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检视与优化建议①

    时间:2023-01-21 08:2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徐文娜,孟宪彬,李潮海,刘天成

    (辽宁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走向教育实践。如何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切实发挥其“参考”作用,是教育部门必须面对、亟待破解的重大改革课题。[1]通过对辽宁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证研究,可以更为客观真实描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深入挖掘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教育系统内外影响部因素,助推实行新高考省份深入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问卷调研

    问卷调研的主要对象是辽宁省两个地级市的高中校长和教师。两个地级市的普通高中校长参与了校长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0 份。在两个调研市兼顾学校城乡区位、办学水平各抽取10所普通高中,每所学校各年级抽取不少于20 名教师(含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参与教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90份。

    问卷编制主要包括以下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问题(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科学性、评价主体和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评价材料的真实性、结果的真实性);
    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率问题(评价过程是否简便易操作、评价程序是否清晰可操作、评价为基层工作、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带来的负担问题等);
    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育人问题(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记录、过程性材料的呈现、过程性材料的挖掘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公平(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学校差异);
    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考试的关系问题(纳入招生考试的原因;
    不纳入招生考试的原因)。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20.0 软件对校长和教师问卷数据从基本情况、总体情况、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组织实施、结果应用和条件保障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二)访谈调研

    访谈调研主要面向市、县(市、区)两级教育局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以及省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人与相关工作人员。本调研召开座谈会7 场次,访谈65 人。其中,教育行政机构,包括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教育局负责人和基教、德育等相关工作人员16人,开展集体座谈2 场次;
    不同层次的普通高中校长代表12 人,开展集体访谈2场次;
    普通高中教师,包括班主任、管理员和学科教师等32 人,开展集体座谈2 场次;
    省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人与相关工作人员5人,开展集体座谈1场次。

    调研组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价内容、方法、组织实施与结果应用等方面的现实情况,明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收集各方对此的改进建议。

    调研团队将访谈的全部录音资料转录为文本,共计120 657 字,借助ATlAS.ti9 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并将分析主题与问卷结果进行比对,得出一致性结论。

    (一)综合素质评价总体落实到位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体落实到位,得到多方认同。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中育人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省、市、县(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宣传、培训、会议调度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各校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问卷结果显示,93.4%的校长和89.2%的教师了解本地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方案,73.1%的校长和65.2%的教师认为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普遍认同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和重要性,100.0%的校长和95.6%的教师认同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100.0%的校长和94.8%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重要。

    (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普遍认可。高中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全面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指标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问卷调查显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普遍认可,针对“您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这一问题,93.3%的校长和92.3%的教师选择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
    “您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可以被观察、被记录,可操作性很强?”88.3%的校长和86.1%的教师选择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

    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特色有机融合访谈结果还显示,辽宁各地各校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学校特色的结合,一批典型学校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评价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细化分解为关键指标、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对学生在校生活的优异表现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表奖,实现了学校特色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对接。

    (三)综合素质评价多元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同伴、家长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得到有效发挥。校长和教师问卷结果表明,学生自我评价和班主任评价参与率最高,均在95.0%以上。

    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您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一问题,88.4%的校长和85.2%的教师选择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访谈中,大部分班主任认为:“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是非常难得的学生自我反思机会,很多学生通过自评能够更加清晰、客观认识自己。”班主任通过阅读学生自评也更加了解学生,有利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引导和提供帮助。

    (四)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科学多样

    注重客观写实记录。按照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学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客观记录能够体现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典型事实材料并及时整理完善,切实保障活动记录、事实材料真实,有据可查。针对“本校目前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的方法有哪些”这一问题,96.7%的校长和80.8%的教师选择了“行为记录”,在各项方法中占比最高,表明各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普遍采取行为记录的方法。

    注重表现性评价。针对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一些不适合量化考察的内容,各地各校注重运用表现性评价,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现,评价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针对“本校目前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的方法有哪些”这一问题,81.7%的校长和54.7%的教师选择了“表现性评价”,其应用比重仅次于“行为记录法”,也是各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更多采用的方法。

    (五)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基本建立。调研的两个地级市均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小组,主管局长牵头,高中、德育、信息、政研等部门同志负责,依托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组织实施,将综合素质评价与特色学校建设和社团建设相结合,整体推进区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学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及具体负责的中层干部、管理员、班主任等工作职责,制定本校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校长问卷显示,96.7%的学校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领导小组,96.6%的学校领导小组分工职责明确,94.8%领导小组能够协调领导教师和家长开展工作,100.0%的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

    培训交流支撑综合素质评价。省、市、县三级分别组织学校分管校长、管理员、班主任参加专题培训,学习省内外各地各学校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改进本地本校做法。针对区域内涌现的典型学校以及好的经验做法,广泛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完善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学校也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校长问卷中关于“近三年来,本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培训的次数”的调查显示,60.0%的学校开展了“1~5 次”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培训,28.3%的学校开展了“6~10次”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培训,11.7%的学校开展了“11 次以上”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培训。

    (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评价结果积极应用于学校教学与管理。各地各校不断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与管理。针对“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如下表述?我会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反思学校管理”这一问题,85.0%的校长选择了“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教师则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学生评优评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规划。访谈结果显示,校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在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规划、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转变教师的教育评价观念和促使学校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做足准备。全省通过标准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客观数据导入、如实记录行为结果、相关材料公示、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等,保障评价材料真实可信,方便高校招生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为“强基计划”招生报名奠定了基础,2021 年全省近9 000 人报名“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的招生报名也推进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深入落实,两者实现了良性循环。

    (一)各地各校对综合素质评价重视程度不一

    个别地区和学校口头上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但在实际组织实施存在走过场、匆忙应对的现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和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和宣传不到位,师生和家长均存在观望心态。访谈结果显示,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发挥“一参考”作用不大,只有报考“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和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其余学生和家长关注程度不高。

    (二)个别指标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控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对观测点等级评定的赋值依据,对学生“爱党爱国”“理想信念”等观测点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很难有充足的理由给两个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等级。部分评价指标本身难以被测量和评价,比如“健康生活方式”“创新思维”“心理素质”等指标难以被测量和评价,容易受个人喜好、性格、心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容易受到质疑。个别地区存在学校特色与评价指标融合程度不够的现象。个别地区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了解不够深入,不能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单线开展,无法与学校特色和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融合。

    (三)评价客观性和可比性不够

    校长和教师对评价主体能力及评价客观性存在顾虑。学生和家长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的客观性比较难以保证,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难以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和同伴,家长也很难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同时,少数参与评价主体会受人情、关系、权力等因素的干扰。综合素质评价的校间差异和不可比性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呈现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很多指标难以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比较,很难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区分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优劣。[2]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背景资源差异较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竞赛、展演的资源、机会和平台差异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很难在个体、学校、区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这也必然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

    (四)部分教师对评价的认识和掌握不足

    基于学生群体庞大、教师工作繁忙等客观外在条件,部分高中教师对评价方法的认识和掌握不足,这对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开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访谈中,小部分教师反映,没有时间、精力给学生填写个性化的评语,对怎么运用问卷法、表现性评价等方法认识和掌握不足。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按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在实施过程中,个别地区和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只是记录了结果,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发展过程。

    (五)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支持保障不充分

    综合素质评价培训内容与需求有错位现象。问卷结果显示,学校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培训以相关政策文件和评价指标内容的解读为主,关于“评价方法使用”“如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学”“如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改进管理”和“如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学生德育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不足。部分地区对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外部资源保障不足。一部分校长反映,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本校学生缺少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学校在使用各种公共场馆、设施和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存在困难。

    (六)评价结果应用情况不理想

    评价结果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学界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工具价值因为政策快速推进得以放大,而其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本体功能某种程度上被忽视,远未充分发挥。[3]访谈发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融合不够,评价结果对改进教育教学的帮助有限。

    高考录取中运用综合素质评价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推进。作为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作用效能多大、是否真正在高考改革中“可为”、存在何种“难为”,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4]从招考机构在高考录取中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的现状来看,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具体的应用模式和要求。[5]访谈中,在问及“本地区在参考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出现了哪些困难,给招生环节带来了哪些压力”时,省招考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表达了对综合素质评价客观性和公信力的担忧,“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怎么使用还是取决于高校”,实际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基本处于“软挂钩”的状态。

    (一)教育的社会筛选功能不断强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通过高等教育的筛选作用,被雇佣者向雇佣者传递自己高能力的信号,也会催生家庭投资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精英型高等教育文凭对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家庭倾向于通过高考获得精英高等教育机会来应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教育的社会筛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基于精英型高等教育机会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关联属性,“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家长的第一选择,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和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6],造成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竞争愈加激烈,具有筛选功能的高考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并将传导到教育系统和学校。

    (二)现有录取投档模式不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

    目前,大部分省份采用“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投档模式,“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是投档的基本原则。“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投档模式下,投档过程中要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再按顺序对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平行志愿”从第一个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进行检索。由于投档要优先满足分数的要求,高校没有办法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材料。在紧张的录取时间内,高校要完成来自全国千万考生档案的阅档、调剂、录取、退档、增补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数量庞大的考生群体逐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材料评定、公示、采用,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纳入高考录取会极大地增加高校录取的时间风险。[7]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在高招录取中到底该如何应用,教育部门、高校、高中仍未达成一致看法,高中与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程序存在“断裂”。

    (三)综合素质评价公信力不足与高考的客观要求相背离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存在“纳入很难”但“不纳不行”的两难困境,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最大的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高考成绩那样的公信力,从目前现状来看,它并不具备,而且在短期内它也难以具备。[8]国家和省级文件都将“只记录,不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客观记录,最终不会形成评定分数和等级,没有客观的评价结果。同时由于整个社会诚信机制和惩罚机制的缺失,综合素质评价即使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其公信力也难以保障。当前,高考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被无限放大,而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是凭借其整个高考体系的“客观性”来体现和保证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有公信力的客观性结果,这与现有高考体系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驰,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难以真正与高考录取挂钩。

    (四)旧的评价导向没有彻底扭转

    当前,各地积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但是短时间内评价导向难以彻底扭转。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成绩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与升学率挂钩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教育评价方式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影响面不够,用人单位“唯名校”和“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依然存在。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教师面对分数考核的顾虑,以走形式、走过场的方式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的现实选择。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仍有提升空间

    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日常性、详细的教育评价数据,在学校、教师之间反馈与交流,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综合素质评价侧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展示学生的发展信息,与单纯的考试相比更加复杂和难以测量,对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要求也更高。目前,综合素质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规范、评价程序做指导,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让评价活动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制度和资源保障,仍有很大的优化整合空间。

    (一)切实扭转评价导向

    “评价”是办学的指挥棒,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不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教育工作、学校、校长和教师,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不与升学率挂钩。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减轻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综合录取背负的社会功能负担,使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能轻装上阵,进而强化其本质的教育功能,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二)加强宏观政策和制度的系统设计

    目前关于高考改革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可为”与“难为”的辨析上,如何在高考招生录取中既保证公平又突显科学,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个评价维度如何赋值并纳入总分,研究者仍然存在分歧。针对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和制度的系统设计和配套推进,兼顾综合素质评价的衍生功能和本体功能在同一个制度框架中的有机实现。[10]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的办法,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考录取中的运用方式,给出明确的使用要求和使用规范。明确责权边界,加强政府、高校、高中的沟通与衔接,让高校切实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发挥引领作用,充分调动高校在高考招生录取中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积极性。

    (三)有效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育人功能

    综合素质评价的起始和终极目标是全面育人。要创设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特色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各地各校深入实施,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事务中,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及所有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积极推动评价结果在改进教学与管理、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实效,形成实施与反馈应用的良性循环。

    (四)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针对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遵循基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开放的和更具弹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加强对评价技术和工具的开发及研究,系统完善评价规范和评价程序,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化和公平性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规范,让评价活动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机制与惩罚机制,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真实、真效,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公信力,有效规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风险。

    (五)加大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力度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队伍建设,搭建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年级到班级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工作队伍和监督队伍,全面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和监督工作。通过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宣传力度、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经费、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提供更多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培训和专家指导、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创造良好氛围、提供切实保障。

    猜你喜欢 素质评价学校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世界汽车(2016年8期)2016-09-28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世界汽车(2016年5期)2016-05-24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素质开发完全图册孩子(2009年1期)2009-01-22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相关热词搜索: 检视 普通高中 现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