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

    时间:2023-04-15 08:3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吕晓斌

    (1.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报刊社,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分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就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论述,这是关于文明交往的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人类文明有序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1]。深入研究这一重要论述,既有助于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也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进步。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能够创造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生活,不仅是由于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而且还由于人类能够继承历史遗存和文化传统并用来指导生活实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69。因此,“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也就是说,研究历史就要把历史视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类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明史,也应当被视为一个既联系又独立的客观存在,人们在研究人类文明史时,必须意识到人们创造自己的文明是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上,依靠继承和不断发展,人类文明才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景象,继而为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的社会形态总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文明是从旧的文明中脱胎出来的,既继承旧的文明中有益的成分,又克服了旧的文明难以克服的问题,还容纳了新的因素。旧文明向新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扬弃的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当今的生态文明就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3]160。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从整体上看,按照以上几种形态依次演进,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情况下,各民族的文明发展也将经历这几种形态,西欧绝大多数民族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典型道路。然而,从现实来看,虽然人类文明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上人类文明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在同一阶段上,不同的国家表现出的文明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不同的人类整体文明阶段之间具有的特殊性,也要看到同一文明阶段、不同国家之间具有的不同文明表现形式。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从纵向上来讲,不同阶段的人类文明始终是新的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条件,新的人类文明一定是对旧的人类文明的扬弃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冲突。从横向来讲,同一文明形态的表现,不是单个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比如原始社会,就是同一阶段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处于原始状态。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环境等不同,同一文明呈现出不同的具体样态。这些具体文明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虽然有矛盾和冲突,但是由于人类具有理性,不同的文明总体来说是以学习、交流、融合和创新为主流。正是由于人类在理性的支配下,为了避免因文明之间的区别而导致的冲突,文明交流互鉴方式才能出场。这种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觉生成的调整交往方式的方案。可以说,正是文明的多样性,使得人类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的价值凸显出来。以中华文明为例,她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她也是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典型。中国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西方的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等于空间”,空间等于时间。也就是说,通过互相交流,各国的文明互相了解,使自身的文明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学习对方较为先进的文明,可以提升自身的文明,节约时间。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方面看,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近代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流互鉴,以向外国学习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为主。但是由于国家贫弱和制度落后,中华文明一度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 年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互鉴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的文明,使我们在短短的40多年间再次赶上世界文明的步伐,并为繁荣世界文明作出了中国的贡献。正因如此,习近平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便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指出要持续繁荣人类的各种文明,必须继续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第一,走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有助于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和现实的文化。无论是整体的人类文明还是个体的文明,都不是无根的浮萍、无影的明月。它们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和限制。从文明的现实来看,个体文明到整个人类文明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有益成果,为各个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习近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来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既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可以看出,习近平所秉承的义利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正确义利观。他进一步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4]这些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成果,能够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价值参考。所以,要走好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各国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善于把这些文化同现实的发展有机统一、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能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才不会在众多文明中迷失方向,进而妄自菲薄、邯郸学步。

    第二,走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对外开放,追求合作共赢。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明之间通过相互了解,取长补短。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实现了经验、知识、文化资源的共享,这对人类整体文明和个体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群体、民族或者国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一些较小的国家很难产生机器工业。如果在空间上始终保持自身封闭的状态,一切的文明进步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那么就要付出漫长的时间代价。从清朝乾隆年间到1840 年被迫打开大门,在这一百年的时间,我们错过了蒸汽革命,导致中国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间成为任由帝国主义欺侮的对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才走完的路程,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可见,走文明互鉴的道路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当代,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风险已经突破了国家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尤其是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突发事件不时发生,给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面对危及人类的各种风险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优秀传统文化、他国文明都对本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也能够为本国文明的发展节省时间成本。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5]83。也就是说,在今天,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依然需要继承和交往。但是,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学习不是照搬照抄,而要坚持独立自主、以我为主的原则进行学习借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他国文明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文化成果。二是学习的目的是获得有益的成果,而任何文明对该国文明的发展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学习不应该有古今中外之分。

    人类的各种文明在交往中应秉持平等的价值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不同的物质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对客观事物就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进而在长时间的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浅显的区别,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是这种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文明表现出先进的一面,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另一些文明则表现得较为不太适应。但是无论是哪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有高低优劣之分。所以习近平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6]。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时秉持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但是这种平等的价值原则不是西方所主张的平等价值观念。西方的平等观仅仅是政治上的平等,虽然通过法律进行了规定,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存在对生产资料占用的不平等,因而这种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平等,是一种抽象的平等,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虚假平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其意识形态话语像“历史终结论”“自由、平等、博爱”作了有力论证和支撑,进而对文明的认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它们通过“普世价值”的外衣来贩卖包括平等在内的多种价值,其实是在渲染西方文明优越论。它们企图以硬经济实力为手段对其他文明进行改造甚至强行同化。其根本目的是以虚假的公共价值实现西方国家的私利,更确切地说是实现西方资本家的私利,而非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西方国家在全世界以各种手段推行其价值理念,发动伊拉克战争、煽动“阿拉伯之春”等这些都说明了西方的价值并不“普世”。如果有谁威胁到了资产阶级利益的时候,它们会扯下平等和民主的面具,以多种手段对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发起进攻。习近平深刻洞察到这些,所以他再次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7]

    习近平不仅深刻认识到不同文明真实平等的内涵,而且还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文明发展,必须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其一,任何文明的终极目标都是要实现人类的有序生活。无论是在原始社会、有阶级的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直到共产主义社会,这都是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不同国家所形成的文明中,承载的一些价值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二,个体的文明由于受到历史、现实的客观条件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文明又具有了特殊性。个体文明的独特性让人类文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所以,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8]对文明的评价标准,也不是以某一文明为标准,而应当首先以“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为标准。只有以真实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明,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文明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进而在交流中寻找到相通的内容。

    如何寻找和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通属性呢?第一,“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是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是文化中的积极方面。比如政治文明,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才能出现。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文明,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哪个国家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美好事物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从习近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存在相通之处,是因为人类一直在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目标,虽然这些目标的内涵由于阶级性的存在而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对全人类来说,这就是共同价值存在基础,即便是具有阶级性的价值,也必须以共同价值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自由、民主、平等都是最核心的价值追求,都在为实现这些文明作出积极探索,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9]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0]63诚然,我们在提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同时,必须警惕“普世价值”,即西方极力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这种价值观在推动资本主义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不应该是人类文明的终极追求,而是要被共同价值所超越的。因为“普世价值”是西方的价值理念,是建立在西方发展道路基础上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妄图以其价值观念改造,甚至强行同化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这是建立在文化优越论的基础之上的,是立足西方的发展历史,鼓吹西方中心论,而贬低其他国家文明的一种文化霸权。全人类共同价值决不能和“普世价值”混为一谈,人类文明的共性决不能被一种特殊文明的个性代替。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提供的一种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全球善治的大智慧[11]。亨廷顿说:“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12]369尊重彼此的文明价值,才能在互相交流中寻找到共通之处,进而形成共同价值,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二,善于把握不同文明体之间相通的一些思想观念。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500多件文物,令人惊喜赞叹。文物专家指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与玛雅遗址出土的木棉圣树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两种文明可能拥有相近的宇宙观。人类文明具有一些相通属性,习近平为把握这一属性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以此说明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中法文明中有相通的地方。在形容中国和埃及风雨同行时,习近平说道,阿拉伯谚语讲“独行快,众行远”,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习近平说,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讲“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是“伟业非一日之功”,以此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的,一点一滴抓出来的成果。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充分说明了习近平重视对文明相通属性的把握,也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对待他国文明,并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人类的共同价值,进而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7]因此,文明交流互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他国文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民间往来的优势,有助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基石

    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过程中就可能随风摆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知道,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42-43。要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内在地要求对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国而言,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

    一是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根本性意义,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文明成就,在众多的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非常显著的就是农业、建筑、数学、天文、历法、美术、音乐领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成为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重要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仅进行物质建设,而且也进行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国家的稳定、文化的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新时代,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使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价值指引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分析识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符合,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民族性提供支撑。

    二是坚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行着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铸就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坚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依然能够从容不迫解决新问题,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的精神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革命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要对其旗帜鲜明地大力弘扬。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凝结着全体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借助建党100 周年的重大节点,大力开展学党史活动,使人民对革命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的自信,今后要继续进行党史学习,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一价值观贯通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能够自觉践行,进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认同感,提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

    (二)尊重并学习他国文明,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

    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3]。这就说明,各国虽然存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路和发展模式,但这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阻碍。因为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不同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实践中会形成不同意识,而对物质的不同认识,为人类全面深刻认识物质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因此,不同的文明是现实的人对不同物质世界的能动反应,这些反应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故必须懂得尊重、肯定他国的文明成果。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中国的要求,而且是对其他国家的要求;
    不仅要互相尊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道路和发展模式,而且要互不干涉。各国应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的文明,并给予应有的尊重。

    中华文明向来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宝贵品质。兼容并包不是目的,中华文明善于取长补短,总以学习借鉴的态度对待外来文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71但是学习借鉴必须坚持以本国文明为主导,而不是允许文化多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引进来”的战略指导下,不断地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经过多年模仿、借鉴和学习后,我国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逐渐提升了。目前我国在许多“高、精、尖”领域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一些领域甚至处于领跑位置。我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科技的同时,也注意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于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向发达国家学习,还秉持向一切优秀文明学习的态度,将目光放到整个人类文明。对此,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对于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明形态,不论是古代的中西文明,还是现代的五大洲文明,我们都应该加以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在于,中国能够尊重他国的文明,并且能够从他国文明中汲取优秀的内容为我所用,这也是中国发展带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启示。

    (三)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拓宽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空间

    一是扩大利益同心圆,为文明交流创造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想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就要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因此,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目的是使中国周边的国家,也包括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都能在这个倡议的框架内获得利益。这个利益是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有物质基础。纵观世界文明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利益的冲突造成的。当前,世界充满了不稳定性,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发达国家之间也非铁板一块,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共同利益,扩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扩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才能为扩大利益同心圆创造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宗教、习俗、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诸多隐蔽性的壁垒,一旦文化摩擦失控,就有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中国积极努力寻求共同利益,为消除文化摩擦、避免文明冲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如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国际机构的创设,到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中国通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积极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同世界各国就共同利益达成共识,不断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为全球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加强文明深度对话,增进不同文明的互相了解。物质财富是文明交流的基础,不是说物质财富丰富了,文明之间就能畅通交流。由于文明还依赖客观自然和社会环境,因此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文明。西方发达国家持有“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故而形成了“文明冲突论”,这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文化霸权。西方国家把自身的文明视为最先进的文明,贬低他国文明,进而打算以自身的文明来改造他国文明,这导致了当前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因此,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还必须对不同文明有所了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只有深入了解了对方才能减少冲突。中国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愿意与他国通过对话增强相互了解,进一步推进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对外资股比的限制。这些开放的举措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对话的机会,有助于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更是对当前存在的逆全球化潮流最有力的应对。

    (四)发挥民间往来优势,丰富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人的理性意识提升,民间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和广泛。以多种方式丰富民众的交流,成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是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加强交流合作。一要搭建公益平台,推动人文领域特别是公益事业中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互学互鉴。中国民间组织要与外国民间组织加强协调配合,为了共同的民生目标,开展务实的公益项目合作。比如,根据对象国较为迫切的民生需要或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提供一些当地人民需要且具有影响的帮助。二要加强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使不同文明社会的群体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例如,慕课的兴起就是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对于民间组织间的交流和学术交流,一定要防止西方国家借此传播其意识形态。

    二是举办高级别会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要全面铺开人文交流合作,举行运动会、电影节、文化节、商业高级别会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使这些活动能够经常化、机制化,并努力深入基层,面向广大民众,营造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例如,在2021年11月23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乒协和中国乒协在休斯敦联合举办“续写友好情谊、开创美好未来——中美‘乒乓外交’50 周年纪念活动”。二要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就所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以达成共识,进而解决问题。如金砖五国每年以不同主题召开的智库国际研讨会,为各国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商业协会代表增进了解和加强合作创造了平台。

    三是加强多领域的合作,为文明沟通架起桥梁。不仅要通过商业往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且要通过教育、考古、传统医药等领域展开合作,使得文明之间的了解更加详细,有助于相互借鉴。在教育方面,科学制定并适当扩大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奖学金名额,通过留学生,将他们的文化传播进来,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以扩大文化融通,增强各国间的了解[1]。在考古方面,成立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助力中国考古“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开展考古合作,增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扩大中国考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1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埃及文物部签署《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为中埃考古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考古“走出去”迈出了重要一步。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人类文明以何种态度进行交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人类历史文明和他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国文明,同时虚心地、积极地向他国文明学习。只要人类始终保持交流互鉴的态度,人类文明之花将会越开越绚烂。

    猜你喜欢文明交流文化如此交流,太暖!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意蕴 路径 实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