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大一思修重点2018

    时间:2019-05-06 03:19: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部分大学生因为不科学的生命观引发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在高校目前的课程体系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觉、系统的生命教育最恰当的主渠道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就“基础”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并阐述了“基础”课教学何以能够承担生命教育任务,分析了如何使“基础”课教学真正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60-04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不断发生大学生自杀、自伤、伤人、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其淡薄的生命意识,失范的生命行为不仅给学生本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对学生家庭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也让学校和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因为不科学的生命观引发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开展生命教育不仅可以避免大学生自伤或自杀,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实践源于国外,港台地区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相对而言,大陆开展生命教育比较滞后,但教育界逐步认识到,“生命关怀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1]目前,高校生命教育实践至今几乎还是空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虽然重视学生安全教育,但也止于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较低层面,对于认识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等较高层面并未触及;高校课程体系中,尚未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修课,人文社科通识课程中有些零星的生命教育内容,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鉴于“基础”课程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内容,必选课的性质又可以保证学生普遍接受生命教育,因此,当前对大学生进行自觉、系统的生命教育最恰当的主渠道就是“基础”课程。本文就“基础”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探讨,提出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基础”课教学全过程,使之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命和生活,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一、“基础”课教学何以能够承担生命教育任务
      1.生命教育和“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相吻合
      基本目标的吻合为课程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基本前提。生命教育首先指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注、欣赏与珍惜,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并扩展到自然界其它生命;还包括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和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提高生命质量,这正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课程主要从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出发,重点解决大学生的身心和谐、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涵育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良好的生命教育必然会培养出有着科学乃至高尚生命观和生命行为的大学生,他们必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具备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功的“基础”课教学必然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大学生必然有着科学乃至高尚的生命观和生命行为,必然能够建立生命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2.基础”课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基础”课教材没有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的肉体生命,是人的生物性存在方式;其次是人的社会性生命,人不仅是肉身的存在,还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最后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人有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世界,能够主动地省察自己的生命历程,思考自己的生活,有着对生命意义的内心追问与实践。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上三层面展开。
      首先,充分尊重、珍爱生物性生命。人的生物性生命因短暂、不可重复、不可替代而弥足珍贵。大学生不仅要关注、热爱、珍惜自身生命,要欣赏、尊重他人生命,还应该尊重其它生命物种,促使各种生命和谐共存。
      开展生命教育要敦促大学生珍惜生命,把握韶光,发奋努力,倡扬生命价值。“基础”课教材绪论即是“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告诫大学生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平台和资源,努力奋进、永不懈怠,为美好未来奠基。
      开展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努力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与和谐,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生要“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这样才“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2]教材在第三章第三节专门阐述了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3]
      开展生命教育而且要求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人生命。教材提出,为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主张“仁者爱人、宽厚待人”,做到“尊老爱幼”,强调“推己及人”,讲求“谦敬礼让”。[4]
      开展生命教育还要求大学生自觉保护、爱护大自然、善待其它自然生命。教材指出,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与自然界其它物种和谐共处,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5]大学生对此责无旁贷,要有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珍惜自然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6]
      其次,履行责任,遵守规范,提升社会性生命。人不仅有生理性存在,还有高度社会化的一面,因此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性生命。“社会性生命是以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以及所完成的角色和所完成责任的程度为标准进行判断的。”[7]教材提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人在社会中的地位。”[8]大学生要意识到:“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和可能。”[9]为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10]
      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地遵守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在人际关系中,大学生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正当竞争,真诚合作,守法守德,“绝不可以通过损害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1]在恋爱关系中,大学生要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12]在公共生活中,大学生应该遵守公共法律规范,做知法、守法的典范公民。
      最后,倡扬生命价值,提升精神性生命。人的生命还有更加可贵、更加真实、更加持久、更加深沉的属性,那就是人有自觉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生命的精神世界,因此大学生还要思考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提升精神性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精神性生命的主要内容。
      提升精神性生命要求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要、都应该思考“为何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这是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对价值生命的诉求,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13]对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人生导向。同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与和谐。“基础”课鼓励大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坚决抵制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14]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上,建议大学生“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人自身条件出发”,“立足现实、自强不息”,“与人民群众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15]
      提升精神性生命意味着提倡大学生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16]一方面,大学生要意识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历史使命,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17]同时,大学生“应当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18]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革创新。
      提升精神性生命要教育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教材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集中阐述了这部分内容,要求大学生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9]面对未来的职业与家庭生活,大学生应该培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20]的职业精神,树立“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1]的家庭美德。
      二、“基础”课教学如何承担生命教育功能
      基本目标的吻合、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为“基础”课承担生命教育功能提供了前提条件。“基础”课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努力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指导。
      1.课堂教学环节:贯穿生命教育主线,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鉴于课堂教学特点,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传授生命理念、培育生命意识为重点。由于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分散,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不同章节,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讨论、课堂体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讲授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知识,让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在绪论部分,要注重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勤奋学习,引导学生意识到对国家与社会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是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最集中和重要的部分。在生物性生命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既可以使自然生命健康长久,还能够为大学生的价值生命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自然环境;在社会性生命层面,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还要引导大学生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精神性生命层面,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五章、第六章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锤炼个人品德,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2.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生命情感,提升学生生命行为
      生存感受是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生命的存在意义。生命情感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22]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组织相关的生命体验与实践活动:比如,结合“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孕育生命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的可贵,懂得感恩和回报;结合“感恩节”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临终关怀、“棺材体验”等活动,让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珍贵;通过帮扶孤寡老人、关爱贫困和残疾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无偿献血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助人的快乐;通过环保宣传、低碳行动等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参观监狱和戒毒中心,观看预防艾滋病展览,引导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学生在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人格陶冶的同时,生命意识得以强化,生命体验得到深化,更能够深切体验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断提升生命境界。
      3.教师环节:应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宽广的生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智慧的碰撞,更是灵魂与生命的激荡,对于生命教育和“基础”课教学尤其如此,教师的个人素养对于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认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23]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的教师的个人知识与修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行为起到重要的教育、引领、规范作用。
      开展生命教育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张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做到正人先正己,注重言传身教,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丰富自身生命体验,拓宽生命情怀,在课堂内外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影响人格,让人性的关怀、温暖、滋润和感化充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师生之间形成了充分尊重、平等信任、民主自由、公正宽容的关系和氛围时,师生才可以更好地共享知识、分享经验、共享智慧、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使“基础”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生命教育的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应有的境界,也是提升生命教育效果的基本途径。
      三、高度重视,积极拓宽生命教育的渠道与方法
      总之,“基础”课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可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仅依靠一门课程或者德育体系,要达到更好的生命教育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要对所有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必须尽快提上教育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干预,做到政府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重视并开展生命教育要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任课教师新的教育使命。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把生命教育和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利用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校教育要在综合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内容或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生命教育,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幸福提供可能的指导与帮助,努力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2][3][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80-82,96-99,128,85,85,85-86,84,41,63,63-72,76-79,21,7,
      26,90,148,168.
      [7]李利安.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J].禅露,2009年秋季号.
      [22]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5.
      [23]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49.
       [责任编辑:成方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