35]。民国《文昌县志》记载葛仙米为“水珠,生水田中,色黑绿,圆如珠,即葛仙米”[36]。民国与咸丰年间在县志中记载相同,说明葛仙米在文昌生长较长时间。贵州省在民国时期亦有葛仙米出产的相关记载,民国《桐梓县志》载“葛仙米产水田中,如鲜木耳,翠碧色,滤干子如米粒,芼以为羹,味极鲜美,闻楚粤各省则产于山石洞口或沙土内”[37]。民国《续遵义府志》亦有类似记载,“葛仙米,桐梓草志,产水田中,如鲜木耳,翠碧色,滤干,祇如米粒,芼以为羹,极鲜美”[38]。

    与贵州省相邻的四川省及重庆市(历史上归属于四川)亦有出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申报》商业新闻中专门将四川和河内葛仙米进行区分和比较,“四川仙米货品较佳,子片不分,质地纯净,并无上口等弊,故有浸水货之目,色乌如小耳,片圆而扁,子如米状,次者色带灰,余略同”[39]。民国《荥经县志》中记载葛仙米“珍珠菜生水石上隘”,生水石之上的珍珠菜,疑似为异名同属的葛仙米。此外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特产中记载,当地商人利用葛仙米等地方特产去换其它商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葛仙米的产量丰富。

    此外在湖南省的西南和西北处,民国时期上海(时属江苏省)亦有出产记载,《嘉定县续志》中“葛仙米,念珠藻之一种,形如小鲜木耳,紫绿色,城上有之,可为羹,邑人多用以佐酒或采以售之市肆”[40]。浙江省西部建德,民国《建德县志》载,“葛仙米,每筋二分五斤起捐”[41],亦作为赋税的名目,说明此地产葛仙米。湖北荆州、恩施等地,民国时期出产丰富,在《申报》商业新闻专栏,与葛仙米相关的记载颇多。民国二十五年(1936)《申报》的“湖北农村杂写”专栏中葛仙米是出口产品[42]。

    自明清到民国时期,葛仙米的产地变化尚不明显。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仍有出产;
    广东省则由丹霞山转至清远附近,海南文昌没有变化;
    云南省至民国则不见记录;
    贵州省分布范围更广,且记载的生长位置更为确切;
    民国时四川省的葛仙米分布更多,质量更好;
    葛仙米产地亦扩展到湖南省的西南和西北部地区;
    安徽池州到民国时则不见记载;
    而上海和浙江西部到民国时出现;
    湖北恩施等地自明清到民国一直都有出产。总体而言,葛仙米在这一时期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微小变化,产地略有增加。

    2.1.3 新中国成立后葛仙米的地理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对葛仙米应用不再限于普通的养生食物,尤其是到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葛仙米的应用逐渐转向生物科技。此时关于葛仙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湖北和四川两省。“葛仙米主产于湖北省的鹤峰、房县、保康和四川省的达县等地,产量以鹤峰最多”[43]。其中在广西省德保县的响水瀑布就有相关记载,“该瀑布滩地全长400多米,有四处瀑滩,滩头两岸,稻田井然,岩滩礁石上布满着洁如绿珠的葛仙米”[44]。在河南省《河南野生植物的利用》曾介绍葛仙米“在我省常见于水稻根旁”[45],说明在淮河以南有出产水稻的地区出产葛仙米。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的葛仙米产量较高。《高山蔬菜高效生态种植技术》中记载葛仙米“在湖北、陕西、贵州等地大面积分布。仅湖北鹤峰走马镇约有2万余亩野生基地,面积虽大,但产量低,平均每亩产量不到10千克”[46],“湖北恩施和襄樊地区的农民,常在冬闲培养葛仙米”[47]。在报告文学《固氮蓝藻》一文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专家黎尚豪同志在湖北省鹤峰县走马坪发现葛仙米。文章记载,曾在1963年,走马坪公社将葛仙米送至研究所进行化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二十多年过去后,黎尚豪同志带领团队又在此地的“冬泡田(又称腊水田)”[48]重新发现固氮效果极好的葛仙米。黎尚豪教授多次前往鹤峰走马进行考察,其报告称:“鹤峰葛仙米在世界范围内,仅非洲11亩地,产量甚微。中国湖北襄樊地区仅有7分地。而鹤峰走马坪有万亩以上产地,产量之高,实属世界罕见。”[49]鹤峰县走马镇适宜生长葛仙米的区域逐渐缩小,“此物主产于湖北西北部的襄樊西南山区和神农架一带,常出口于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国外仅发现非洲有6亩,无批量上市”[50]。复旦大学吴旭教授在《土仓:华中山区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一书中,描述稀有采集物时,也以鹤峰的葛仙米作为例[51],《鹤峰县志》记载,葛仙米“主产在走马后山一带,适宜水田生长,以冬泡田,渍水冬板田较多,常在春分前后打捞晒干。1981年至1985年,县科技部门在走马古城坪村和农科站对葛仙米进行系列观察研究,取得初步结果”[52]。2013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将鹤峰县葛仙米所产地铁炉白族乡、走马镇、五里乡、太平乡、容美镇共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53]。至2014年4月9日经“审查合格,批准上述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即日起实施保护”[54],将鹤峰县的葛仙米正式纳入保护范围。

    此外,据记载,与鹤峰县相邻的湖南省石门县境内也有少量生产[53]。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着力葛仙米的相关产品研发,取得一定的成果。

    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清、民国时期所记的云南、广东、海南等地则不见过多记载。而原本就多产的广西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仍然记载丰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河南也有相关记载。但就总体而言,葛仙米的生产地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集中于几个省份。

    2.2 变迁原因分析

    综合古籍资料记载,可看出葛仙米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除东部安徽铜陵、浙江杭州、上海零星分布外,其余主要在西南地区。葛仙米主要生长在山间水田中,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极为“敏感”。对自然环境颇为挑剔的葛仙米,生长范围出现巨大变化,与气候变迁关系密切。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述,中国“天津、上海和香港的最寒冷冬季,均正好发生于1957和1893年,正是太阳黑子最大的年”[55],明清以后,尽管出现几个短暂的温暖期,但中国气候整体呈现干冷的趋势。这种气候变化,对于生长纬度较高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生物生长均有较大的影响。葛仙米适宜生长在亚热带湿润地区,且多为山洞水石之上,“他如深山背阴处,大山洞内,石髓滴石所成”[56]。干冷的气候对尚未实现人工干预、完全野生的葛仙米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这也是以前能看到的安徽池州、上海等地产葛仙米而现在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葛仙米的生长也有较大的影响。葛仙米主要生长时间区间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于山边水田间随处发现”[57],即多是在有水的水稻田或者山洞有水处生长。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更加紧迫。中国南方很多地区采取“冬水田”的种植方式,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少雨。为了保证下一季顺利播种,四川等地农民在水稻收割后,继续在水田中蓄水。乾隆、嘉庆时期四川进入土地拓垦阶段,大量扩殖丘陵山坡地,旱改水,梯田上也随之开垦。冬水田的增多,自然为葛仙米提供生长空间,产量也有一定保证。抗战时期,为增加农作物产量,对冬水田进行改造,发展双季稻。这种作物熟制的改变同样扩展了葛仙米的生长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冬水田的命运经历了数次波峰与波谷间的起落”[58],但总体而言,冬水田的面积呈现缩小的趋势。葛仙米生长所需要的适宜的环境也就缺乏,这也导致很多民国时期有记载葛仙米的生长地,现在则很少见到。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以前也是葛仙米的主要产区,但由于葛仙米特殊的生长习性,产量极不稳定,导致当地很多农户水改旱,种植收益更加稳定的茶叶、玉米,或者租给其他人种植烟叶,导致葛仙米的产量进一步下降。

    农药化肥的滥用对葛仙米的生长也有负面的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为种植农户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随着追求粮食的高产,农药化肥的施用,破坏了葛仙米原本适宜的富磷地区和微酸性土壤,导致原本出产葛仙米的地区,不再有葛仙米生长的痕迹。

    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同样也有影响。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导致很多水稻田荒废。此外,修路、新建房屋等,将许多水稻田都占用,这在无形中减少了葛仙米的种植区域,产量自然降低。

    保护葛仙米,首先要认识葛仙米的重要价值。正如前文所述之葛仙米,可做菜,可以粮食充饥,亦可做酒曲进行酿酒,还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全国中草药汇编》亦载有葛仙米“性寒,有清热、收敛、益气、明目之功效,主治夜盲症、脱肛,外用可治烧伤、烫伤”[59]等功用。随着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分析葛仙米的化学成分,葛仙米的潜在营养价值与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目标更加契合。为更好的利用葛仙米,首先需要增进对葛仙米特殊价值的开发和认识,加强宣传,促使其快速走进大众视野。在加强认识葛仙米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保护。首先,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不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60]系统整理与葛仙米有关的历史文献,深入挖掘葛仙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从而提升葛仙米的保护层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调查清楚目前仍然出产葛仙米的区域,选取全国范围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葛仙米生产地,通过举办与葛仙米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汇集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讨论,开展多学科交流,充分发掘葛仙米价值。此外,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进行合理保护,包括向种植葛仙米的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和帮助,促产促销,在充分保证农户受益的基础上,调动农户的种植推广积极性;
    其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治理葛仙米的生长环境,注重保护葛仙米生长的土壤和水质,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促进葛仙米的生长。

    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首要措施是提高葛仙米产量和质量。充分研究葛仙米的生长习性,改良生长环境,缩短其生长周期,促进规模化种植及人工养殖,实现产业化生产。在促使种植农户增收的同时,逐渐降低价格,使葛仙米成为更加亲民的商品,拓宽葛仙米的消费群体,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其次,通过打造精品,提升葛仙米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葛仙米的历史,以葛洪与葛仙米的历史渊源为线索,增强葛仙米的文化附加值,逐步与当代社会追求自然的思想形成共鸣,推动更多人认识、了解进而形成促消费使用的良性循环。结合当前科研开发,进一步深化葛仙米价值研发,凸显葛仙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推进葛仙米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延长产业链。例如开发针对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的保健药品,研制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药物及美容护肤产品,发挥作为微藻植物改良贫瘠土壤等重要作用,发挥葛仙米的生物价值。此外,还可以葛仙米种植示范地为龙头,以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为例,推动发展走马当地的乡村旅游,结合地方县、市的优惠政策,推出知名招牌,使葛仙米与地方特色休闲农业密切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兴盛,还能有效促使更多人了解葛仙米,熟悉葛仙米的生长环境,品尝葛仙米的美味,使用葛仙米的系列产品等,让葛仙米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养生佳品。

    作为稀有野生物产,葛仙米能够被先民所发现,用作食物,入药治病,不禁感叹古人以食进补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葛仙米种植环境中化学肥料的使用,水稻田的种植面积下降,葛仙米的产地不断缩小,产量也逐渐下降。市场上葛仙米高昂的价格,使普通百姓望尘莫及,种植农户的积极性受挫。加强对葛仙米的保护,积极有效地开发葛仙米的价值,扩展葛仙米的使用空间,成为当代人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此外,从葛仙米的分布变迁中,也应反思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应该注重的问题。

    猜你喜欢生长碗莲生长记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生长的树少儿美术(2020年3期)2020-12-06自由生长的家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美是不断生长的中学生天地(A版)(2020年3期)2020-04-10快速生长剂故事作文·高年级(2020年3期)2020-03-17共享出行不再“野蛮生长”疯狂英语·新悦读(2019年11期)2019-12-18生长在哪里的启示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野蛮生长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生长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快递业野蛮生长背后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相关热词搜索: 变迁 分布 利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