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情感荡漾的语文课堂]积极情感与语文课堂

    时间:2019-02-25 03:29: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注意对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的挖掘与把握。
      
      一、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传情达意”的极好手段。朗读传情,少不了教师对学生富有感情效应的指导:
      1.指导学生感悟教材中令人动情的情感因子。比如《师恩难忘》中深刻的怀师之情,《我也是普通一兵》中刘少奇的临危不惧,《石灰吟》《墨梅》里作者所抒发的洁身自好、贞洁自守的高贵情操,《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莫高窟》一文中的爱和恨,《黄鹤楼送别》中朋友间的惜别之情等等,教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细细体味,把作品的思想观念渐渐地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
      2.教师的情感一定要与教材(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并做好范读。教师在课文范读时,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喜则声高气扬,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否则,教师朗读缺情寡味,哪还谈得上向学生传情并让学生从中深受感染呢?
      
      二、 披文入情,感悟作品情理
      披文入情,说到底就是借助教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1.适时点拨,产生共鸣。文中一些行文含蓄的地方,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通过教师的点拨,便会豁然开朗。例如,《恩师难忘》中有这样一句:“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学生一读而过,没有触动。
      教者提醒他们:“四十年后,我和田老师各是多大年纪?”
      学生们估算,田老师已年过六旬,作者也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了。
      教者要求学生再读该句,想象作者向田老师鞠躬敬礼的场景。
      于是学生看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感人的一幕:四十年后,已是历尽沧桑的刘绍堂,仍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拄着拐杖的田老师鞠躬敬礼。学生感悟到了在那异乎常情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一鞠躬里,蕴含了多少深刻的尊师情。
      类似这样的点拨还有很多,如“法布尔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中的不舍得地“放”,“法布尔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中的轻轻地“放”,慢慢地“包”,小心翼翼地“装”(《装满昆虫的衣袋》);侨居洛杉矶的汤先生抚摸着锃亮的军舰,热泪盈眶”中的深情地“抚摸”(《友谊的航程》)等等,都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趣和旨意。
      2.想象生情,活化情境。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情感体会和情感移植往往离不开想象,因为它可以活化语言情境,容易使人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天鹅以血肉之躯破冰的壮烈,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学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看到了“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腾起,再落下”,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听到了老天鹅撞击冰面时发出的沉重的“扑扑”声。这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课文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也是普通的一兵》一文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安全脱险的船民们一个个紧紧地握住刘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满泪花”,想象船民们会怎么想,怎么说……随着学生想象的展开,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船民激动万分的心情,也会被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感动。
      3.角色介入,以境移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一种让课文内容情境还原的方式,让学生角色介入,即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使课堂情景生动起来。例如学习冯骥才的文章《快手刘》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快手刘和“我”的对话,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位教师在讲授《黄鹤楼送别》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笔者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在课上亲自实践了一番,横着切一刀,竖着切一刀,体验一下苹果里的秘密。这样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当然,学生的角色介入,也应注意低俗化的模仿,应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有的放矢地进行。事实上,语文教师是情感的导体和火种,要想把情和美传达到学生身上,自己应首先具备这种情和美,正如罗曼・罗兰所指出:“要播种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所以,教师应课前深入钻研课文,合理选定教学方法,切忌漫无目的、率性而为。
      
      三、 建构实景,再现作品情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运用,语文课堂情感氛围的创设也应借助“声象”艺术,使之诉之于视觉、听觉形象,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某种境界中去,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只有这样,在他们内心才可能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
      支玉恒老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采用了声像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启发他们想象,以此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当课件中那涤荡心胸的阵阵清泉声传来,当阴阴翠碧的鼎湖山映入眼帘,他们的身心也都沉浸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中了。在笔者执教的《黄河的主人》课堂上,当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目睹黄河排山倒海的浪涛、耳闻震天动地的巨响,怎能不对在黄河上如履平地的艄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从以上的实践不难看出,运用多媒体进行实景构建,能使学生应景生情,丰富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使课堂情感氛围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荡漾 语文课堂 情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