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教育督导案例的内涵特征、叙述逻辑与价值意蕴*

    时间:2023-02-16 09:3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马效义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北京,100011)

    教育督导案例是督学专业表达的基本形式,也是对督学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2016 年教育部《督学管理暂行办法》及《北京市督学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将教育督导案例的撰写作为督学培训的内容之一。近5 年来,教育部、北京市及其各区教育督导部门以多种方式组织开展督导案例的征集、宣传与表彰等工作,这已成为督导实践经验共享和传播推广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本文以督学的教育督导案例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指出案例中普遍存在的表达误区,通过界定教育督导案例的内涵与特征、解构其内容要素与结构逻辑、阐释其价值意蕴,从事实、方法和认识三个层面回答何谓教育督导案例、如何撰写督导案例、为何撰写督导案例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对督学案例撰写提供方法与理论的指导,提升督学的专业表达力;
    同时,也为教育督导部门提供案例组织工作上的参考。

    教育督导案例是指督学在督导实践中,针对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并从教育督导的视角进行分析提炼或反思总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指导性的文本或影像的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

    1.叙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督导案例的叙述符合真实而非虚构的原则,表现为案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要真实。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真实的时空场景下,人物真实且情节合理。故事中的问题是可探讨的真问题,具有启发性或指导性。故事中的事件描述要完整,把事件置于一个督导情境的框架之中,说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生动、完整地叙述故事的全过程;
    故事中的内容结构要完整,遵循“问题发现、策略分析、解决结果和效果”的叙述结构等。

    2.事件的典型性和问题性

    典型性是指从一个事件的解决中能够说明或诠释类似事件,能揭示类似事件中的普遍解释价值和一般规律,具有鲜活性、创造性。同时,“典型性”不同于“代表性”,案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其解释力有自身的局限性。事件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但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须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1]。最好是具有冲突、矛盾或张力的事件,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同时,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结果+问题效果”这一问题逻辑线。

    3.反思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督导案例重在督学要将督导日常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有效做法或对具体实践问题的思考提炼为有理性表达、有价值意义的督导故事。督导案例不但要记述教育督导场景中真实的“事”,而且还要从督导视角进行理性分析,反思“事”中的“理”;
    要求督学做到既要有督导经验的梳理,更要有督导方法、策略和理论的凝练与升华。同时,对督导实践和督学的督导行为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也正是教育督导案例的启发性和指导性的功能和要义所在。

    研究选取2017-2021 年北京市16 区责任督学的465 份教育督导案例为分析对象,发现督学仍存在对案例撰写的模糊点和表达误区,主要表现为:案例题目的选取过于宽泛,不能聚焦问题并突出体例;
    案例格式和结构呈现机械的“三段论”;
    案例背景描述松散,未能紧扣主题;
    案例描述多是对“事”静态的流程性描述,缺少对“人”动态的情节关注和事件细节的“深描”;
    案例分析与反思停留于对经验叙事的总结,缺少进入理论情境中的思考与对话。同时,选取2020-2021 年北京市16 区112 名责任督学培训学员为开放式问卷调查被试对象,从督学对案例的认知和应用两个方面,聚焦“案例撰写中的主要困惑”和“关于案例还想学习的内容”两个问题,通过问题收集和统计分析,发现督学对案例撰写的内容素材选择,督导经验的提炼,督导案例与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的区别,以及如何提升反思的理论深度等方面仍存在疑惑。

    结合上述表达误区和困惑点,将案例的内容要素与叙述结构逐一拆解分析。通常情况下,案例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反思三部分;
    一篇完整的教育督导案例从撰写格式和内容上可拆解为:题目、背景信息、过程描述、问题分析与督导反思等部分。

    1.案例素材:捕捉督导日常的“小事件”

    一是取材于督导日常工作内容。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督学日常督导工作的“小事件”,与督学的督导工作内容、任务、职责、督导类型、督导主题等密切相关。基于已有案例的分析,案例素材主要有5类:来电来访类、学校管理类、教育教学类、学校安全类等(见表1)。其次,可按督导类型和督导主题取材,分为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综合督导,如“普通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学校疫情防控督导”和“双减督导”等,在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督导活动中,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案例素材。

    表1 督导案例素材来源内容分类

    二要关注于个人困扰的小事件。督导中发生的值得记录、有疑难问题的事件,都可以通过案例记录下来。案例素材来源于自己对某个问题有所触动、有所困惑,有种一定要记录下来的冲动和愿望。在此过程中,督学也要尽可能通过观察、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互相印证判断。同时,也需要督学有种获取督导素材的敏感性和专业反思的自觉,要有从督导现场走向督导文本构建的转换能力,从经验性的困惑和关注中转向一种理性的专业表达的动机和愿望。

    2.案例题目:突出体例,聚焦问题

    一是突出案例的叙事文体。常见问题是题目过于宽泛,与经验总结、报告、论文等文体形式混淆,不能突出案例的叙事体例。如《提升教师幸福感、促教师专业发展》《督导检查促进规范提升》等,这类题目不属于叙事文体的表述。体现叙事文体的题目要短小活泼、体现事件,如《小邮件解决大问题——记一封家长邮件》《短电话解决的长隐患》《三进课堂“审”作业》等。

    二是聚焦事件中的疑难问题。事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事实表象和自我认知的解释是否有了冲突或矛盾,或发现的问题是否与督导政策要求不符或相违背等,这些都是题目选择的切入点。如案例《隔离室设置的一波三折——一次跟进式的实地督导》,从题目可初步判断,事件中的问题可能与被督单位隔离室的设置不合要求有关,督导过程经历了一波三折,事件有反复,问题有冲突。

    3.案例背景:紧扣事件,关联主题

    简明扼要概述案例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督导主题和任务,在什么督导场景下,具体对哪所被督学校实施什么主题的督导工作,运用哪种督导方法或方式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基本信息,背景交代与案例本身紧密相关,紧扣督导事件与主题,可适当交代政策背景信息,切忌大而空的政策背景文字堆砌罗列。

    4.案例描述:遵循结构,展现细节

    一是遵循事件的叙事结构。案例描述是对整个事件具体过程的叙述,是案例内容要素的核心部分。案例正文结构常存在一个表达误区,如将“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反思”三个内容要素作为案例的三个结构化标题,案例文本呈现为千篇一律的机械“三段论”。案例的叙述结构一般会隐含于文本中,需要督学在谋篇布局中遵循“叙事线”“问题线”的结构逻辑。其中,“叙事线”基本要素表现为“时间+地点+情境+人物+事件+冲突+转机+结果”,案例文本的结构叙述顺序为“背景交代+过程描述+情感感受+策略分析+意义阐释”;
    而“问题线”要聚焦问题,遵循“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结果或效果”的逻辑。

    二是要展现事件的动态描写。基于已有案例文本的过程描述,主要是针对“事”的静态过程记述,缺少对“人”的细节关注和感受描述。把“人”放进去,把“自己”和“督导对象”放进去,通过对事件的动态细节描写能揭示出督学在特定督导场景下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行为、困惑、需求、情绪、情感等。为了增加可读性,可适当引入“情感线”,增加督导主体和督导对象的心理、语气、感受、情绪的描写,可使案例中的矛盾冲突更为鲜明,故事情节更为引人入胜。同时,在案例描述部分,为确保描述的客观性,不宜介入个人主观的评价性语言。

    5.案例分析与反思:入乎其内,呼出其外

    首先,案例分析既要基于事件,也要提炼方法策略。一方面要“入乎其内”还原事件本身,对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还要能“呼出其外”,提炼出对解决此问题或类似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如,案例《幼儿园让我们退园,您管不管》一文,反映的是责任督学解决家园矛盾的投诉问题,作者在案例分析中还原到事件本身,描述了“耐心倾听、安抚情绪、核实调查、结果回复、效果跟踪”的分析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此案例的解决方法进行了三方面的提炼:一是对来电者做到耐心倾听、安抚情绪、了解诉求;
    二是对园、所要核实调查、合理建议;
    三是对个人要明确职责和角色定位。

    其次,案例反思也要遵循“入乎其内,呼出其外”原则。案例反思要求借助督导视角,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或理论评析,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教育策略或个人有见地的思考或看法,要体现一定的理论和思想深度,发掘故事背后的启示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以改进日常教育督导工作。督学撰写反思常见的表达误区是反思范畴和案例事件本身脱钩,反思内容偏离案例主题,反思表达还未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就急于“呼出其外”,表现为“大而空”的“表决心”“讲奉献”“担责任”类的精神口号,进而陷入“好人好事”或“工作汇报”的叙事逻辑和经验框架无法自拔[2]。督导反思的撰写要体现出层次感,聚焦案例中的具体事件,运用督导视角对案例中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再呈现,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改进行动。

    最后,案例反思也是督导案例区分教学案例、管理案例不同的关键之处。督导案例在体例撰写上与后两者有相通之处,但在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角度等方面有区分。督导案例的撰写者是督学,角色与职责定位不同于校长、教师、教研员等,督学的职责性质具有行政性、法定性和专业性;
    其次,督导案例反思要渗透督导视角,如运用督学角色与督导职责、督导的职能性质、督学的法律思维、“督”与“导”的关系等理论,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意义反思。

    案例是督学用于解释督导日常经验世界的一种有效叙述方式。教育督导案例的书写是督学专业表达的载体,其价值意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思维由经验向反思的进阶

    案例撰写是督学对教育督导生活的研究和写作范式,更是一种生命进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精进的方式,案例撰写有利于提升督学自我反思意识。督学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再呈现、分析、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梳理自己的思维,用于日后的行动总结和改进的过程。反思,旨在训练一种督学对督导日常生活的自我觉察和内省的能力,留心并善于捕捉住日常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仅要看见外在现象,还要透过内在视觉将其赋予意义。

    督学思维的反思性主要表现在督导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与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验的概括化”或“实践的理论化”[3]。督学要在“问题线”的基础上,除了知悉“问题大概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还应回到上游思维框架里对“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样、到底为什么”进行反思追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分析、抽象、概括、阐释等[4]。督导案例的撰写正是督学由经验框架的叙事表达逻辑向理性反思的专业表达方式的进阶,能反映出督学反思思维成长的可视化建构过程。同时,案例反思中体现出的督导策略和教育价值,对“他人”更具启发、借鉴和指导意义。

    2.知识由隐性向显性的转换

    案例撰写可助力督学将经验性碎片信息的描述向理性可供他人学习的实践性知识转换,仅从经验中学习具有不可靠性,“真正可靠的是个人提高经验反思力,只有个人经验上升到众人看得懂和能学习时,经验才变得可靠”[5]。詹姆斯·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提到,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又是“不完美的老师”,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受限于“经验的鲜活性”“启示的模糊性”和“诠释的灵活性”,这需从小样本的日常经验中获得深层因果结构的有用理解[6]。

    首先,案例可实现督学从隐性到显性的知识表达。迈克尔·波兰尼针对知识的客观性传统认识论,更加强调知识的个人性;
    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客观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理性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将主观的、从身体经验中获得知识称作隐性知识[7]。内隐经验知识外显化为可解释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督学个体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知识贡献的产出,有利于督学的专业成长;
    另一方面有利于督导组织形成供组织学习的知识资产,促进组织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流动,进而形成集体共识的、可供督学群体学习的实践性知识。

    其次,案例可实现督学具有经验反思力的知识表达。经验知识一般源于亲身观察到的并且描述或记录的事实,它仅仅(定性或定量)描述所观察到的某个事实的表面现象,缺乏对实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且主观性较强[8]。如,接听电话投诉类的案例是督学常选取的素材,此类案例具有可参照学习的典型性,但对此类案例不能仅停留在对某一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忽略深层意义的挖掘,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接听投诉电话的“沟通策略”知识,以及挖掘出为何采取此策略的底层逻辑,这样经过反思的知识,更能提升供“他人”学习借鉴的价值。这些从隐性经验中挖掘出的策略性知识是典型案例带来的诠释类似事件的解释工具和方式方法,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代表性,但是具有诠释类似事件普遍规律的解释价值,是在真实督导实践中将隐性的经验知识升华到以文本呈现的、供他人学习分享、可流动的实践性知识。

    3.叙述由现场到文本的移动

    案例中对事件的叙述,先是从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中抽离出来,通过“内在经验、感觉、疑虑、反应、记忆等来移动到现场文本”[9];
    “现场文本接近经验,意在描述,是围绕特殊事件构成的,在现场文本上的再研究是研究文本”[10],也即是在对事件基于经验描述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事件进行意义构建和阐释。教育督导案例的叙述表达逻辑,经历了从督导现场到现场文本的空间和形式的转换,由现场文本的经验性描述再到理性反思的研究文本的转化,是从“观察外在”到“转向内在”[11],经历了由现象描述到寻求意义的过程。

    教育督导案例的表达逻辑路径,即督学将督导实践中观察到的有疑惑的现象演变为一个可描述的问题,构建一个叙事的逻辑结构,借助督导视角对事件中的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提取具有教育价值的点,从凌乱、无序、碎片的经验性信息提炼为有序、可视化的、供他人参考学习的实践性知识,针对事件本身,向外寻求解释意义,向内“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心智模式”[12],更新自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体现督导的价值理念,传递案例背后的教育价值。同时,在此过程中,督学个体实现了反思思维的自觉、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文本构建的能力。最终,督学个体的知识贡献也将会服务于督导组织,并将其固化为组织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督学督导经验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6期)2020-08-31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经验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9年6期)2019-03-14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如何处理好督学与校长之间的关系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7年7期)2017-07-07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相关热词搜索: 意蕴 叙述 内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