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方法——基于WSR,方法论

    时间:2023-01-24 13:3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 颖 ,陈 蓓

    (1.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2. 南通职业大学 a.技师学院, b.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后文简称《纲要》)。在《纲要》指导下,各高校着力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研究思政结合点,努力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蔚然成风。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不同层次的示范课。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精准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和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理论持续深化[1],但据现有文献,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多停留于实践层面,有关课程思政方法论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鉴于此,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将“WSR 方法论”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法研究。

    “WSR 方法论”(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顾基发、王如松、肖纪美等中国学者提出,“历经更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并经过东、西方系统方法论的交流和碰撞,成为具有较高层次和普适性的典型东方系统方法论”[2]。顾基发等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在处理社会系统时需要综合集成方法论作为指导,同时处理社会系统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处理物与物的关系需要物理,处理物与人的关系需要事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人理,总结起来即要运用 WSR 方法论”[3]。

    “WSR 方法论”可为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效性提供理论基础。“WSR 方法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是“物理—事理—人理”的教育。“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大学英语”作为语言教学课程,与处理物与物关系的“物理”、物与人关系的“事理”及人与人关系的“人理”直接关联。通“物理”、明“事理”的根本在于懂“人理”,而“人理”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人理”教育教学的准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认为,思想范围的形成是一个由激发兴趣上升为欲望,继而依靠行动上升为意志品质的过程,是教育最本质的部分;
    与有时会招致学生心理抵触的显性教育相比,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和影响更大[5]。与所有课程一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现“教育性教学”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意志培养、健康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与工程和数理等学科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2.1 语言直接反映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观念

    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性。”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文化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其语料既承载英美文化价值观念,又与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密切关联。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其对多元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提供精神动力。

    2.2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英语”课程可甄选英语教学内容和题材,在教学中围绕育人目标、规格和英语课程教学实际,将英语知识传授、英语交际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引导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比较教学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分辨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理解和尊重英语文化,又“去其糟粕”,增强“四个自信”,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3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反渗透的前沿阵地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势力将我国的崛起视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为维持其霸权,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众多领域对我国全面施压的同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竭尽造谣污蔑之能事,“分化”“西化”的企图昭然若揭。同时,伴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

    今天的高职生将全程参与实现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其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和水平。在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语言文化的传播渠道之一,“大学英语”课堂是高职院校反渗透的重要前沿阵地之一。英语语料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时关联着英美等西方国家和其他使用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教育教学应在听、说、读、写、译等全教学链中,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观、红色文化教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教书育人多维课程目标。

    社会服务和文化建构,是英语语言与生俱来的功能。“大学英语”课程语料可能夹杂着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而互联网的发展又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条件。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容易受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影响,高职院校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包括“大学英语”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首要和根本问题。因此,教师在跨中英文化教育中应防止盲从或抵触两种极端思维,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守住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话题、英语语料文化提炼和语言表达等环节上严格把关,防止“病从口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机融入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WSR 方法论中‘物理、事理、人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客体和实践’的关系”[6]。“物理、事理、人理”中的“理”指的是共同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即规律性。然而,各种具体的“物理、事理、人理”不仅千差万别,而且相互缠绕、相互融通。“WSR 方法论”视阈下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纲要》为引领,把“物理、事理、人理”统一起来,按照各个专业大类对应的职业岗位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教学,使学生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3.1 调查研究,把握思想脉搏

    获取学生所思所想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信息,是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的首要环节。调查研究法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思想状况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小规模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等。在现代传媒技术广泛运用和强调主体精神、注重对话的当代社会,网络被赋予了大众传播的功能,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广泛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普通网站调查和专题在线调查两类网络调查方法,以其快捷、面广、成本低和可信度相对较高的特点,为获取当代高职生群体思想信息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调查应以“大学英语”课程语言为基础、以课程育人为引领、以了解大学生真实所思所想为目的设计问卷,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见微知著,题型可以是选择、判断,也可以是简单的案例分析,答题要求简明扼要。网络调查可能产生覆盖误差和样本代表性误差,因而既要尽量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提高回答率,又要通过实地观察、小规模座谈会和个别谈心等传统方法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研究。传统调查方法与网络调查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提高调查所获信息的可信度,为英语课程思政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3.2 整体设计,实施“三全育人”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引领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提出的总体要求。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走出高校思政教育“孤岛”,在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课程思政进行“物理、事理、人理”教学同步整合、系统设计;
    在语言课程教学内容和英语语料文化提炼、教学过程组织、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与反馈等全教育链上有机植入思政元素,构建“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课程”(备课、上课、评课与反馈)和“全方位”(课内理论和实践教学与课外师生沟通交流并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振)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具体而言,即: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宏观上精准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方向;
    以教材建设为基础,围绕英语知识教学和应用技能训练,从中观上进行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从微观上持续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将价值观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让“大学英语”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本质。课程设计应对应专业大类,解决好“为什么”(育人目标和规格)、“讲什么”(价值导向)、“怎么讲”(融入方式)、“讲多少”(课时用量)和教师“知行合一”等五个基本问题,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细致化、过程化,“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载体融合,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和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广泛运用的今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融合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好懂、好记、易接收。

    与传统文字印刷载体相比,以数字代码方式,承载、复制、出版、发行的富含图文声像信息的数字图书,图文并茂、声光交织,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综合利用数字图像压缩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编制、存储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故事,可使思政教育覆盖广、效率高,增强其影响力;
    借助计算机网络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开展师生多向互动,及时反馈教育成效。因此,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可按各专业大类对职业岗位英语的需求,加强思政资源建设,运用现代信息载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铸教育之魂,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不可以播放视频完全代替教师讲课。传播学研究表明,人际传播传递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反馈及时、双向互动频率高,是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基础的环节。“思政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7],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应在科学合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同时,把“物理、事理、人理”的思政内容“讲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增强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相关热词搜索: 方法论 语境 高质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