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

    时间:2023-04-10 17:2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孔燕,保怡君

    (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2020年4月,教思政〔2020〕1号文件《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让“四史”教育走进思政课堂,通过勾连历史与现实鞭策学生凝聚国家共识,笃行报国之志。扎实推进“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也是实现思政课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现实举措[1]。

    “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有共同的受众,即新时代青年学子。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党的伟大事业永续发展的后继力量,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重要因素。青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更需要精心灌溉。通过“四史”教育能够立起“后浪”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

    (一)教育对象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高校要着力抓好青年“四史”教育,积极推动四史“三进”工作。他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勉励青年要了解历史事实、认清历史规律、养成历史思维、掌握历史主动,在学思践悟中提高党性修养,在奋发图强中筑牢信念之基,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昌盛贡献智慧和力量。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青年人才的“第一课”,也是帮助莘莘学子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政治认同的必修课。两者共同聚焦于培育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助力青年生爱国情,树报国志,践报国行。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

    “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串接和展现了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高校四门思政课中涵盖了大量“四史”教育内容。例如,“纲要”课包含着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峥嵘岁月,阐述了新中国70多年的沧桑巨变;
    “原理”课介绍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和创新发展;
    “概论”课反映了百年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
    “基础”课立足于青年学生“三观”的培育,汲取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智慧和初心力量。因此,“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双向交融,可以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放到四史视野下去追本溯源、分析讲解,这样不但增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亲和力,还促进了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三)教育目的的契合

    开展“四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而是教育青年能够运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破译百年大党创造辉煌的成功密码,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知史而智、向史而新、聚力前行”。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国务院早在2004年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已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即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宗旨和目的在于“铸魂树人”,让学生在红色课程的沁润中擦亮信仰底色,端正历史态度,厚植爱国情感,保持定力、明理立身,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牢记青春使命,以更加自信的人生姿态、更加蓬勃的创造活力,实现人生价值。

    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利用优势和资源促进思政学科改革创新、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接力者具有深远意义。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事关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维度。从国家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全体人民同心筑梦的共同思想基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重任;
    从个人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在其内容体系中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着统领的作用,是正面引导学生传递正能量、自觉抵制精神污染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让西方产生生理性的抵触情绪。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越演越烈,他们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使一些青年学生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圈套。学习“四史”有助于压缩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空间,坚守“两个巩固”根本任务。通过对“四史”中重要史实的学习,能够使青年学生理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事实;
    通过对“四史”中党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的学习,能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打动、感染、说服学生,为他们提供养正气、去邪气的良药[2];
    通过对“四史”中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引导学生崇尚英雄、争做英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社会的精神骨架、站稳思政课堂主阵地的必然要求。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2021年修订的本科四门思政课教材中,都贯穿了“四史”内容,各门课程也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四史”的知识点是分散的、碎片化的,并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串联起来。相关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政。这就导致有些学者认为“四史”教育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不大,但其实不然。“四史”在时间跨度上超越500年,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历史本质,沉淀的伟大精神、政治追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的补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例如,不联系党史,不了解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拳拳之心和为实现初心使命锻就的铮铮铁骨,就讲不好理想信念问题;
    不联系新中国史,不了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舍生取义、御侮奋争,托举起可爱的中国的苦难历程,就讲不好爱国主义的本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不联系改革开放史,不了解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就讲不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关系和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不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学说,就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和创新发展。因此,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以现有的教材结构体系为基础,搭建“史政合一”的教材新体系,从而实现“显性+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守正创新

    “四史”不仅承载在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影视作品中,更蕴藏在革命旧址、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等丰富多彩的载体中。现在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个性张扬,喜欢接触新事物,追赶时代潮流,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不同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拘泥于三尺讲台,存在教学方式死板、内容乏味、气氛沉闷等缺陷,留“痕”不留“心”,已逐渐丧失了对学生的教学感染力,导致课堂 “低头族”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些思政课沦为“逃课”和“水课”下场。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找准大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求和期待。例如:1.微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四史”的丰富载体,通过灵活设计“国史百问微课堂”等虚拟化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历史、结合现实,将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入脑入心,打造学生交口称赞的思政“金课”。2.情景模拟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史实重现等情境模拟式教学,改变以往单纯的记忆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3.“体验式”教学:通过重走长征路,让学生凭借直观的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全身心体会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汲取学习中的动力源泉,使之与“四史”中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优秀品格产生共鸣。4.访谈式教学: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他学生访谈身边的先进人物,亲自描述自己以及先辈的光荣事迹。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能让大学生坚定信仰,极大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现场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接地气”“聚人气”,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又强化了“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要想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必须炼招式、修内功,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思政大格局。

    (一)用好红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史”中蕴藏的大量红色资源能够让思政课教学更有温度,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四个认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回看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和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从李大钊、邓中夏等革命先烈到南仁东、黄大年等时代楷模;
    从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这些生动的英雄人物和史实素材为思政课单调枯燥的理论阐述注入了鲜活生命力[3]。我们要结合本地特色深入挖掘、整合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例如:革命遗址,红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革命故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红色文化读本等,将这些渗透到各门思政课中,让思政课更接地气,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需要注意的是,要摸清各门思政课程的特有教学规律,分课释义、分众引导、分史侧重,不能套用一种教学方案,不能造成过多的重复,而是根据各自课程特色,探索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达到育人目标。

    (二)丰富教育模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应增添时代气息,改进思政教学传统模式,通过混合式、主题式、社会实践教学等,扩展思政课教学新空间,促进“四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互鉴。例如,积极利用云端技术设计“中共党史风云人物慕课”“革命故事虚拟课堂”等系列线上课程,丰富思政课教学渠道和资源,完善教学路径;
    创办四史主题的文艺巡演、历史宣讲、志愿服务等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进行缅怀诵读、祭扫英烈活动,以“四史”教育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五育并举”;
    开设融合四史和思政工作的综合实践课程,定期举办社情调研、“学史悟行”征文比赛、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实践活动,激活教育形式,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当中,让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延伸“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臂,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守好思政课育人主阵地。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储备

    “欲育人,先育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新标准,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指明了根本方向。首先,要以“四史”教育为新发力点,瞄准一个核心主力军,搭建青年教师互助成长的研修共同体,用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提高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其次,定期开办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班,学校组织部门要效仿执行党基层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做好督导检查工作,从严从实抓好“四史”学习,让思政教师对“四史”知识彻底学通吃透。最后,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政策保障制度,科研经费要向“四史”教育工作完成较好、做出重大教学贡献的教师倾斜。要将教师的师德素养、“四史”研学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总之,要树牢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道德情操高尚,学识功底扎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坚决铲除教师队伍中的两面人,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四)发挥协同效应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发挥宏观决策和引领作用,进行顶层设计,贯穿工作全链条,统筹整合课程教学全要素,强化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谋划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推进思政课专业建设、教材体系转化、考核评价、质量保障等四个方面协调平衡发展,将“四史”教育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逻辑有机统一,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为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让大学生将坚持“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还要发挥校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思政课任课教师“双责制”,党支部书记在“四史”教育宣讲和教学过程中严把政治关,确保“四史”教育过程中,史料准确,案例充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共同开创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和思政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四史思政政治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相关热词搜索: 意蕴 探析 路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