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时代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第四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时间:2023-03-24 12: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梁晓露 刘俊起

    新时代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第四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梁晓露 刘俊起

    2022年10月6日,第四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线举办,本次会议以“新时代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为主题,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内涵与意义、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流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学科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建设;
    交叉学科;
    专业学位

    2022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引发广泛关注。10月6日,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和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主题)在线举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共6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及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等20余位报告人围绕目录修订的内涵与意义、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流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等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本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主要改革举措体现为“三并”:一是目录与清单并行,构建“目录+清单”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新模式;
    二是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将主要知识基础相近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归入相应学科门类;
    三是放权与规范并进,进一步放权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同时明确各单位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规范程序,加强对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监管[1]。各报告人围绕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主要举措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讨论。

    1.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内涵及逻辑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2022版目录较之从前的各版,不只是周期性的一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也不只是渐进性的具体学科专业增减,而是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学科专业宏观布局和调整方式上建立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相契合、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杨斌认为,目录与清单并行,意在强化高精尖缺领域人才培养,及时有力并更有针对性地支撑国家需求。“急需引导清单”着力体现国家意志,用有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聚焦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民生急需的阶段性重大人才布局,引导学位授予单位结合自身条件基础、优势特色,创新学科专业组织形式,是加快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体现。专业与学科并重,意在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持续回应并引领市场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权与规范并进,目的是切实提升学术共同体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性自律性,充分尊重院校需求并鼓励各自办出特色[2]。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认为,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在名称上加上了“研究生”和“专业”,更加凸显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管理办法》有4处提到“特色”,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为建设优势特色大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和路径选择,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凸显特色、做强优势,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3]。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传杰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认识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梁传杰认为,1983年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优化与调整体现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内涵认知不断深化、功能作用不断拓展、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的变化尤其引人关注。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宋慧文围绕艺术学门类的目录调整做了三方面的阐释,特别指出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特点在艺术学门类目录的修订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统筹规划方面避免了学术学位的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位的专业方向相互叠加、分辨不清的问题,对于推动艺术学门类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真正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提供了切实的政策保障。

    2.学科专业目录的中外比较

    自1980年以来,中美两国分别发布了五版和六版学科专业目录。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国栋对中美学科专业目录进行比较,指出中美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管理、评价等存在多方面共性,如学科专业目录向指导和统计并举发展,并与授权、建设逐步相融;
    学科专业目录设置遵循知识发展和社会需求双重逻辑;
    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更加复杂,政府、社会更多介入;
    学科专业目录增设更多采用同行评价与定量标准相结合的方式;
    交叉学科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学科对应关系比较明确,国家特色学科逐步增加。与此同时,二者之间也表现出一些差异,如美国创建新学科的速度更快;
    我国理工科专业结构比较稳定,而美国医学、人文社科专业调整幅度较大,等等。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基本结构和类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根本目的。

    1.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强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既遵循了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也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需求,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科整体优化的视角,统筹学科体系和布局,营造优良的学科发展生态,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强化学科基础,整合学科资源,提升学科效能。应准确把握和主动顺应“一科多院”和“一院多科”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趋势,统筹协调对于二级学院的业绩考核与对于学科的评估评价,充分认识二者在分类标准、建设目标、发展过程、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异同,避免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完善和优化学校的学科体系[3]。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认为,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应以动态的大学规划为引领、以理性的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进取的文化建构为基础实施大学战略管理。针对农业领域学科体系的不足,提出解决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农业科学体系建设思路,即在原有农业技术科学的基础上,补齐“文理基础”和工程科学两个“隐形的翅膀”,构建广义的农业科学体系,同时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兼顾学术性学位点与专业学位点建设,构建“强势农科、优势理工、精品社科、特色文科”学科体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提出,此次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是新发展格局下学科专业结构主动服务国家急需和重大战略需要、顺应知识生产及组织模式变革规律的体现,有利于增强高校对科学发展新趋势和对国家人才需求的响应能力,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完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应实现服务国家需求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学科专业体系内涵建设应兼顾应用性与学术性,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应增强灵活性与开放性。

    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宋慧文提出,要在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充分消化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内在实质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推动本校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对应调整和优化;
    合理调整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力求在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发挥对应调整工作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功能

    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是落实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新旧版学科专业目录平稳衔接中通过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结构优化?又如何处理好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与动态调整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廖湘阳指出,本次学科目录修订不只是学科专业设置规范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调整,不再是一对一的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逻辑与思路的变更,导致学科目录调整引起的对应调整的途径与方式相应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对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功能,需要对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与动态调整统筹设计、配套进行;
    培养单位应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
    应鼓励培养单位自主调整;
    培养单位应从被动对应调整转向主动调整,以做强优势学科、瞄准新兴学科、汇聚交叉学科,带动结构优化;
    应建立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调整机制。

    3.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优化路径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指出学科专业目录还需从三个方面持续优化,一是处理好学科专业目录自主调整与备案管理的问题,建立严格科学的审核程序、调整机制与质量保障管理机制;
    二是持续完善目录内容与结构,促进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平衡;
    三是针对重点领域的风险挑战和民生保障短板,加强理工农医一流学科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曹镇玺基于我国高校学科布局的历史形成脉络,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认为应以学科分类和学科组织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科布局结构,具体提出三条优化路径,即从“全面综合”走向“有限卓越”、从“比较竞争”走向“战略规划”、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善治”。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分阶段提出了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掀开了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的序幕。学科专业目录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应提高对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特别是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国家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水平急需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1.提高学科建设内涵和规律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分别分析了学科分类逻辑和专业分类逻辑,指出美国ESI学科分类以描述性分类为特征,我国学科以规范性分类为特征;
    在专业分类逻辑方面,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以面向职场为特征,遵循社会需求逻辑,而我国的学科专业分类以面向学科为特征,遵循学科逻辑。学科分类包括服务知识生产的学科分类和服务人才培养的学科分类,教师应既忠于院校组织——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有形学院”,又忠于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无形学院”,由此提出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坚持科教融合、坚持交叉融合等大学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提出,在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遴选标准产生了范式上的转变,由追求总量上的学术实力转变为重视产出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标志性成果及能力。“双一流”的内涵应是一流的学术和一流的服务。刘小强分别以高校、学科、科研、学科管理为视角提出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即高校发展在于其学科点的突破;
    学科建设在于关键核心指标的突破及服务的战略性与精准性;
    科研产出在于契合国家战略、满足重大需求、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一流学科建设的管理在于机制的创新,走向有组织的科研,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韩双淼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呈现综合性的学科结构是主流、一流学科是支撑、基础学科发展是共识、跨学科发展方兴未艾的生存样态,以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学科可划分为聚势共赢、专注深耕、借力突破和内生突围四种模式,基于上述分析,韩双淼认为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应追求遵循规律的协同共治,回归学科自觉;
    提倡多元学科建设模式,凸显高校特色;
    鼓励发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弯道超车;
    结合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加强内涵建设。

    2.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随着知识分化和交融加速,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4]。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5]。此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交叉学科门类在原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文物学、密码学两个专业学位类别,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视。

    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北京大学学科办副主任黄俊平从人才评聘、科研组织方式、评价评估、学科设置、导师管理、招生支持、培养理念,培育交叉思维、营造跨学科文化等八个方面总结了北京大学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交叉学科建设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范式为核心四原则,具备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团队、跨学科平台、适配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评估评价四要件,并遵循渐进式发展、不迟疑、不冒进等价值准则。

    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尚面临资源、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雷生指出,我国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着交叉学科归属不明确、学科交叉协同研究团队之间的成果归属划定矛盾、专门化的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张雷生从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研究生招生与退出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交叉学科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是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比较分析了德国的学科分类及交叉学科的设置。除经学科发展自然分化的交叉学科外,德国交叉学科设置本质上是几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讲席教授合作申请项目的结果,体现出项目化、多样性、合作性、时限性、科教及产教融合性等特点。基于德国的经验,彭湃对我国交叉学科建设提出建议,一是自主设置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是比较适合的做法,而专门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并在此门类下设立一级学科应该是国家急需及政策高度优先时的应急做法,不具有普适性;
    二是要为研究生提供需要多学科参与才能解决的研究问题和项目,给予其问题情境以及发展宏大观念的机会;
    三是在政策上要鼓励更广视野的强强合作,只有大学间、学科间、研学产之间都在强强合作,才能发挥出学科交叉研究的最大动力和实力[6]。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顶明认为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并存是知识体系自身分化和综合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才培养不断适应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引领的必然结果。王顶明以日本介护福祉学为例,探讨了一门新兴学科走向专业化的过程,并将该门学科实现专业化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四方面:及时调整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形势变化;
    具备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代表的法制化、标准化保障;
    完善组织建制,明确学科属性和研究范畴;
    促进不同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贯通。

    交叉学科项目评价问题是关系交叉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崔育宝通过比较分析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交叉学科项目、维也纳“水资源系统”博士学位项目、巴西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开展交叉学科活动评价提出四点启示:组织实施要兼具自主性与专业性;
    评价内容既要包括过程评价又要包括成果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运用于诊断与改进。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重要方向。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认为,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分类方法和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优势特色,不同于美国专业学位教育集中于医疗、法律和神职人员的培养,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需求。应增强自信,加强经验总结凝练,深化比较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向其他国家介绍和推广。应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的重要性,不断推动专业学位设置更好地瞄准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和国内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范围与培养标准,避免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破除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基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探讨,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需树立“无需求、不质量”的适用性质量观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质量观,同时应破除学位“高高益善”的迷思,树立用材“适度”的质量观。基于此,杨斌提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只有贡献社会的方式不同,而无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应该“让学术(学位教育)更学术,让专业(学位教育)更专业。”他认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将更加完善,规模结构将持续优化,支撑条件将不断夯实,培养质量将全面提高,社会贡献将更加显著。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以美、英为例着重分析了专业博士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美国专业博士教育从18世纪中期至今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三个阶段,呈现出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数较多、授予专业重点突出以及在整个博士学位授予中比重较大的特点。英国专业博士教育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也经历了三个专业博士教育阶段,实践性不断加强。基于英美专业博士教育的发展经验,孙炳海提出了四点思考,即实践取向是专业博士培养的必然标准;
    职业和前沿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准绳;
    专业博士培养主体由老牌综合性大学向其他主体扩散;
    专业性模糊、学校与其他主体的利益之争、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高校设立市场需求的学位项目创收之间的考量等难题是专业博士教育发展中的难题。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翟亚军基于我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成过程、阶段特征以及学位类型制度生成原则的分析,指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二分类划分方式存在本质偏离与逻辑悖论,而后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以知识划分作为学位类型划分的依据,并借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划分方式,提出将学位类型划分为“学术型学位”“应用型学位”“职业型学位”三类,认为该分类方式体现了三种学位类型之间的贯通性、平等性和开放性。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科专业目录作为学科专业的制度性呈现,为规模化培养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质量评价、学位授予和学位授权审核等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1]。本次论坛的20余位报告人从制度逻辑、本土经验、国别比较、历史流变等多视角深入探讨了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内涵及意义、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有利于学界和高校深化对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认识,促进新旧目录的平稳衔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EB/OL]. (2022-09-14) [2022-11-28]. http://www.moe.gov. cn/jyb_xwfb/s271/202209/t20220914_660966.html.

    [2] 杨斌. 以“三并”为着力点,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管理新机制[EB/OL]. (2022-09-14) [2022-11-28]. http://www. 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24/202209/t20220914_660973.html.

    [3] 张炜. 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2): 1-5.

    [4] 王传毅, 王涛. 交叉学科的演化: 阶段与特征——兼论美国交叉学科的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9): 23-30.

    [5] 高利, 束洪春. 交叉学科与新工科: 学科规训的超越与巩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3): 82-85.

    [6] 彭湃,蔺亚琼,赵仲宇.学科分类与交叉学科设置: 德国的现状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72-78.

    梁晓露,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刘俊起(通讯作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编辑,北京100081。

    10.16750/j.adge.2023.01.009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专业学位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1期)2022-08-19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科教新报(2021年11期)2021-05-12《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中医文献杂志(2019年2期)2019-05-14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2期)2018-12-07『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中医文献杂志(2018年2期)2018-05-15——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11期)2018-02-27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新城乡(2017年8期)2017-08-26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11期)2017-05-20——MTA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期)2017-04-25
    相关热词搜索: 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 新时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