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价值追求、现实问题与改进建议

    时间:2023-04-25 10:4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胡万山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2)

    课程保障是对课程建设基本条件的保障,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主体多样、场域广阔、内容复杂的专业活动,为了有序推进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高校亟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保障机制来提供支撑。对此,国家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在加强队伍建设、拓展教育资源及完善学校制度等方面强调了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应用型大学全面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以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保障机制,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水平、上台阶,成为应用型大学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相互融合,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形成有机统一体,最终实现教育与生产的一体化发展[1]。课程保障是对课程生成系统和课程实施系统的保障,其在关注如何加快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加关注课程的实施主体、资源条件及制度机制等教育要素对课程建设的支撑状况[2]。课程队伍建设、课程资源状况和课程政策机制是课程保障最为关键的3个要素。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是指应用型大学与行业企业融合双方的资源和力量,推进构建更有益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保障机制。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保障,目标在于为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重点在于推进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在课程保障机制建设中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落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资源建设及课程政策机制建设等关键要素的校企紧密协同,推进校企双方从人力、物力和制度3个方面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据此,本文搭建出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分析框架(见图1)。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构建完善的课程保障机制为导向,重点分析校企双方教育资源要素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资源建设及课程政策机制建设等课程保障关键环节中的应然状况与实然样态,并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图1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分析框架Fig.1 Analysis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Guarante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校企双方充分参与的课程保障机制,有利于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体系、构建更加高效的课程建设机制。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应使教师队伍结构与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相融通、校企合作的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相对接。

    1.1 教师队伍结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资源,建设“实践应用型”教师队伍结构是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应用型大学应聚力推进校企协作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应用性导向的教师队伍建设文化,从而打造一支适应学校育人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一,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协同育人。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锻炼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环节,二者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这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不仅要求其加强学校自有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应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兼职育人的制度,以深化校企协同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第二,“双师型”教师能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应用型大学的普遍共识,数量充足且专业技能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有效开展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并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用型大学应充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内部动能。第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用性导向文化浓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文化,无论是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追求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用性导向,构建应用性导向突出的教师队伍建设文化,助力学校高水平“实践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1.2 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实践资源相融通

    课程建设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基础性资源为依托,完备、丰富的教育资源条件是学校课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应用型大学应同步加强校内教育资源与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实践资源相融通,为学校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一,校内教育资源应满足理论课程开设的需要。丰富的校内基础性教育资源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依托,更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条件。应用型大学应通过强化校地协同、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充实校内教育资源,通过争取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吸纳企业经费支持等方式来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使校内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满足理论课程开设的需求。其二,实践教学基地应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类型多样、专业匹配度高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保障。应用型大学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拓展基地类型、完善合作机制及提升合作水平等措施,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能力。其三,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服务工作应及时到位。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一定的教育基础性资源条件,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活动类型多样,构建完善的课程服务体系并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诸如紧急调课、设备故障等突发和意外情况,是各类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1.3 校企合作的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相对接

    以产教融合的视角推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既涉及课程建设本身这一复杂的工作,也涉及学校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的整合,这就需要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为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实施的机制要健全。课程实施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落实校企合作是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键举措,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不仅需要应用型大学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而且需要行业企业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在打通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渠道的同时,消除其后顾之忧。二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监管机制要完善。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活动涉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两个主要环节,而学校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的相对缺乏和企业专家课程管理经验的相对有限,使得校企双方必须构建完善的教学监管校企合作机制,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复杂、实际效果难以把握的实践教学环节,更需要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监管从制度上作出统筹安排。三是教师参与专业实践锻炼的机制要成熟。学校教师参与专业实践锻炼是学校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并做好资源保障,同时也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生产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校企协同做好教师实践锻炼过程的统筹安排,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参与实效,从而以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带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从产教融合的视角看,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保障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及专业发展机制不健全、课程经费不足与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学校各项课程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2.1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发展机制不健全

    高校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将外部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尤其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实践技能发展机制,从而提升学校的自主培育能力。然而,一些应用型大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教师引进重学历、轻实践,以及教师培养重理论水平提升、轻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3],使得学校教师队伍结构难以与课程教学需要完全契合。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难以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当前,我国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双师型”教师仍相对短缺。对安徽省1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院校的调研发现,整体来看,这些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缺乏,学校应用型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仅为28.4%,兼职专业实践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9.8%,且在近3年引进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占6.5%[4]。第二,学校教师较少参与专业领域的生产实践锻炼。尽管多数应用型大学都十分重视教师参与实践锻炼,但教师的参与既涉及学校教学秩序的调整,又关系到行业企业资源的疏通。因此,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将部分工作时间用于实践锻炼还存在顾虑,且不愿为此作出额外的资源投入,学校在口头上的鼓励与在制度上的限制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不利于教师的充分参与[5]。第三,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协同科研有待加强。校企人员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既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有助于学校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上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虽然多数应用型大学在促进校企协同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但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还是在个别方向和个别项目领域的科技合作,缺乏整体的校企合作战略方向的引导,合作的深度不够、层次较低。同时,由于校企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点,使得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6]。

    2.2 课程经费不足,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

    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和教育事业收入,其中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相比于部属高校及重点大学,应用型大学不仅获得的公共财政预算拨款较少,而且获取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办学经费相对较少[7],加之一些学校经费的综合配置和使用机制不健全,进一步降低了经费投入效益,这都容易导致学校的教育基础性资源难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一,学校课程建设经费不足。由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且课程资源建设投入回报的及时性与可见性不明显等原因,使得一些学校将十分有限的办学经费更多投向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其他方面,致使一些课程教学活动难以得到经费保障,尤其是工科实验室的消耗品经常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学校难以划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第二,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由于我国多数应用型大学均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其中大部分又是由专科学校、职教中心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等合并组建而成的,所以,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及专业匹配度不强等问题,还存在实践教学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难以接触到专业领域的核心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因为学生实习实训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所以构建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体的教学服务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而一些应用型大学由于实践教学服务的主体责任不明、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服务还未得到有效落实。

    2.3 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激励不足,合作推进机制不顺

    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课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而目前多数应用型大学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健全,校企合作多局限于基地共建、订单式培养及顶岗实习等层面,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合作渠道和方式还有待拓宽[8],在具体实践中也表现出很多问题。第一,学校缺乏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我国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的动力,多来自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多数应用型大学并未探索和建构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点,还未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使得一些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的稳定性和深入度都比较有限。第二,学校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机制不完善。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机制,是促进教师近距离接触生产实践过程、学习生产实践知识、掌握生产实践技能并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而一些应用型大学多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外部引进”上,对“内部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政策机制,使得教师实践技能的发展缺乏有效渠道。第三,课程监管校企合作推进机制不健全。课程监管校企合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多数应用型大学都十分重视课程监管过程的校企合作。从实践来看,当前一些学校的课程监管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对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监管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对行业企业到底该如何参与课程监管、参与哪些方面的监管等相关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校企合作监管难以有效落实,学校课程监管效能也比较有限。

    以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保障的价值追求为导向,针对课程保障存在的现实问题,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保障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对教育基础性资源的支撑力,完善校企合作的共享共赢制度,从而为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1 强化“双师型”教师选聘力度,构建教师实践技能发展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局。高校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需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选聘力度,又需要完善教师实践技能发展机制,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自主培育能力。

    3.1.1强化“双师型”教师选聘力度

    高校应准确把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建立适应“双师型”教师特征的教师选聘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同步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一需紧跟课程建设需要,准确把握课程设置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将“双师型”教师的招聘数量与学校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需要挂钩,促进各院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长远考虑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本学科教师的补充需求,并按要求列出“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要求。二需改革教师招聘制度,构建利于“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的选聘机制。改革过于注重学历、论文、职称的人才招聘制度,改为关注应聘者的个人品质和职业追求、主要工作经历与专业实践素养,重点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相应岗位需求的契合度,提升教师聘用精准度;
    同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物色最佳人选,争取吸引更多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加盟。三需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学校理论课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在关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其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专业实践素养[9],建立单独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双师型”队伍的整体质量。

    3.1.2完善应用性的教师发展体系

    高校应构建应用性导向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支持方式和考评体系,为教师“双师型”素养发展提供方向引导、路径依托和积极激励,增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能力。首先,明确应用性导向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方向引导。依据国家“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细化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技能理性、实践服务、现代文化修养”为导向,构建“专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应用型科研能力”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素养。其次,构建应用性导向的教师发展支持方式,为教师发展提供路径依托。推进学校的教师发展支持方式由理论导向转向实践导向,通过设立校企人员协同攻关项目、建立校企人员结对互助机制、开展教师实践技能专题培训、定期选派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为教师发展提供可靠路径;
    同时,注意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中不断提高实践素养。最后,完善应用性导向的教师发展考评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积极激励。重构学校师资管理及考评体系:设立和推进对实践教学岗、应用型科研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的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契合不同岗位特征的职业上升渠道和评价标准;
    将课堂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及社会服务贡献度等多种考核标准纳入评价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同行及师生广泛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突出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评价,为教师发展提供积极导向和激励[10]。

    3.1.3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深度合作

    高校应明确校企人员的合作要点,不断完善合作模式与合作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内容参照、活动参考和制度保障,提升校企合作的育人能力。第一,明确合作内容,为深度合作提供内容参照。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尤其是课程建设的需要,细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合作要点,促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双方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选择、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的合作要求,为校企合作提供基本的内容参照。第二,完善合作模式,为深度合作提供活动参考。积极促成校企深度战略合作,设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合作育人指导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合作育人的实施办法;
    在双方分别设立企业导师特设岗与学校教师专项岗,推进企业导师以全职授课、兼职讲座及定期入校指导等方式参与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落实学校教师以专职入企指导实习实训、兼职带队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教学,为校企合作提供活动方式的参考。第三,健全合作制度,为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在国家制度框架下,不断完善校企双向合作制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企业人员入校“专岗专用”机制,完善岗位配套保障体系,为企业人员消除顾虑;
    另一方面,构建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制度,如给予专项补贴和人员编制等,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11]。

    3.2 加大课程经费投入,统筹配置各类课程资源和服务

    提高课程建设的教育基础性资源支撑力,不仅需要加大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各类课程基础性资源建设,而且需要推行教学服务主体责任制,在夯实课程建设所需教育基础资源条件的同时,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为课程建设的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3.2.1加大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投入

    高校应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提升课程资源的附加值,优化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机制,从而同步提高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比重和投入效益。首先,不断拓展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比例。一方面,坚持依托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扩大社会专业服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不断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提高学校办学经费总额;
    另一方面,统筹学校的各项教育经费,在保证教育基础性资源建设投入的基础上,重点向课程建设倾斜。其次,鼓励院系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资源的教育附加值。高校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院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仅依靠学校拨付课程建设经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课程资源的教育附加值。高校既要引导院系集中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强化单门课程建设并提高课程质量,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和“金课”建设的政策优势,争取国家专项经费支持,扩大课程建设经费来源;
    还要引导院系利用“互联网+”与“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和开放化建设,通过已有网络课程平台或自建平台将课程资源推向市场,获取更多附加收益[12]。最后,优化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机制,提高课程专项经费的投入效益。加强对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监管,在保证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允许在课程建设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自由支配相关经费,促使经费能够真正被用于课程建设过程中最需要、最迫切的环节,提升经费的投入实效。

    3.2.2统筹推进各类课程资源建设

    高校应同步加强硬件教育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及软件资源建设,构建以课程开设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资源支撑体系,提升教育资源的支撑能力。第一,强化学校内部硬件教育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对理论课程的支撑力。坚持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优先向教育基础性资源建设倾斜,不断改善学校的硬件资源条件。加快改善课程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的设施设备,配备最新的教学辅助设施,为教师高效开展理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重点加强理工科实验室和必要实验设备的建设,为学校专业理论尤其是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提供基本保障[13]。第二,加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资源对实践教学的支撑力。高校应充分借助国家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优势,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布局及课程建设需求,积极寻找最适切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一方面,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展示学科专业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并通过构建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等方式,争取与更多单位达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校外实习实训的管理办法、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制度,为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14]。第三,完善软件资源支撑体系,提升资源对课程活动的支撑力。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基础性资源与企业实践教学资源,结合资源状况,合理安排不同类型课程的开设方式,进一步增强课程开设需要与教育资源状况的匹配度。同时,不断健全课程教学、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相关制度,为学校各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3.2.3推行教学服务的主体责任制

    高校应在建立课程教学服务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理论课程服务体系与以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保证各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应校企协同建立课程教学服务协调机制,明确教学服务分工。学校应充分凝聚校企双方的力量,协同开展课程教学服务,在学校设立由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的课程教学服务协调委员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服务实施办法。结合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重点推进课程教学服务与课程监管主体一体化,明确界定学校教育对理论课程服务、实践基地对实践教学服务的主体责任,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服务校企协同机制。二应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理论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学校教务处设立专门的课程教学服务保障办公室,在全面掌握学校课程开设基本情况与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统筹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及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等力量,建立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方联动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服务职责;
    建立课程教学服务考评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开展教学服务的能动性,保障学校理论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三应建立以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学校在与实践基地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学校带队教师、企业管理者、企业指导教师等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服务团队;
    深入研究各类实践教学环境和内容要求,根据实际需求明确不同主体的实践教学服务责任;
    建立实践教学服务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实践基地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服务的积极性,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3.3 构建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完善校企共享共赢制度

    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重点涉及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如何保持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等关键问题。这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就应加快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建立校企资源之间的内涵对接点,构建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双方在课程建设中实现共享共赢。

    3.3.1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将依托国家政策优势与挖掘校企共同利益相结合,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国家力量,推动完善国家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引导机制。在国家现有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上,借助“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集体力量,争取在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并会同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等相关部门,挂靠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成立产教融合委员会,并配套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基金,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系统的关于产教融合的条例(标准)。产教融合委员会通过发布文件或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向企业广泛宣传和介绍相关政策。政策应明确对积极贯彻相关要求并超额完成规定任务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免税和奖励”,对不落实相关要求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税和惩罚”,从国家层面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15]。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共同利益,加快构建学校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共生机制”,既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凸显办学特色、整合办学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持和技术优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共同发展[16]。

    3.3.2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内涵对接点

    校企双方应统筹规划双方的资源条件,推进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的全面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一是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对接,实现人力共享。校企双方分别建立人员流动的管理和支持机制,通过在双方设立专门岗位并完善配套的福利待遇保障措施等方式,消除校企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顾虑,促进双方在实践中紧密协作。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与学校科研之间的对接,实现共同研发。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学校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融合校企双方的专家力量,协同开展应用型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可根据需要将某些研发单元设立在合作高校,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助推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三是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对接,实现平台共建。学校应积极争取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车间建设相统一,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格和质量,引导学生在深度参与企业实践过程、全面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为企业生产作出一定的贡献,形成校企良性互动的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四是企业岗位标准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对接,实现协同育人。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与相关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等相关活动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17]。

    3.3.3以市场化的逻辑重构校企合作制度

    以市场化逻辑构建“政府主导、行业主推、企业主动、学校主体”的四方联动机制,为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完善政府主导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根本保障。国家统筹教育、经济和产业政策,明确教育、产业等部门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责任,不断健全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政策调控、规划引领、服务协调及监督实施等政策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第二,建立行业主推制度,为校企合作注入强大动能。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行业通过联姻搭桥、构建平台及拓宽渠道等方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主推功能。行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制定、中观层面的行业标准制定,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质量监控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第三,构建企业主动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夯实基础。国家继续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引导机制,坚持按照“合作共赢”的市场准则,寻求校企利益的契合点,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获得的政策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第四,健全学校主体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增添活力。学校应明确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在国家制度框架下建立学校层面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科学认识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能力和优势,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平等地位及合理诉求,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为主线,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激发各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力,增强校企合作的纵深推进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18]。

    猜你喜欢教学服务双师教师队伍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7-22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9期)2020-11-20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6期)2020-08-31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林秀娟 茶业“双师”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6期)2014-05-16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融合 改进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