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混养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分析

    时间:2023-03-27 14:30: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班庭辉 黄剑强 陈振国 王庆恒,3 廖永山,3

    (1 湛江市碧海湾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382;

    2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3 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 524088)

    光裸星虫(Sipunculusnudus)又称裸体方格星虫,俗称沙虫,潜沙穴居生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海珍品[1]。近年来,随着对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的深入[2-4],以及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5-6]和养殖技术的优化[7-8],北部湾沿岸光裸星虫人工增养殖逐渐兴起,并已成为部分沿海乡镇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光裸星虫主要是在沙质近岸滩涂进行底播养殖,养殖过程中不投放人工饲料和肥料,因而放养密度较低,单位面积的养殖总产值不高。因此,在不影响滩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养殖效益是促进光裸星虫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皱肋文蛤(Meretrixlyrata)俗称“越南白”,隶属于软体动物门,为埋栖型经济贝类,因具有耐受性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以及肉质鲜美等优点而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的增养殖品种之一[9]。皱肋文蛤的栖息深度一般在10 cm左右,主要滤食水体中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等悬浮颗粒物质;
    而光裸星虫的栖息深度为20~40 cm,其摄食时吞咽沙粒,以夹杂在沙粒中的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为食,二者的栖息层和摄食习性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生态互补作用[10-11]。将不同栖息习性和摄食习性的水产经济动物按一定比例搭配混养,可充分利用食物资源和养殖空间,改善水体环境,大大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何先林等[12]报道,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混养的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均显著大于二者单养;
    Tang等[13]研究发现,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养殖池塘中混养鲢、鳙对水体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参数有显著影响,可明显改善养殖水质;
    夏云捷等[14]报道,混养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nudus)可提高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的存活率、壳长和体质量,显著减少污损生物。以上研究报道都证明了科学的混养可以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课题组在前期的生产试验中初步建立了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的滩涂底播混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10]。但是,皱肋文蛤放养密度对光裸星虫的生长和养殖生产性能的影响有待于深入研究。本试验将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进行混养,经10个月养殖后全部回捕,通过计算存活率、生长率、产量、产值,分析混养效益,以期探索最佳的皱肋文蛤混养密度,为优化光裸星虫高效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光裸星虫种苗为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市碧海湾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选系F1,在池塘标粗至平均体质量为(1.66±0.25)g,该初始体质量(initial body weight,IBW)下的星虫种苗市场价为180元/kg;
    皱肋文蛤种苗购自湛江丰联水产有限公司,平均体质量为(0.91±0.16)g,初始壳长(initial shell length,ISL)为(15.32±1.27)mm,市场价为20元/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在广东省遂溪县红莳棚村潮间带中潮区,养殖周期为10个月。利用围网设置总面积约0.25 hm2的试验场地。试验前用拖拉机翻耕并清理区域内原有的光裸星虫、皱肋文蛤、梭子蟹等,在试验区的中间区域再用围网设置12个10 m×10 m(0.01 hm2)的正方形试验区。

    试验设置3个混养试验组和1个单养对照组(C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组和对照组光裸星虫的放苗密度均为25 ind/m2,试验组在播撒光裸星虫种苗2 d后,播撒皱肋文蛤种苗,密度分别为150 ind/m2(S1组)、200 ind/m2(S2组)和250 ind/m2(S3组);
    对照组不播撒。

    撒苗后需及时巡查清除不能潜沙的苗,并补充相同数量的种苗。养殖期间不投放药物和饲料,加强巡查,清理敌害生物,定期检查围网,保持设施完好,尤其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后应及时检查,清理死亡动物。

    养殖试验结束后,回捕试验区全部的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每组随机采样50个个体,用游标卡尺(精确至0.01 mm)和电子天平(精确至0.01 g)测定其表型性状,包括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final shell length,FSL)和终末体质量。每个平行组分别称取总体质量(精确至0.01 kg),折算成单位产量(kg/hm2),按照当时的统货收购价格(光裸星虫100元/kg,皱肋文蛤6元/kg)计算产值。生产成本包括苗种成本和采收成本,其中采收成本按笔者长期生产经验折算,采收光裸星虫为3万元/hm2,皱肋文蛤为1万元/hm2,不核算围网建设、巡查和维护成本。总产值扣除生产成本后即为养殖毛利。

    1.3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19和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各参数的表达式为:

    体质量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Wf-Wi)/Wi×100

    (1)

    (2)

    绝对生长率(absolute growth rate,AGR,g·d-1或mm·d-1)=(Wf-Wi)/D

    (3)

    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d-1)=(Wf-Wi)/(Wi·D)×100

    (4)

    产值=单价×产量

    (5)

    毛利=总产值-总成本

    (6)

    产出投入比=总产值/总成本

    (7)

    式(1)~(4)中,Nt为养殖结束时的个体数量;
    N0为养殖初始时的个体数量;
    Wf为阶段结束后的平均体质量(g)或体长(mm);
    Wi为阶段初始时的平均体质量(g)或体长(mm);
    D为养殖天数(d)。

    2.1 光裸星虫的生产性能

    混养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对光裸星虫的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1。随着皱肋文蛤混养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均显著高于混养组。其中,S3组星虫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C组低了19.26%、22.24%。各组光裸星虫的存活率为71.73%~73.6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C组存活率最高。

    表1 混养不同养殖密度的皱肋文蛤对光裸星虫生产性能的影响

    随着皱肋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长率(RGR)呈下降的趋势(见图1),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C组光裸星虫的AGR和RGR均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
    在混养组中,S1组和S2组光裸星虫的AGR和RGR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大于S3组(P<0.05)。与C组相比,皱肋文蛤混养密度最高的S3组,其AGR降低了22.41%,RGR降低了22.33%。

    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养殖密度和养殖管理条件下,混养皱肋文蛤对光裸星虫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但随着皱肋文蛤混养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2.2 皱肋文蛤的表型性状及生产性能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均呈下降的趋势(见表2),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S1组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显著高于S3组(P<0.05),高了9.10%,但与S2组差异不显著(P>0.05);
    S1组皱肋文蛤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显著高于S2组和S3组(P<0.05),其中S3组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S1组低28.99%、39.19%。混养组皱肋文蛤的存活率为73.81%~78.44%,其中S1组存活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注:同类图中,标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不同养殖密度对皱肋文蛤生产性能的影响

    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如图2和图3所示,S1组皱肋文蛤壳长的AGR、RGR均为最高,与S2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大于S3组(P<0.05),S3组的壳长AGR、RGR分别比S1组低了14.51%、13.33%;
    S1组皱肋文蛤体质量的AGR、RGR也最大,且均显著大于S2组和S3组(P<0.05),S3组的体质量AGR、RGR分别比S1组低了31.05%、30.98%。

    注:同类图中,标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注:同类图中,标有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大养殖密度对皱肋文蛤的存活率影响不明显,但会明显减缓其生长速度。

    2.3 产量和产值

    将各组回捕的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折算为每公顷的单位产量,按光裸星虫100元/kg、皱肋文蛤6元/kg的单价计算每公顷的单位产值,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对照组光裸星虫的产量和产值最大,各混养组光裸星虫的产量和产值均有所减少,其中S3组光裸星虫的产值比C组低了21.35%;
    同时,随着皱肋文蛤放苗量的增加,各混养组皱肋文蛤的产量、产值以及养殖总产值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这几项指标均在S2组达到最高。在养殖利润方面,S1、S2、S3组每公顷毛利分别比对照组增加4.41万元、3.66万元和0.62万元,分别提高了35.88%、29.78%和5.04%。另一方面,S1组具有最高的产出投入比,与对照组的产出投入比基本一致,而S3组产出投入比则明显较低。

    表3 每公顷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的产量和产值

    试验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单养光裸星虫,但皱肋文蛤混养密度过高会导致产品规格偏小,毛利和产出投入比降低。

    2.4 最佳混养比例

    随着皱肋文蛤放养密度的增加,养殖毛利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见图4),S1组的毛利最高,对照组的毛利最低。回归分析显示,当光裸星虫养殖密度为25 ind/m2时,养殖毛利(y)与皱肋文蛤放养密度(x)之间存在三次曲线关系,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0.000 000 9x3+0.000 1x2+0.034 9x+12.288(R2=1)。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当毛利达到极大值时,皱肋文蛤的养殖密度约为157 ind/m2。

    图4 皱肋文蛤放养密度与养殖毛利的回归分析

    3.1 混养品种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然状态下光裸星虫的平均密度仅为2.83 ind/m2,最高可达9 ind/m2[15]。随着星虫人工育苗的突破及其中间培育技术的不断研究,养殖区星虫的密度可达20 ind/m2[16]。近年来,北部湾沿岸地区陆续开展了光裸星虫滩涂底播养殖的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8,17]。但在不投饵料、不施肥的滩涂自然养殖情况下,单凭增加星虫的放养密度来提高养殖效益存在较大难度。有效利用物种间生态位及摄食习性的差异,开展不同物种的混养,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8-19]。目前,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的混养模式最为普遍[10-11,20],一方面是因为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摄食习性,皱肋文蛤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及悬浮有机颗粒,可促进生物沉降,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产生假粪[21],为星虫增加营养来源,充分利用了滩涂资源;
    另一方面,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生长周期相似,放苗到收成需要近1年的时间,且对滩涂的含沙量和粒径组成等底质环境具有相似的要求:含沙量要高、沙的粒径要小[9,22]。从试验结果来看,随着皱肋文蛤放苗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裸星虫的生产性能,这可能是由于皱肋文蛤在滤食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的同时,消耗了部分营养物质,减少了营养物质在沉积物表层的积累,因而与星虫存在一定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同时,皱肋文蛤的栖息层位于光裸星虫的上方,增加皱肋文蛤的密度可能阻碍了星虫摄食沉积物表层的有机碎屑,皱肋文蛤的活动也可能对前往沉积物表层摄食有机物质的星虫造成应激反应。但总体而言,光裸星虫混养一定密度的皱肋文蛤可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

    3.2 混养密度

    养殖密度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性能、代谢和免疫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关键因素[23]。本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皱肋文蛤的生长性能和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其存活率也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密度较高组的底质环境有关。李俊伟等[11]研究发现,皱肋文蛤养殖密度过高,其所产生的滤食和代谢作用会导致底质还原性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皱肋文蛤的生长存活。另外,提高皱肋文蛤养殖密度,虽然不会引起文蛤间的自相残杀,但会加剧种内饵料和生存空间的竞争,致使其用于生长的能量大大降低,生长速度受到限制,造成生长缓慢、规格偏小、存活率下降等情况,这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24]、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25]、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26]等贝类的研究结果相似。

    适当提高养殖密度是有效增加水产经济动物的养殖效益的手段之一。倪蒙等[27]报道,体质量为(0.61±0.05)g的罗氏沼虾在中等养殖密度(45 ind/m2)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利润比低密度养殖提高了11.72%;
    Wang等[28]报道,体质量为(6.74±0.2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在放养密度为0.4 ind/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利润分别比放养密度为0.2 ind/m2、0.3 ind/m2的组提高了55.81%、36.27%。本试验结果显示,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的试验组,虽然光裸星虫产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且放养种苗及采收等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高,但因有大量产出的皱肋文蛤补充,其综合效益均高于光裸星虫单养组,充分表明科学的混养搭配能有效提高养殖整体收益。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10,20,29]相一致。以毛利为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回归方程可知,当光裸星虫的养殖密度为25 ind/m2时,皱肋文蛤的最佳放养密度为157 ind/m2。

    本研究表明,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有助于提高养殖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但皱肋文蛤混养密度过高容易导致养殖成本提高,收益下降。经多元回归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当光裸星虫放养密度为25 ind/m2,皱肋文蛤放养密度为157 ind/m2时,养殖收益最高(以毛利为评价指标)。

    猜你喜欢 文蛤放养密度终末 池塘养殖文蛤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农村科学实验(2021年10期)2021-12-28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14期)2020-08-04文蛤蒸蛋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9年10期)2019-11-25以文蛤为主题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2019年12期)2019-01-11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7年6期)2017-06-23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8期)2016-05-17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1期)2016-01-27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7期)2015-06-22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12期)2015-06-10终末热灌注对心脏移植术中猪供体心脏的保护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2期)2015-02-27
    相关热词搜索: 混养 文蛤 密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