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清华园月满荷塘,朱自清心到桃源|朱自清荷塘月色

    时间:2019-04-22 03:22: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本文抓住《荷塘月色》中的一个表现感情基调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两个表现思路的句子(“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以情感为核心,以景物为入口,对《荷塘月色》的情感进行梳理,体验、发酵,以文探心,理解作者,愉悦读者。笔者准确、细致、充分地把握了《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作者努力摆脱不宁静,得到了暂时的宁静,在这宁静中受用荷香月色;但更多的是一再的失落、失望、哀愁,追求宁静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读《荷塘月色》很多年了,问朱自清那个满月却有淡淡的云的晚上的心很多次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喜欢;越问越理解,越问越觉得《荷塘月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时朱自清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笔为手,以文字为带,将颇不宁静的心境舞得缥缈迷幻,曲尽其妙地表现了作者“想起荷塘”“想起采莲的事情”时的喜悦满足和失落哀愁,表现了革命低潮时自由者、廉者、狷者的扑朔迷离、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
      1927年7月,朱自清不到三十岁,已经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在清华园西园。从世俗的眼光看,朱自清可谓事业有成,跻身社会上层了。
      可朱自清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满足于个人的成功和幸福的人。他是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爱国民主战士。他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五四及其前后的五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年轻的心灵浸染的是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血液,秉承的是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北京大学传统。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朱自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以正义冷静的文笔勾勒反动政府的罪行,表达作者对爱国青年的尊敬。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的思想、性格、家境使他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
      《荷塘月色》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既平常又特别:这几天既指这几天,也指这一两年;颇不宁静既是一时半会的心绪,又是这一两年作者深沉持久的情感状态。这句话看似不经意的脱口而出,实则是内心“惶然”“惑乱”“挣扎”的涌现。涌现的是冰山一角,牵连的则难以穷尽,就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芦雪庵即景联句中凤姐的起句:“一夜北风紧”,映射着她对自己和家庭的忧虑和伤感,给人无限想象揣度的空间。
      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后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荷塘是身边的,采莲是江南的;荷塘是看见的,采莲是回忆;荷塘是幽静的,采莲是热闹的。朱自清这天晚上两次忽然想起也看似不经意,实则很值得玩味。他在第三段中自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今天晚上朱自清在沿着荷塘的曲折的小煤屑路上踱步,是独处,较为冷静;采莲是群居,很是热闹。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又有着共同点。沿着荷塘踱步,好像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超出了平常。这荷塘既是生活中的,又不是日日所见人人所赏的荷塘,因为朱自清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觉得是个自由的人”。采莲的少年女子美丽多情,羞涩而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踱步荷塘,是心境和思想的自由,江南采莲,则是行动和情感上的自由:这二者对于以民主自由为思想根基的朱自清来说都是极为可贵的,朱自清爱他们甚于生命。
      想起荷塘,朱自清在满月的光里带上门就去。有淡淡的月光,路上不再阴森、寂寞、让人害怕,加上心境自由,他暂时受用荷香月色。
      塘还是那个塘,荷还是那些荷,但朱自清暂时不是那“心里颇不宁静”的人。今晚的荷在朱自清的眼里别有风致。这别有风致的荷又把他难得的倏忽即逝的喜悦和满足表现得贴切、细腻、充分。你看:
      那出水很高的叶子,让朱自清想到了舞女飘飞的裙,轻盈,充满活力,无比美丽;
      那零星的白花,开着的朱自清觉得它们袅娜,没开的觉得它们羞涩,并想到莹润的珍珠、闪烁的星星、洁净的美人。
      微风过处,那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浸入他的心脾,那闪电般的霎时传过的一丝的颤动也映入他的眼,那风拂叶簇而凝成的碧痕也留在了他心中。因而看不到流水的颜色,作者也心满意足了。(文章末尾,见不到一些流水的影子,朱自清觉得“是不行的”,可见景的快乐与悲哀在于赏景者的心境宁静与哀愁。)
      此时作者看荷,就像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得细致,看得高兴,看得满意,无一处不美,无一丝遗憾。
      荷美得人心满意足,月也美得人心旷神怡。
      那不是普通的月光,而是浇灌叶子和花的流水。那多情的月光和薄薄的青雾让叶子和花洗了一次牛奶浴,纯洁得如神仙;罩着梦幻般的轻纱,飘逸得快要羽化。是月光纯洁了荷,还是荷多情了月?无须深究,只管领略荷与月的融洽宜人。月光不能朗照,没关系,那就当别有风味的小睡;月色不均匀,好得很,那就当听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释放朱自清心中的喜悦,月倾泻朱自清心中的惬意。
      受用荷香月色,朱自清如羁鸟回到旧林,陶渊明回到田园,想象着桃花源。
      人喜欢月光,树也喜欢月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将荷塘重重围住的树,在路的一旁,特为月光留着一段空隙。
      朱自清喜欢的景致,数量可以多,也可以少,如荷叶和荷花;形体、动静上可以大,也可以小,如出水很高的叶子和一丝的颤动、霎时的波痕;色彩和味道可以浓,也可以淡……但是阴暗模糊的景物却让朱自清的喜悦和满足顿减。因而辨得出的杨柳的风姿也如画在荷叶上的倩影让朱自清受用;那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只有些大意的远山,没精打采的像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渐渐地让受用荷香月色的朱自清遗憾、失落、哀愁。安静的院子、屋子无法让他安宁;热闹的蝉声、蛙声更毁了今天晚上的自由,把他从另一世界惊回来,回到了平常:心里颇不宁静,思想不自由。
      荷塘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只能让人暂时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暂时心满足,暂时宁静。
      宁静如时光,失不可得,朱自清于是向往追求自由的另一种形态——热闹。他此时在研究国学,研究古典文学,于是和眼下相关的采莲便涌上心头。朱自清自己叙述的和古文诗歌描绘的采莲时的嬉游的光景都“热闹”“风流”“有趣”。这“热闹”“风流”“有趣”在他回忆时亦如他沿着荷塘踱步时那样感觉着、拥有着自由,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又让他明白“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朱自清不甘,于是再一次地回忆,再一次向往,再一次追求;但引起的无非是又一次失落——心境回到了先前,脚步也到了自己的门前——屋子还是那么安静。
      朱自清夜游荷塘,游荷塘时的所见所想,既是真的,又像是梦幻。不论是真的还是梦幻,朱自清的心境都如雕塑般形象、舞蹈般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悦服。
      关于《荷塘月色》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的观点在很长时间被人们信服,广泛传布。这个说法初看是不错的,但细究则失于笼统,问题不少:
      1.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都一样的淡吗?
      2.作者受用荷香月色时的喜悦真的很淡吗?
      3.哀愁淡淡不是比哀愁浓浓好得多吗?淡淡的哀愁怎么会让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4.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这其中哀愁和喜悦是此起彼伏,还是并行混融呢?
      5.淡淡的哀愁夹着淡淡的喜悦是一种很普通很大众的感情,朱自清的名篇表达的就是这样一般“货色”?
      如果如上文那样从整体入手,从细处分析、体味,便明白:哀愁浓于喜悦;作者受用荷香月色时的喜悦是充分的,是弥漫了作者的心田的;朱自清的哀愁是由于时代的恐怖和自己的逃避催生的,强烈持久,只有他自己不再逃避才能彻底消除,美景友情都只是杯水车薪;哀愁和喜悦是此起彼伏的;《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名篇正在于它表达的是朱自清的痛苦地挣扎中的稀薄又真切的快乐和浓厚又根深蒂固的哀愁。

    相关热词搜索: 桃源 荷塘 清华园 朱自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