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蓝藻的特征及其水华防治研究(陈飞勇,刘凤丽,金峰,裴毅,藏小平,邢述强)

    时间:2021-01-12 08:03: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对微蓝藻的群体性、浮游性、繁殖、移动、毒性和在生物链中的地位等特性作了初步分析,对世界各国的除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蓝藻处理方法的一套基本设想,通过现场试验对这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除藻机运行1h后,水体表面变得清澈,丝状蓝藻消失,蓝藻成碎屑状存在,表明除藻机去除蓝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方法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 键 词: 蓝藻机理;除藻方法;水污染防治措施;太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污水被排放到湖泊、河流里,从而引起水质污染、湖泊等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的还会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认识藻类的危害性,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2 微蓝藻的特征

     

    2.1 群体性和浮游性

     

    微蓝藻由大约3~7μm的单细胞组成,由于细胞内含有蓝色素,所以它属于蓝藻门类。由于其细胞的中核和叶绿体的形状不太明显,它又被当作近细菌类生物,并被称为蓝色细菌。微蓝藻是单细胞水生物,通常数百个的微蓝藻细胞聚集在一起。由于细胞中含有气泡核,所以微蓝藻能浮游在水面。当浮游在水面的微蓝藻群体增殖到一定的程度便形成水华。

     

    2.2 繁殖特性

     

    蓝藻的异常增殖通常发生在太阳辐射很强的5~10月。由于微蓝藻是单细胞水生物,它的繁殖是靠各个细胞的分裂而完成的。它的分裂繁殖速度通常在1倍/d以上,最高的可达3~5倍/d。水中的细胞含量高时可达每升水中含100万细胞以上,叶绿素含量可达100~500mg/m3[1] 。

     

    2.3 微蓝藻的移动

     

    根据对微蓝藻的生活规律进行的研究,发现微蓝藻在早晨和中午浮上水面,大量聚集,午后开始分散,在晚上会下沉至水下,然后第2天又重复上述过程。研究表明,微蓝藻是靠调节细胞内的气核大小来达到上浮和下沉的[1] 。早晨,微蓝藻的光合反应加强,气核变大,所以上浮到水面,当光合反应进一步加强时,气核内的压力上升,最后导致较弱的气核破裂,气泡的破裂使得部分的蓝藻群浮力下降而沉降到水面以下。由于水下10cm的日照强度只有入射日光的百分之几,所以蓝藻在水下得以休息,等待机会再行上浮(图1略)。

     

    2.4 在生物链中的地位

     

    在湖沼的生物链中,通常植物藻类被作为动物藻类和鱼虾的饵而被吞食,只要这一平衡不被破坏就不会出现大量的植物藻类。但由于微蓝藻以群体性生存且浮游在水面,所以它不易被动物藻类捕食,在微蓝藻大量发生的湖泊里,要维持健全的生物链就必须破坏微蓝藻的群体生活和其浮游功能。

     

    2.5 微蓝藻的毒性

     

    微蓝藻的大量聚集不但破坏景观、使水体发臭,而且还发出有毒物质Microcystin(MC-LR),威胁饮用水安全。MC-LR的毒性约为青酸的200倍,可能引发肝功能失调甚至肝癌[2] 。在国外有很多由于接触或饮用微蓝藻水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纪录。在夏威夷和日本,有由于接触微蓝藻水而引起的皮肤炎的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有饮用蓝藻水而引起的肠胃炎、肝炎、头疼、目眩、痢疾等症状的报道[3] 。另外,蓝藻大量发生区域的鱼由于捕食过蓝藻也可能带有毒性。用水洗过的菜也可能带毒。根据Park等的研究,发生水华的水体中每100mg微蓝藻中毒性含量在40~210ug之间,由此可见微蓝藻的毒性是非常大的。

     

    3 世界各国除藻方法研究

     

    除藻的方法通常可分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大类。

     

    3.1 直接方法

     

    直接方法可分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3大类[4] 。化学方法是投入杀藻剂或者进行加盐处理,这种方法快速,效果明显,但是形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很大。物理方法包括臭氧处理,活性炭过滤,人工物理打捞等。这种方法效果好的成本高,成本低的效率又太低。生物方法是一种好方法,但也可能造成生物链的破坏,使得某一生物大量繁殖,带来新的问题。

     

    3.2 间接方法

     

    主要是指清除或降低营养盐的浓度来达到控制藻类生长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流域对策和湖内对策以及应急措施等方面。

     

    (1)流域对策。主要是减少湖泊营养负荷的输入量,通过控制湖泊污染源的量来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从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就必须要减少对水体的营养物质输入,主要措施包括截污工程、废水资源化、废水除磷脱氮技术等。我国目前水体污染已十分严重,减少一部分废水的排放量不会改变水体的富营养化现状,且要全面控制源头污染,投资很大,且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

     

    (2)湖内对策。湖内(包括河流内)对策包括两个方面:①清淤,对长期堆积在河内或湖内的有机物质进行清除,除掉内部污染源。在流域对策实施到一定程度后,这一措施切实可行,但太早实施,必定会带来重新淤积。②通过种种手段消耗水中的营养盐,使湖水中的营养盐浓度降低,以控制藻类的繁殖[5] 。这一方法包括水生植物净化,良性藻类繁殖等等。采用这一方法须考虑对水生植物和良性藻类的回收,以防在水中腐烂而变成新的污染源。需要说明的是,湖内的藻类繁殖并回收后,水体中的营养盐不可能大幅度的减少。以太湖为例,太湖水体中含磷总量约为660t,藻类发生1次时消耗磷总量约为66t,太湖蓝藻发生面积最大约为全湖面面积的20%,最好的蓝藻分离技术仅可以分离出约50%,因此藻类发生1次时可以通过分离消耗6.6t磷,仅为磷总量的1%。由此可见,通过藻类分离技术所排除的磷总量对太湖含磷量来说是杯水车薪。

     

    (3)湖内的应急措施。主要包括整流膜、曝气等等,这是一种通过流动改变营养盐的分布,控制藻类生长的方法。日本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发现该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切实可行的。

     

    4 蓝藻除藻机控制技术的尝试

     

    本研究的除藻方法是从蓝藻发生机理出发,破坏蓝藻的异常增殖能力,并促进其进入生物链被有效分解。具体的措施是破坏蓝藻的气核使其失去浮游功能,无法在水体表层聚集,控制其进一步增殖,并采用物理方法破碎蓝藻群体乃至细胞,破碎后的细胞残骸,由于其体积的明显减少,便于动物藻类的捕食或进一步分离处理。此方法可用于避免蓝藻水华的爆发,或在水华爆发后快速除藻。

     

    (1)试验的原理。利用开发的除藻机收集蓝藻,去除蓝藻中的气泡,然后将蓝藻打碎,因为被打碎的蓝藻会一点点地沉入湖底,这样就可以达到去除浮游蓝藻的目的。经除藻机处理后的蓝藻也可以采用人工方法分离。本实验中没有涉及人工分离。

     

    (2)实验方法。试验选定在无锡太湖的犊山风景区进行,具体的实验方法为:在蓝藻大量繁殖发生的水域(平均水深为1.3m),使用非透水无纺布围成1个直径大约3m的圆柱形隔离区,将除藻机的注水口放置在蓝藻漂浮的水域,然后经过除藻机处理后的湖水也放回到隔离水域中。采用Hydrolab DS5水质分析仪对浊度、溶解氧、酸度,叶绿素a及水温进行监测。水质分析仪的触头放在水面下约30cm处,每隔10min记录1次数据,整个实验过程约1h(图2略)。

     

    (3)试验结果。在试验进行的1h中,水温保持在32°左右,基本的光照条件无明显变化(15:30~16:30)。试验开始时隔离区内水面被厚厚的1层蓝藻覆盖(图3略),随着除藻机的运行,肉眼可以观测到水面藻类慢慢减少,除藻机运行30min后,水面藻类明显减少,少许呈丝状漂浮,除藻机运行1h后(图4略),水体表面变得清澈,丝状蓝藻消失,蓝藻成碎屑状存在。

    表1所示为Hydro lab DS5水质分析仪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随着除藻机的持续运行,试验隔离区附近的叶绿素a和浊度的平均值明显下降,在1h之内叶绿素a浓度从40.21μg/L下降到22.34μg/L,浊度从89.4NTU下降到39.6NTU,溶解氧在试验前后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试验隔离区内的悬浮物主要是蓝藻,浊度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是蓝藻的变化量,试验过程中,水面逐渐清澈,监测的浊度值呈下降趋势,表明水体表层的蓝藻数量减少。叶绿素a也是反映水体藻类含量的重要参数,叶绿素a的大幅下降可揭示蓝藻数量减少的趋势。此外,水体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氧,因此试验过程中溶解氧的降低也反映了水体中蓝藻细胞数量的减少。

     

    (4)工艺实施改进意见。本次试验试制的除藻机功率较小,因此仅对小范围水体进行了除藻试验,经除藻机处理过的含藻水体仍排入隔离区域内,未进行人工分离。从试验结果来看,除藻机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处理过的藻类不可能完全被水生生物捕食,存在水体中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提高除藻机的工作效率和研究藻类分离技术,扩大除藻机的适用范围,完善除藻效果。

     

    5 结语

     

    蓝藻具有浮游性和群体性,不易被动物藻类捕食。蓝藻水华发生后,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威胁饮用水安全。湖泊蓝藻水华问题必须要从源头上彻底治理,但在湖水已被污染、富营养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抑制蓝藻异常增殖从而避免水华爆发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提出的除藻机是处理蓝藻的一种有效手段。蓝藻经过除藻机处理后,失去浮游功能,体积大大减小,既控制了其进一步增殖,并可被其它藻类或水生动物食用,又便于进一步分离,可以有效防止水华的大面积爆发。在水华已经爆发的情况下,本除藻机的除藻效率亦远高于目前人工藻类收集和处理手段,且环境负面影响极小。

     

    参考文献:

    [1] 森下雅子.川和湖的博物馆—植物藻类.东京:山海棠出版社,1991.

    [2] 渡边真利代,原田健一,藤木博太.蓝藻的出现及其毒素.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韩志国,武宝 ###王干 ,郑解生等,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研究进展.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129~135.

    [4] 孙大朋,张祖陆,梁春玲.水源富营养化及藻类控制技术.能源与环境,2006,(3):31~33.

    [5] 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等.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8):10~15.

     

    作者简介: 陈飞勇,男,(株式会社)建设技术研究所(日本),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蓝藻 小平 防治 特征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