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公共图书馆在视障群体服务中的智能化有声出版路径探索*

    时间:2022-09-30 09: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名章 宋俊锋

    摘 要 公共图书馆具有保障视障弱势群体均等享有社会公共文化知识服务的责任。论文对我国31个省级图书馆在视障读者阅览室的设置情况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合行业与技术的发展方向,探索数据信息时代下利用智能技术重塑有声读物的出版方式和版权保护机制,通过智能技术与有声出版的深度融合,强化社会组织在公益事业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助力视障读者智能有声资源的建设和推广,实现视障读者跨时空的临场阅读。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视障读者; 人工智能; 有声出版; 数字服务

    分类号 G258.8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6.002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lligent Audio Publishing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of Public Libraries

    Zhang Mingzhang, Song Junfeng

    Abstract Public librar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e visually impaired vulnerable groups to enjoy social public cultural knowledge services equal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tting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reading rooms for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 in 31 provincial libraries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reshape the publishing mode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audio books in the data information age. Throug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audio publishing, it strengthen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help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intelligent audio resources for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 and realizes on-the-spot reading of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 across time and space.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dio publishing. Digital services.

    0 引言

    目前来看,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群体中,视障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系统学习过盲文认知课程的人数较少,导致该群体在利用公共文化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有声读物的出现,冲破了视觉和文化程度的束缚,通过一种更为直接、清晰的听读方式,在视障读者群体中展现出优势。因此,有声读物开始成为视障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难以替代的学习和交流工具,已成为世界各国为视障读者提供的最主要的出版服务[1]。

    随着视障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变多,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交流联系、接触社会的渴望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较普通大众而言,视障用户更希望借助新兴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予其设计关怀。深挖内容资源,提供多形态知识服务产品,以智能技术催生知识服务内容多元化呈现,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知识服务新路径的重要策略[2]。图书馆作为公共教育、信息服务和文化普及的提供者,既要实现物理环境无障碍,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服务的无障碍[3]。新技术的社会实践也应当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在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社会劳动成果方面的公平性与公益性。

    1 我国视障读者有声阅读发展状况

    1.1 公共图书馆有声读物阅览室建设情况

    2003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发起倡议,希望各地残联能够与当地的图书馆合作,积极创设有声读物图书馆[4]。2008年,我国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文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设盲人有声读物馆(室)的数量也开始明显的增多。通过对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调查分析,部分省级图书馆在视障读者阅览室设置初期便有意识制作和采购有声读物,实现数字资源和纸质盲文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部分省级图书馆则是随着建设力度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了原有视障读者阅览室馆藏资源的有声数字化和场馆环境的布局数字化。

    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提供有声阅读的相关服务,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都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才陆续开展有声阅读的服务工作。总体来看,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有声阅读服务工作方面存在起步较晚、发展较缓的现实情况,但也側面反映出,有声阅读的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视障读者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并在较大范围得以快速推广与实施。

    1.2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有声资源服务状况

    叶静[5]通过对重庆市图书馆2012—2018年的视障读者借阅情况调查分析发现,视障读者的阅读从完全的纸质文献逐步向视听资源转变,到2018年,网络智能听书机的外借总数已经超过纸质文献和磁带光盘。王燕荣[6]对安徽省图书馆读者调查统计,发现视障群体读者仅占有效残障持证读者的10%。其他省级图书馆的视障读者年接待总量也只有数十人到千人不等,面对数量庞大的视障群体,公共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所能提供的阅读服务可谓杯水车薪。

    视障阅览室专业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缺失、现存馆藏有声资源的匮乏、服务模式单一、宣传普及和覆盖范围较小、自行录制的有声资源质量不高等成为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开设有声阅读服务的普遍困境。另一方面,视障读者存在自卑心理和出行困难,造成投资巨大的视障阅览室闲置浪费,阻碍了图书馆的积极建设和健康发展。

    1.3 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有声阅读方式及资源获取来源状况

    国内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早期的有声读物主要是通过从中国盲文图书馆自发采购、社会捐赠和自行录制等方式获取及制作,随着时代发展,视障读者的有声阅读方式也在不断更迭。(1)磁带光盘的音频播报。磁带作为有声读物的早期形式,在一定时期内为视障读者的学习阅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磁带和光盘都存在保存时间短、节目类型更新速度慢、收听方式单一等缺点;另外,视障读者借阅还需通过邮寄,致使流通和传播速度较为缓慢。(2)听书机器的语音朗读。听书机使用按键操作,具有语音导航、收音机、音频播放、一键式录音和播放TXT文本的创新功能。听书机的便携化是有声出版发展过程的关键一步,但僵硬的发音、匮乏的资源获取和更新渠道、以及数量差距悬殊的人机比例、单独购买的高成本等都成为阻碍视障读者有声阅读服务发展的难题。(3)互联网数字阅读。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听书机所具备的丰富有声图书、期刊资源和多重生活便利功能的联合开发,智能手机的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得以建立。但图书资源出版时间较早、数量较少、品类不齐全和版权保护困难等情况依然存在;且页面端口文字字体较小、分类庞杂,需要多次点击操作才能实现文本的有声阅读,而视障读者却无法通过清晰的视觉来准确把握界面操作,实现信息获得的有效性。

    2017年8月9日,天翼阅读、咪咕数字、喜马拉雅、酷听、懒人听书等8家互联网听书平台与中国盲文出版社签订《盲人数字有声阅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表示有责任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愿意将平台的有声内容无偿用以支持盲人数字有声阅读工程,支持盲人阅读公益事业的开展[7]。由此,以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同步数字资源更新,再结合语音转化技术,从而完成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有声阅读服务,为未来社会视障群体的智能化有声出版提供了建设雏形和发展契机。

    2 视障读者智能化有声出版的实现路径

    AI与5G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建立一种“以人为本、虚实融合”的新空间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图书馆空间服务范围和区域空间再造范围将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对此,可将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分为单体智能空间、局域智能空间、全域智能空间再造[8]。其中,全域智能空间再造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空间、网络数字空间、用户的社会公共空间及其个人生活空间等融为一体[9]。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下视障群体的智能化有声出版是指在传统有声出版流程的基础上,基于图书馆的“全域智能空间”,通过运用智能化出版技术推动形成视障群体有声阅读资料的智能生产、智能推荐及智能保护等智能化出版形式(如图1)。技术的进步不断发掘出行业发展的全新路径,人工智能技术为有声阅读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是智能信息时代科技赋能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技术将有力推动有声出版从传统数字化迈向高阶智能化,进一步促进有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图1 视障读者智能化有声出版路径

    智能化有声出版过程中的机器识别语音受到声音、语速、内容及环境的差异性的影响,语音信号因其多变性、瞬时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成为目前语音识别发展的制约条件。(1)非标准语音的语义准确识别。目前的语音识别技术主要针对普通话输入的用户群体,对于掺杂着方言的语音和字词发音不够准确的视障群体用户识别较为困难,无法正确识别致使语音命令歧义,最终使得指令准确率受到影响。(2)单轮和多轮对话的指令反馈。单轮对话是指每一次用户说话前都需要先唤醒设备;多轮对话虽只需要一次唤醒,但由于其本身“听、想、说”三者分离,无法形成持续、对等的指令对话,而指令的延迟和重复性输入将会引发视障群体的心理反抗和情绪波动。(3)智能语音情绪化的互动交互。当前在智能语音控制器作用下,文本输出的语音音律流畅仍需强化,在中文韵律处理、多音字、符号数字、构词停顿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听者在听取信息时自然度不高,语音输出的冷漠与生涩感仍然明显。(4)声学感知下多智能设备连通。智能语音的算法基础性能在得到不断提升后,其识别准确率、情感化交互、指令延迟等问题将得以解决。(5)特定语音识别检测净化网络。超级时长的语音内容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难以实现,传统的语言模型数据库无法包含所有词汇,则需要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对网络新词、热词等进行及时学习和补充。

    2.1 智能化语音创新有声书的生产模式

    目前,智能语音在个人用户市场应用中已经广泛存在,如微软的Cortana、苹果的Siri、百度的Duer OS、阿里巴巴的AliGenie、谷歌的Assistant和亚马逊的Alexa 等。利益价值实现往往是技术得以进步发展和应用实践的主要推动因素,视障群体的阅读服务因其具有的公益属性,对技术主体责任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设计开发确认、市场化推广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滞后性。随着机器深度学习和学习迁移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算平台的高性能发展将得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智能语音技术性能的提高,从而增强智能语音本身的应用可行性[10]。技术的发展在推动智能语音赋能有声阅读领域潜力巨大,提升智能语音阅读产品的无障碍设计程度,可促进视障读者和普通用户在最大程度上的无差异化阅读。改变传统出版过程中有声资源的复杂产出流程,降低制作成本,最重要的是生产出内容优质、符合视障读者需求和具有时代特性的有声资源内容,为视障读者有声书的制作提供一种新模式,使得视障读者有声资源的制作流程和制作质量更加智能化与规范化。智能数据技術通过对海量资源的专业分析,为视障读者发掘和定制更有价值的数据内容,从而创新图书馆数字资源对视障群体的知识服务模式。

    2.2 智能化生成提升有声书的生产效率

    有声阅读作为以声音为介质的阅读方式,随着5G技术的成熟,将极大缩小阅读状态的受限因素,催生出更多高品质的音频内容,用户阅读体验也将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11]。智能化出版路径不仅仅要求出版技术的改变,更要求通过机器的自主学习实现全方位智能化,从而驱动知识服务的革新。相较于以固定形式进行知识供给的纸质盲文图书和人工录制有声资源而言,智能化语音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生产方式更为迅捷,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将通过智能语音的识别与互动来实现。智能化语音将实现和真人发音高度相似的智能音箱和程序软件,通过声音复刻和自动生成达到有声书内容的高效率产出。在视障读者有声出版过程中,真人主播与智能主播将互为补充,以智能语音打造海量听书资源,以专业真人主播打造精品听书盛宴[12]。有声资源的双重开发路径将进一步扩充图书馆有聲读物数字资源的储备量,通过智能分发与推荐,可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内容增值。

    2.3 智能化分析完成有声书的个性推荐

    随着智能化分析技术,例如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重大突破,用户画像将得到有效完善和补充,并将得以广泛应用。大数据聚合分析模块通过将视障读者的“用户听读数字足迹”进行标签化处理,对视障读者的行为进行刻画,并根据内容、用户、市场和渠道等多个维度为其提供精准且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基于视障读者有声资源的用户画像作为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以海量TTS语音合成资源库数据为基础,并依托数字标签对用户行为进行精细化分类描述,如视障读者信息主要有人机交互问答记录、借阅记录、听读时段记录和兴趣偏好等行为信息,建立起个人画像原始数据库,并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长和使用记录动态抽取出与视障读者相关的信息全貌,再通过机器学习进一步分析用户行为习惯。

    视障读者的数字智能有声阅读推荐服务,需要经历用户数据采集、资源偏好匹配和个性化推荐三个阶段。智能语音技术可帮助视障读者实现以持续命令的输入形式直接进入阅读资源数据库,并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推荐服务模式以语音合成资源库和智能数据终端设备为基础,通过大数据聚合分析技术形成以有声资源库为核心的视障读者智能推荐模式,再通过智能播报服务,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有声阅读资源。另外,智能语音的情感分析机制将为视障读者建立类别书架模型,再通过大数据对其进行行为偏好画像,智能语音与数据算法的双重结合将建立更为精准适用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图书馆空间服务下的有声资源推荐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推动图书馆向着融合、创新和共享的文化综合体与信息辐射体的方向发展,赋予图书馆“全域智能空间”不断生长的新动能。

    2.4 智能化反馈实现有声书的人机交互

    智能语音以语言为纽带实现人与机器的通信,是以语音输入为基础,通过语音的采集与识别、语义的理解和语音的合成过程与机器进行语音交流,进而接收到反馈结果的新型交互模式[13]。在图书馆的“全域智能空间”中,视障读者主要以口语命令唤醒终端。(1)通过音频信号的前端接收,运用噪声消除和信道失真技术对语音进行增强,完成信号从时域到频域的转化,将视障读者的声音转化为文字,即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2)口语理解模块(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SLU)将视障读者口述后并被转为文字信息的语令转换成结构化的语义槽(Semantic slot)信息,如视障读者说了一句“三分钟后帮我打开红楼梦的书籍,只播放前十章”,其中包含了3个关键的语义信息:“打开时间=三分钟后”“书籍名称=红楼梦”“播放章节=前十章”,口语理解模块通过将视障读者在每一轮对话中得到的文字信息解析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结构化语义信息;(3)在对话管理模块(Dialog Management,DM)中,对话状态跟踪(Dialog State Tracking,DST)通过分析结构语义信息来更新当前对话系统的对话状态,对话决策(Dialogue Policy,DP)根据系统与视障读者的对话状态生成语义级的系统反馈动作,选择一个合理的系统回复来及时拟执行视障读者的用户命令;(4)自然语言生成模块(Nature Language Generator,NLG)将系统生成的反馈动作,即计算机便于理解的结构化对话动作转换为自然文本语言;(5)语音合成(Test-to-Speech,TTS)模块将自然文本合成语音播放给视障读者。

    上述人机交互过程中,包括了语音到文字的识别启动、机器语言的自动生成,最后利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实现高度拟人化和情感化的声波文本。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例如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传统模型的深度结合发展,交互过程将呈现更加迅捷流畅和精准匹配的状态,对于视障读者而言,单一模式的有声听读过程不免枯燥乏味,通过形成完整的人机对话,达到人机语音交互目的,可以进一步提高视障读者阅读过程的趣味性与丰富度。

    2.5 智能化媒介打造有声书的复合阅读

    2005年,韩国建立LG Digital Talking Book Library(LG数字有声读物图书馆 ),旨在为无法阅读印本读物的视障读者进行泛在阅读环境的设计[14]。LG Sangnam图书馆对于视障读者有声阅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有声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该项目提出设想和建设的时间起点较早,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未能得到充分预测和利用,如语音情感、人机交互、场景变更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也正因如此,我国在智能化有声出版研究方面存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详细了解我国视障群体阅读现状的实际情况之后,充分发挥现代智能技术潮流趋势的推动作用,可以切实把握我国视障群体有声阅读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无障碍阅读方式上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

    视障读者通过语音连接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有声读物的流畅传输,经泛在环境的模拟计算,内容信息将自动转化为语音播报,利用听读方式实现对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简化的操作连接程序,大容量的网络传输路径和跨越空间的虚拟访问可提供实时的有声阅读服务。全域智能空间再造将实现从物理空间迈入虚拟空间的可能,完成诸如全天自助图书馆、总馆与分馆、跨地域图书馆、图书馆与社会、生活场景之间的空间再造,实现图书馆局域空间的向外延伸,打造有声书的复合阅读模式。

    2.6 区块链助力有声阅读资源版权保护

    当前,视障群体的有声图书属于完全社会公益性质的作品资源。厍文妍和姚海龙[15]认为,在数字网络时代,要积极平衡公众信息自由和知识共享的价值目标,充分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智能传播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数字内容行业的侵权盗版行为屡禁不止[16]。若此类有声图书的著作权和作品内容被肆意公开或恶意盗用,势必会侵害原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会削减社会公众与作品创作者对于公益事业爱心馈赠的热情,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版权纠纷。对此,图书馆有声资源版权保护的技术实现路径可从三方面入手。

    (1)加密算法完成主体保护。区块链的主体对等、公开透明、安全通信、信息加密、难以篡改和多方共识等特性将有助于构建可证可溯的交易环境[17]。区块链因其特有的哈希函数加密算法、鏈式数据结构、智能合约等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自信任化等特征,在数字版权保护和精准打击侵权行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版权链条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套通过智能化的数字版权运维机制的版权认证体系,将作者信息、作品内容、授权时间和认证协议等编辑成为区块链DNA,创作主体通过自行设计的转载授权协议,可实现对作品传播的全链条追溯[18]。通过精准追溯和位置确定来充分保障著作权人和公益平台的合法权益。

    (3)智能合约实现自动确权。有声资源中嵌入的智能合约以著作权人与图书馆资源平台之间的合约协定为准则,对合理使用和侵权行为进行精准定义和限制,合约代码的实时监测过程可在盗版行为发生前和发生时进行相应的预警和提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协助下,区块链版权保护系统会实时检索有关侵权作品和侵权行为,并与链上信息进行比对[19]。比对一旦成功并自动形成侵权确认,图书馆版权中心将启动合约设定的维权程序,与创作主体、合约公证处、国家版权中心和当地法院等权威机构取得联系,进入司法程序保护,完成著作权人和公益平台的权益维护过程。

    3 图书馆服务视障读者的发展建议

    公共图书馆在为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服务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保证服务的公益性和均等性。但由于有声读物的制作成本较高,导致资源匮乏,现存有声读物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稀缺;并且在配套设施、资金扶持、资源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各级图书馆设置的视障阅览室由于现有条件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地域分散度高、学习能力不强、心理障碍严重和数量人口众多的视障读者,使得图书馆在保障视障人士公平享有阅读权利的后劲不足。针对公共图书馆当前的服务模式,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仍需要坚持以下现实因素作为发展的充要条件。

    (1)坚持以读者需求为源力。长久以来,视障群体因为身体障碍的特殊性和职业教育的薄弱性,致使其就业路径长期受到局限,阻碍了该群体就业市场的开拓、自身潜能的开发,这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盲人的就业竞争。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分工日趋细密,职业种类更为多元化,但社会职业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就业率的绝对增加,市场仍然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20]。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和社会企业为包括视障群体在内的残疾人创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帮扶,最大程度弥合因身体障碍导致的就业歧视裂缝,完善和规范弱势群体的就业市场环境。

    (2)坚持以市场发展为驱动。第72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发布的《有声书:席卷世界》白皮书显示[21],“有声书的市场份额将在2022年超过电子书,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有声书市场,法国、德国、西班牙的有声书市场发展迅猛,中国有望在2022年成为全球有声书市场第一大国”。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有声读物市场持续大幅增长,通过公益创投激发图书馆服务市场主体的活力,培育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形成供给机制多样化与培育市场相结合的图书馆服务发展之路[22]。有声出版市场的迅速崛起,势必带动有声出版技术的蓬勃发展,通过社会组织实现技术市场化,进而推动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发展。

    (3)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方向。2016年9月,包括中国在内的90余个国家和地区加入的国际公约《马拉喀什条约》正式生效,通过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规定限制与例外来允许复制、发行、提供已出版作品的可供视力障碍人士使用的格式,比如盲文、大字号版或有声读物等无障碍格式版[23]。在2020年4月最新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中第二章第四节第十二条“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修改为“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通过对著作权权利的例外和科学技术的获权来扩大视障读者阅读作品改编出版的类型,极大地扩充了视障读者有声出版读物的渠道来源和数量规模。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有声阅读的市场分析和智能技术的发展预测,基于视障读者自我需求与价值的满足和实现,期望借助市场需求这一强大的增长动能,在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下,连接智能有声出版、智能语音技术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桥梁,构建一种在数据信息时代下,符合视障群体现实基础与迫切需求的公共阅读服务新模式。公益事业的目的不在于区分群体,而应是融合差异,通过对新技术与新成果的共建共享,推动我国视障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引导和鼓励视障群体通过阅读学习强化自身素质,走出封闭空间,融入主流生活。这对推动我国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以及构建更高的文明发展体系、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向萍.有声读物在视障者阅读中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31-32.

    邓逸钰,王垚.数字出版领域知识服务智能化转型新模式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8,4(3):112-114.

    王素芳.从物理环境无障碍到信息服务无障碍:我国公共图书馆为残疾群体服务现状调研及问题、对策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19-27,31.

    赵继红,王和平.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盲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72-74,139.

    叶静.公共图书馆视觉残障读者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0):141-142,145.

    王燕荣,李春明.安徽省图书馆残障服务调研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4):22-2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8家互联网听书平台支持盲人有声阅读 [EB/OL].(2017-8-10)[2020-11-10].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7/epaper/d6566/d1b/201708/80213.html.

    姚雪梅.“5G+AI”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1(6):105-110.

    王世伟.论公共图书馆的全域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4):39-52.

    孙楚音,黄孟祺,唐德鹏,等.中国智能语音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184-185.

    黄晓新.5G时代数字阅读智能化变革[J].中国出版,2020(4):16-20.

    郝欧亚,吴璇,刘荣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电声技术,2020,44(3):24-26.

    凌璐.基于智能语音技术的移动阅读App用户体验研究:以“讯飞阅读”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3):32-33,36.

    夏亚云.面向视障读者的泛在图书馆:LG Sangnam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0):103-105.

    厍文妍,姚海龙.浅谈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数字版权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现状与问题[J].传播与版权,2020(5):112-114.

    王德胜,张宗敏.变革与重塑:区块链技术驱动的媒介微生态系统建构[J].中国出版,2020(14):43-48.

    罗晓银,张安超.区块链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展望[J].出版参考,2019(10):55-57.

    王亮.区块链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报业,2020(18):10-12.

    黄龙.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原理、机制与影响[J].出版广角,2018(23):41-43.

    祁寿东.发展盲校职教 拓宽就业渠道[J].现代特殊教育,2006(10):16-18.

    Frankfurter Buchmesse. Frankfurter Buchmesse publishes new white paper on audiobook markets around the globe[EB/OL].(2020-07-30)[2020-11-10].https://www.buchmesse.de/en/press/press-releases/2020-07-30-frankfurter-buchmesse-publishes-new-white-paper-audiobook-markets.

    陳红.政府购买、公益创投与图书馆服务市场的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21-24,37.

    《马拉喀什条约》将于9月30日生效[EB/OL].(2016-09-05)[2020-11-10].https://www.sohu.com/a/113610904_123252.

    张名章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云南昆明,650500。

    宋俊锋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650500。

    (收稿日期:2021-04-25 编校:曹晓文,谢艳秋)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科学Fans(2019年6期)2019-07-26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9期)2016-11-15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9期)2016-11-15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9期)2016-11-15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商(2016年27期)2016-10-17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相关热词搜索: 智能化 有声 路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