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02 15:0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许明春,赖祥亮,张君诚,龚兵丽,何 宁

    (三明学院 教务处,福建 三明 36500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升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类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模式各异,初步形成了通选课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书院模式、经典阅读模式、隐性课程模式等六种通识教育模式[1]。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通识选修课是开展通识教育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学生成人成才,但通识选修课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需求。

    在实践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主要存在课程资源繁杂、师生缺乏认同感和管理宽松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也掣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课程资源繁杂

    通识选修课资源供给无序,质量参差不齐。一是课程多而不精。在“互联网+”时代,虽然通识选修课资源供给充沛,种类繁多,但多数课程没有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无法聚焦通识教育任务,增加了学生选课的难度和盲目性。二是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通识课程没有设置准入标准,因人设课现象普遍,部分课程呈现“知识化”“娱乐化”倾向,或冠以导论课、概论课之名,无法对通识教育目标形成有效支撑。三是缺乏课程建设计划。没有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核心课程,尤其是跨学科、对所有学生未来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相关课程建设乏力,承担公民和社会责任所需知识和思维有关的课程开设较少,例如写作技能、批判性思维、数学推理等[2]。

    2.师生认同感低

    通识教育须师生达成共识,同频共振,才能相得益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专业教育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被视为配角的通识教育,师生认同度低。一是教师从事通识教育动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跨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新进教师、职称较低的教师和教学工作量不满的教师。通识教育研究成果与所属学科专业匹配度低,在职称评聘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从事通识教育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投入时间精力有限。多数学生没有从全面发展角度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类“甜点式的课程”无关紧要。此外,通识选修课因选课人数多、课程质量不高、课程类型单一、授课方式传统等原因,客观上也导致学生认同度低,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教学管理宽松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学习成效的保障,与专业课相比,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宽松,考核要求不高,学生修习随意。一是管理不精细。学校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没有制定开设标准,因人设课现象突出。通识选修课的课程档案、考核方式、过程管理等薄弱。引进的线上课程多采用“托管”方式由课程平台负责,网上替学代考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考核要求不高。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通识选修课,课程考核要求不高、成绩评定不严、评价反馈机制缺失。通识选修课容易过,好拿学分,成为部分师生之间的默契共识。三是学生修习随意。学生对通识教育认识不足,选课任意、选而不修等现象普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识选修课被学生视为“甜点”也就不足为怪。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认识偏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难融合以及政策制度缺席是上述问题的主要根源,需要在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中给予解决。

    1.通识理念认识偏差

    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阐释和理解多种多样,导致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一是通识教育内涵的多样化理解淡化了其“成人”的核心价值。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哪些内容属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这些通识教育基本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层面的多样化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多样性,各类偏离通识教育目标的课程被冠以通识之名,导致通识教育“成人”的核心价值被淡化。二是专业教育话语霸权遮蔽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从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和实践确立了专业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素质教育为通识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政策机遇,但实践中“高校依然固守着‘专业本位’的教育实践逻辑,致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边缘化的困境之中”[3]。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4]。三是重课程数量轻学习成效评价阻碍了通识教育品质提升。就通识教育供给侧而言,应用型高校重视课程数量的多少,对通识选修课的科学评价和反馈“心有余而力不足”。重知识轻能力,重课程开设轻评价机制建设,阻碍了通识教育品质的持续提升,没有起到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5]。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难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客观上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但在实践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难。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有侧重。“通识教育重视内在适切性,强调高等教育要切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培养人的理智和理性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专业教育重视外在适切性,强调高等教育要切合社会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谋生技能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6]任务和目标的差异客观上导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难融合。二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缺乏融合载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在专业教育占主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在师资、课程、政策等方面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显而易见,在实践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找到合适的载体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交叉学科,但通识类学科与专业类学科之间仍然联系较少,不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7]。

    3.通识教育政策缺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通识教育政策缺位,通识选修课地位边缘化。一是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一般由教务处相关人员兼职通识教育管理,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无法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通识教育课程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学校通识课程建设计划,通识选修课建设无序;
    没有设定通识课程质量标准,开设随意,因人设课普遍;
    没有通识课程学情监督跟踪机制,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意见无法得到及时充分反馈。三是缺乏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上,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无法等同科研成果给予认定;
    与专业课相比,通识选修课基本上采用大班授课,工作量系数不高,课酬偏低;
    通识选修课软硬件建设不足,相关实践教学保障不到位。

    如何改变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无序、认同度低和管理宽松等问题,缓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张关系,走出通识教育名“扬”实“抑”困境,应从通识教育的定位、内容和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更加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提高通识选修课成效。

    1.明确定位目标

    提高通识教育成效要坚持“成人”与“成才”两手抓,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稳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一是坚持“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对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形成共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成人再成才”,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二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离不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作用。因此,缓解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需要学校接受并认同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有力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环节,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一体两面,互融互通”的关系[9]。三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因人设课现象,推进学校通识教育体系改革,从资源供给、政策配套、质量监控、效果评价等方面,切实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10]。

    2.持续优化通识教育内容

    提高通识教育成效要做好顶层设计,建好校本通识选修核心课程,推荐好选修课资源。一是做好通识选修课内容整体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不断走向实用,导致通识教育名存实亡,真正的育人功能也大打折扣[11]。为了更好地统筹全校通识教育资源,推进部门与部门、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协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选修课内容,可以将“德智体美劳”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五大模块,每个模块设计相应的系列课程给予支撑。例如,“德育”类开设文化经典阅读,如《论语》《孟子》等;
    “智育”类开设“批判性思维”“数学推理”等;
    “体育”类开设“运动与营养”“运动伤害与防治”等,“美育”类开设“艺术鉴赏”“美术绘画”等,“劳育”类除开设工匠精神等课程外,还可开设社会调查、劳动值周、志愿服务等实践课。二是做好校本通识选修核心课程建设。围绕“德智体美劳”五大模块,制定通识选修课建设计划,在每个模块中遴选具有学校特色的内容进行重点建设,形成该模块的核心课程。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负责人制,根据需要组建跨学科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通识选修课自身魅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通识“金课”。三是做好线上通识选修课资源的选用和推荐。根据“德智体美劳”五大模块选择性地引进线上课程资源,作为校本通识选修课的补充或拓展。设立引进课程的相关审核制度,为引进的线上通识课程配备校内辅导教师,用好用足线上课程,促进校本通识选修课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做好学生通识选修课的选课指导,研制并编印选课指南,有效缓解学分、时间的有限性与课程数量饱和之间的矛盾。

    3.不断健全通识教育机制

    提高通识教育成效要加强课程管理,培育好专兼结合师资,做好学习过程监管。一是设立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为推进通识教育课程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推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供给从“多而乱”向“足而精”转变,教学管理工作从宽松向制度化转变,学校应成立类似“通识教育中心”的独立管理机构。通过该机构最大限度聚集校内外各类通识教育资源,组织开展通识教育深度研究,搭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交流平台。二是建立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在全校范围内选聘通识教育师资,用政策引导优秀教师长期从事通识教育,用制度保障教师安心并乐于通识教育,优化完善现有的教师激励考核制度,提高教师从事通识教育研究的热情。开展分类评聘,单独设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职数,在职称评聘、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实质性倾斜。三是利用大数据健全通识课程监管和评价机制。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落实在通识教育监管和评价机制中,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大数据平台,采集、汇聚、分析和处理通识教育信息。通过对学生修习过程的跟踪和成果信息的分析,精准统计每位学习者通识能力的达成度,加强过程监督和学习效果评价,不断提高通识教育的有效性。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明确通识教育定位,理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优化通识教育内容供给,健全通识教育管理机制,是当下提高通识教育成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识选修课适切性提升之路道阻且长,但必将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日趋缓解,最终形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2期)2022-07-05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1期)2022-06-20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4-28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33期)2021-04-13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3期)2021-04-13部分专业介绍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4期)2019-09-10专业修脚店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2期)2019-01-23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知识文库(2018年9期)2018-10-20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年5期)2018-09-10
    相关热词搜索: 选修课 本科 院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