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教”的本义及其他

    时间:2023-04-24 21:2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于全有 赵思萌

    涉足中华为教之道,不能不涉及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凝聚着民族教育智慧的“教”的本真内涵的追问与思考。

    尽管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很早就有了“教”与“育”这两个字词,并自《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句中就已出现了“教”与“育”这两个字词连用而来的“教育”之表述形式(1)依据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5页)、当代的《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等文献阐释,此《孟子》句中连用的“教育”之表述形式,不过是“教”与“育”两个词及意义的连用,大致相当于“教而育”表述形式之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一词的内涵。在《孟子》这本书中,这种“教育”连用的情况为仅见。,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古汉语表达以单音节词为主背景下的许多教育家们在涉及“教育”含义的表述时,往往习惯上依然是将“教”跟“育”分开使用、以“教”与“学”来表达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的有关内涵[2]。特别是以“教”来表达“教育”之意,或者说是用“教”来指称“教育”的状况,颇为常见。因而,发掘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凝聚着民族教育智慧的中华为教之道,以汲取先贤留下的有益的精神内涵为我们的民族教育发展服务,显然就不能不叩问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的本真内涵到底是什么。

    一说到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的意义,不少相关研究者往往会想到“教育”“教导、指点”“告诉”“政教、教化”“效仿”等含义义(此含义下的“教”,音jiào)以及“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等含义(此含义下的“教”,音jiāo)[2]87-88。其实,这不过是“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相对比较常见的意义,并不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的本义。

    按着惯常的一般理解,“教”的意思好像本就是“教育”(此义中“教”,音jiào)、“传授”(此义中的“教”,音jiāo)等。尽管“教”的众多义项里,也确有“教育”“传授”等常见义项,在说到“教”的本义时,有时大概地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却须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原本状态意义上的“教”的本义,它们不过是由“教”的原本状态意义上的本义而衍生出来的“教”的一些常见的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的本义的澄明与厘清,对于我们教育的正本清源、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一)“教”本身是一种扬善抑恶、有赏有罚的教育、教化行为

    “教”的本义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教化的行为;
    “教”不仅仅是一种扬善的教育、教化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抑恶的教育、教化行为;
    “教”不仅仅是为达至扬善的教育目的而可以采用褒扬、赏识的方式去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化行为,它同时也是为达至抑恶的教育目的而需要适当采用必要的训诫、批评的方式去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化行为。并且,在古人的意识里,对上述意味中的后者的关注与重视,起码不弱于前者。这种理解,不仅从“教”字的会意构形及其本义上可以得到体现与印证,而且也跟古代先贤所提倡的人心应当向善抑恶、“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7]等教育、教化思想是一脉相联的。

    古往今来,无论是孟子的人性善之说也好,还是荀子的人性恶之说也好,抑或是人性有善有恶之说、人性无善恶之说也好,尽管人们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与主张并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无论持哪种看法的人,都主张人心应当向善抑恶。而社会人心向善抑恶的实现途径,无外乎是教育、教化与修行。而要有效地达至这种向善抑恶的教育、教化之目的,教育必然要有自己的原则与方式,有一套相应的能够使受教育者远恶向善、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的教诲方式、方法与措施。这本是为教之道的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前贤已有的对由“教”的本义而衍生出来的“教”的其他意义的阐释中,得到某些相应的、回向性的印证。《广雅·释诂三》曰:“教,效也。”《唐韵·效韵》曰:“教,法也。”后者同时又曰:“教,教训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亦曰:“教,诲也。”[8]前贤的这些对“教”的“效法”“教诲”“教训”之衍生义的阐释,等于同时也从不同层面回向性地映现了“教”所内蕴着的这种教育、教化行为内涵的基本轮廓。而教育若要达至使受教育者远恶向善的教育目的,为教者在具体的致知教育实践中,必然需要对受教育者施行扬善抑恶、纠正其错误与不足的教育。西汉戴圣在《礼记·学记》中曾说道:“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大意是说:人在学习时,有的人是错在贪多,有的人是错在所学太少,有的人是错在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人是错在学习时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这四种过失,是心理不同造成的。为教者需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其过失。教育就是要激励学习者好的地方而挽救其过失[7]239-240。清代魏源在《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中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9]清人魏源在这当中所说的“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与西汉时期戴圣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显地可以让人感到他们对相关为教之道的理解与认识是一脉贯通的。而扬善或扬长之教,可以以赏,以便激励、弘扬;
    抑恶或纠错之教,则需要用罚或批评,以便戒除、纠正。正所谓“赏以劝善,罚以抑恶”是也。这二者之间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一种关系。这样才合乎为教之道、赏罚分明之道。倘若偏废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崇赏讳罚,这固然可能会使善的行为相对变得更为美好,但同时也会使恶的行为相对变得更为恶劣。这显然是不合乎相应的为教之道的。《礼记·学记》有言:“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意思是说:能够相应地采用多种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才能做老师[7]240。前贤之言,值得后人玩味、深思。

    (二)“教”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

    “教”的本义也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而这种教育、教化行为,不仅在施教者那里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同时对受教者而言也是一种让受教育者养成对世事要有敬畏之心、为人行事要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

    尽管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常说“教无定法”,但这却并不能因此而推衍出教育无原则或教育无定则、教育没底线或教育没定线这样的逻辑来。对于施教者而言,教育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意味着,施教者必须要遵循并坚守一定的、合乎基本的为教之道的原则与底线,去开展相应的教书育人工作。这应该是施教者能够胜任教席、以免于误人子弟、以免于“己之昏昏,何以使人昭昭”之虞的一种基本的素质与素养。同时,对于受教者而言,教育是一种有原则、有底线的教育、教化行为,这也意味着教育应当将这种有原则、有底线的行为教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效法并养成一种对世事要有敬畏之心(包括与之相关联的感恩之心等),养成为人行事要遵循并坚守一定的原则与底线的气质与素养。这也是“教”之本义中的“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应有之义。而此应有之义的达至,除了为教者本身的言传身教外,必要的训诫批评教诲方式、方法与措施即是为教者借以达至一定的教育目的的一种凭借与手段(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不讲原则、条件与方法地,不分青红皂白、不合教育规律地在推崇训诫批评的教诲方式)。毕竟,在“上所施下所效”的这种教育、教化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毕竟,一定的目的与目标的实现,合乎相应规律的必要的凭借与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此乃自然之理。

    (三)“教”必须以合乎并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前提

    “教”的本义还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自有自身的规律与轨道,教育中的一叶障目、无知无畏、舍本逐末等违反本身基本规律的行为,既是对为教之道应有规律的一种漠视与误读,也是一种到头来必将会因此而受到教育本身基本规律惩罚的行为。任何教育行为,必须以合乎并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前提。

    近些年来,随着赏识教育的滥觞与流行及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响,不分青红皂白地、生吞活剥地简单机械套搬赏识教育的状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我们的一些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部分地远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凝聚着的民族文化智慧的为教之道的应有之义,不仅教育中应有的、必要的批评教育之道不同程度地受到莫名的挤兑与排斥,以至于我们的一些教育已在某种程度上失掉了批评教育的勇气与氛围,造成某些必要的批评教育之道的缺失与错位,而且不加分析与区别地对赏识教育的一味迎合,已使我们的一些教育部分地呈现出有滑向浮化、庸俗化的泥淖之虞。时下,不少学生与学生家长都以学生能够在所在的集体中当个什么“长”及获得过什么奖“赏”作为是否受到有关方面“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又致使不仅各级各类层次学校中的各路带“长”的名头的行情也随之一再看涨,颇受追逐,而且各种名目、各种角度的“奖”项满天飞,并部分地呈现出由仅对学生行为的思路而扩展至包括对教职工行为的思路上发展,以至于一度曾传出某小学为了迎合这种“赏识”的需要,竟然在班里“创造”出“第×窗台长”之类的这种带“长”的“赏识”名目来,以满足某种畸形的心理与追求。由是可见,目前我们的部分民族教育中的这种“赏识”的庸俗化及对教育的本然规律把握的缺失已经到了多么捉襟见肘、智商捉急的窘境。这还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为教理念与为教追求的应有之意吗?

    为教有原则,方式有尺度。任何不适切地盲目打破或超越规律应有的限度与尺度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正所谓“物无美恶,过则不美”是也。为教之道,必本于根。

    猜你喜欢扬善教化本义扬善华声文萃(2019年4期)2019-09-10扬善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5期)2019-09-10构建扬帆课程 打造适宜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13期)2018-11-20《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12-01“酉”字初探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自”的本义是鼻子学苑创造·A版(2016年4期)2016-04-16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2期)2015-11-08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5期)2014-10-22大连书家之张本义海燕(2013年2期)2013-07-09
    相关热词搜索: 本义 及其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