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如何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扎根

    时间:2023-02-12 09:1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起了一大批留洋科学家回国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潮,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一片赤诚,肩负起一系列科研重任。从“两弹一星”元勋到载人航天研发团队,从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彭士禄、袁隆平,到黄大年、南仁东、罗阳……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应成为代代赓续的精神血脉。当代青少年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和科技后备军,教育引导更多青少年树立科学家精神是教育应有之义。本期,我们邀请部分作者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进行笔谈:如何让更多青少年心怀创新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投入创新实践?学校和教师应如何发现和创造条件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如何以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用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其评价体系又应如何构建?

    文|陈 铁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科学家精神就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因此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需要从呵护和激发其好奇心开始。

    一次科技活动课上,我指导学生做“传声筒”(又被称为“土电话”):先用较厚一点的纸卷一个圆筒,再在圆筒的一个开口面上用薄纸糊起来,圆筒的另一个开口是张开的,然后,用一根细线把两个圆筒的纸面口连接起来。完成制作以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两个学生分别拿着细线连接的两个圆筒,拉紧细线,一个学生将圆筒开口放在耳朵旁,另一个学生对着圆筒的开口小声说话。最后让学生交换“传声筒”,体验其他同学做的“传声筒”的传音效果。

    学生非常积极,也非常好奇:这个用一根细线连接的纸筒为什么能传播声音呢?为什么很小的声音都能传出去?同学之间“争论不休”,纷纷来找我。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其中的原理,而是引导他们回去查找资料,研究传声的科学原理。有几位学生回家后,还与父母一起做了实验,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这节科技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的能力。

    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是有效培育学生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探究原委,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小学)

    文|黄宇翔

    学生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如果他们向往网红明星的日进斗金,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干事创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养成科学的价值观是学生阶段的重中之重。

    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脊梁是谁?当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候,一批留洋科学家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之中。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数十载,研制出了惊天动地的国之重器。其背后是一种精神特质——科学家精神。

    学生听了这些历史,可能会被点燃激情,胸怀报国之志,准备鹰击长空。但有的学生却认为:“我成绩不好,成不了精英科学家,是不是就报国无门了?”其实不然,科技强国固然重要,但我们这个社会是由千行百业组成的,大多数人注定做的是普通工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总结和思考,生活中处处都会有创新、处处都会有奉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质疑和求实精神,老师说什么、书上讲什么,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相信。在一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课上,我让学生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其实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位置要比实际“像”的位置更靠近平面镜,学生如果不认真实验,得不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但是部分小组给出的结果是“相等的”,这就有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有意改动实验数据的可能。这让我意识到训练学生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必要性。为此,我给学生讲了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曾经在一节课上因为学生数据应用不严谨而提出严肃教育:“一个小数点点错,打出去的导弹就有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由此告知学生,坚决不能为了迎合结论而虚假探究。

    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包含奉献。我认为,奉献和责任分不开,在责任心的驱使下,科学家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了责任,科学家才能长期与科学事业共情。那么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呢?我的做法是,无论孩子们的成绩如何,都要给予一定的任务,要让孩子们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不能只是旁观者、被管理者,而应该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为班级建设奉献自己的才干和力量。

    以上种种,都是科学家精神包含的要义,也是我们应该用以滋养学生的养分。将科学家精神之钙补给学生,让他们把个人梦想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在关键时刻焕发出惊人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十三中学校)

    文|童义清

    教育的使命是育人。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育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着力促进他们学习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学习情境”呈现新时代科学家的成就

    情境育人可以同时指向学科素养与精神信仰,实现提升课堂质量的教学效果。学习情境不能成为课堂的装饰,而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中的例题、习题、“万花筒”、“你知道吗”等部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引擎。比如,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充满时代感的习题:“为了解决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地基的‘冬冻夏融’问题,中国科学家用1.5万根‘热棒’成功帮助地基保持了相对恒温。工作人员测得永久冻土层温度-22℃时,铁轨地表温度一直保持在21℃。请分别找到题中的正数和负数,并说说它们的含义。”这种浸润着新时代科学家成就的学习情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精神品质的热情。

    “专题活动”展示新时代科学家的故事

    数学专题活动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落实减负提质目标。比如,教授《折线统计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人数统计图,跟学生详细介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的逆行壮举及个人成长和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都感触颇深。

    再如“儿童眼里的新时代科学家”数学手抄报比赛、“新时代科学家”数学情景剧展演、数学课前三分钟的“每天快报”“今天我主播”“我的微演讲”等活动,都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新时代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时空互动”目睹新时代科学家的风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资源开发“既要包括教师、教研员等教育专业人士开发的资源,也要包括科学家、企业家等社会人士提供的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打开榜样示范的视窗,让学生目睹新时代科学家的风采。我国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在故乡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王庙小学旧事》,母校数学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篇文章,还与李院士进行视频对话,李院士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
    合肥市习友路小学的孩子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怀着对神舟飞船的运行速度、物品质量、燃料储备等问题的浓厚兴趣,给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写信,很快就得到景海鹏的亲笔回信和亲切鼓励;
    我要求学生学习杨振宁的优秀品质,利用地缘优势,鼓励他们到杨振宁的出生地四古巷和小时候的居住地三河古镇参观游览,领略杨振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学习场景”体现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

    打造能体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场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体悟新时代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比如,可以利用黑板报、主题展板、班级文化墙、微信公众号等定期介绍新时代科学家或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等;
    也可以在数学小组学习中设法体现,如以“杨振宁小组”“钱学森小组”“屠呦呦小组”等给学习小组命名;
    还可以设计“苏步青奖”“陈景润奖”“陈省身奖”评价奖项,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浸润科学家成就、展示科学家故事、目睹科学家风采、体现科学家精神,可以构建出全程、联动、特色的培育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学科育人新模式。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文|姜 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通过榜样的示范引领,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扎根青少年心中,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钱学森学成后毅然回国投身“两弹一星”的研发;
    袁隆平扎根农村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
    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甘当无名英雄,用生命诠释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艰苦奋斗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胸怀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许,由于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青少年未能完全体会那份炽热和执着,但那饱含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精神却应当让青少年时刻牢记,让这种精神成为一道神圣的光,照亮前进的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榜样教育,增进青少年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笔者出生时的20世纪80年代,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是众多中国青少年的梦想。如果说故事可以感动人,精神可以鼓舞人,那梦想就会持续激发青少年以勇于创新的态度深入探索。只有当更多的青少年心怀梦想并脚踏实地时,追求真理和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才能得到不断发扬光大。也许在我们的学生中,未来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科技事业的是少数,但我相信这点点星光必将灿烂整片夜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心怀梦想和崇敬,引领他们以科学家精神激励自己昂扬向上,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东区益寿里小学)

    文|王金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科学家为了科技进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祖国的科技从一穷二白跃升至世界前列。他们用辛勤努力铸就了科学家群体独有的精神特质,他们身上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不断攀登、敢于超越的精神,有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态度……科技需要发展,精神需要赓续。中小学校应该抓住机会乘势而上,从少年儿童抓起,大力培育其科学家精神,让学生在科学家精神的滋养下不断拔节生长。

    《人类简史》中讲到,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人属下的其他物种,让人类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利用讲故事的能力来构建出部落信仰或种族崇拜,进而快速高效聚集起强大有力的团队。因此,要想让科学家精神活起来,就必须要依靠内部机制的深化,凭借科学家们的故事,助推德育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把科学家精神与学科教学、班队活动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发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读关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书籍,讲彭士禄、黄旭华等科学家的故事,看黄大年、潘建伟等科学家的影像资料,画科学家的画像,写科学家的故事,开展火箭、核潜艇等模型的手工制作并撰写劳动感言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读一读、讲一讲、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的一系列活动中得到科学家精神的浸润。

    学校还可以通过参与性强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家精神的精髓要义,进而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比如可以开展“一颗花生一节课”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习性、生长周期、食用价值以及栽种方法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种植实践活动。收获时,可以四人一组,一人负责挖、两人负责摘、还有一人负责观察并记录花生出土的情况,通过协作完成实践活动,不但获得了劳动成果,还可以增强团结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边品尝劳动成果,一边回味许地山的《落花生》,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科学家就像花生一样,作用很大,但是“一辈子深藏功与名”。

    树苗吮吸阳光雨露就会不断拔节生长。学校要持之以恒做好科学家精神的渗透、引导、普及,让学生深切感受卓越科学家们的独特品质,从而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

    文|丰宇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等24位留美科学家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到祖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的这句话说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心声,改变了旧中国科技水平落后的面貌,深深激发起青少年对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仰慕之情。

    如今,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2016年11月25日,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科学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对青少年而言,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课堂资源,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如在物理课“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在盛满水的玻璃杯上盖上一张卡片,然后用手压紧卡片把玻璃杯倒过来,提问:当把手移开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卡片掉落,玻璃杯中的水会洒出来;
    有的认为卡片不动;
    而有的则充满疑惑,一脸茫然。当老师把手移开时,卡片并未掉落,水也没有洒出来,孩子们顿时啧啧称奇,感到非常惊讶。这充分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加入到物理实验的探讨活动中。这节课让孩子们做到了手、眼、口、脑并用,促进了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中学)

    文|高秀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领会科学家精神,将严谨认真、创新实践的科学家精神植入青少年的成长基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家校合力,重视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需要学校、家长形成合力,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让学生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环境熏陶,感受科学家精神。淡化娱乐明星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让贡献卓越的科学家成为学生真正该追的星,这就需要营造一定的氛围,实现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在校园的景观设计、标语、宣传橱窗与展板海报、科技活动中,体现求真务实、严谨向上、热爱祖国的科学家精神,让学生在全时空、开放化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实践中认识和感受科学家精神。

    学科导航,培育科学家精神。上好科学实验课是培育学生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科学实验课更好地走进学生生活,让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努力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精诚合作等宝贵的科学家精神。各学科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有意识地渗透科学家精神。如在理科类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科学发明的历史和科学家的传记;
    文科类课程的部分内容与科学及科学家精神也有关系,可以大力发掘人物故事、历史价值、后世影响等素材,让科学家精神的教育价值得以突显。

    总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培育学生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才能切实将其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

    文|刘 丹

    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向青少年渗透科学家精神,让更多青少年心怀创新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投身创新实践,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校内营造学习环境,积极开展传承活动。我校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家精神宣讲平台,在特定节日放映能体现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精神的纪录片。例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祖国需要时毅然回国;
    地质学家李四光不畏艰险寻找油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中国人再也不饿肚子,等等。用科学家的故事感染青少年,唤起孩子们内心的爱国情怀。

    我校还利用校内有效资源,在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利用班会和黑板报等来宣传科学家精神。此外,在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我是小科学家”主题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做一些小发明或者创作天马行空的科技幻想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内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课堂上,我突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思考、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出探索的兴趣,养成乐于钻研的精神。

    课外利用学习资源,家校合作促进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能积极探索是培养学生拥有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课上,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以及播放视频,并不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家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并进行探究学习,用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家庭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敬爱科学工作者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在科学家精神的熏陶中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鸣小学)

    文|郭珲峰

    追星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和正常心理需求。广大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去追逐“最美科学家”,让科学家的正能量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力量源泉,有效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要抓住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嫦娥五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时政和科技重大事件发生契机,通过班团队会、学科课程渗透、科技活动周、科普进校园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钱学森、南仁东、黄大年等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感悟他们的科学家情怀。

    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本等继续深入了解心目中的科学之星,思考这些科学家所展现出来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让学生看到科学家精神的光芒,产生“追星就追科学家”的意识。

    要通过研学旅行、校外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社区农村,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尊崇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将可贵的科学家精神种子播撒进学生心田。

    要积极开展“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向科学家表白活动,引导学生把对科学家的偶像崇拜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从小用科学家精神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立志长大后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文|赵瑞芳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关注育人价值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努力实现科学课堂对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科学课堂上,以科学家精神为切入点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如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感、思维等方面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的兴趣所在。要想将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好,必须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思、思中创。其中,项目化学习就是有效的探究活动。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对学科以及外部世界的兴趣,这正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题中之意。

    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表达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智慧系统,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接受知识转变为体验和发现知识,从记忆知识转变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牛村镇联合学校)

    文|秦 超

    科学家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引领。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促使学生以科学家精神引领自我成长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科学家精神的首要落脚点就是思想层面。基于此,可以重点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内容包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解读、科学家精神的表现等;
    二是进行科学家名人传记交流分享,例如,学生通过交流钱学森如何历经艰辛回到祖国并一步步将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壮大,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家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实质。

    二是强化学科渗透。课堂是普及学科知识的主要阵地,只有把握学科的本质,整合学科内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素材和资源,优化学科教学设计,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例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反复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总结梳理的科学求实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吃苦耐劳、探索求真的可贵之处。如此不仅可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是强化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要想让学生能够以科学家精神激励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积极营造有持续教育影响力的科学家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例如,我校采用“校园+教室”的双重文化营造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班级内设立科学家文化专栏,介绍钱学森、屠呦呦、杨振宁、邓稼先、袁隆平等伟大科学家的科研经历;
    在学校建立科学家文化长廊,详细展示对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学生无论身处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科学家崇高的人格魅力,会从内心对科学家精神产生认同感并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科学家青少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假如我是科学家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24期)2020-06-21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与科学家面对面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0期)2015-11-07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2期)2015-07-07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2期)2015-07-07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相关热词搜索: 扎根 科学家 青少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