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遥远的背影图片_那些遥远的背影

    时间:2019-02-28 03:24: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伊丽莎白•泰勒:慈善公益女王   【人物标签】好莱坞传奇女星   【人物关键词】慈善   【人物简介】   伊丽莎白•泰勒(1932.2.27―2011.3.23),美国电影演员。
      经历:泰勒1932年生于英国伦敦,7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好莱坞。1942年,年仅十岁便登上银幕,拍摄了《每分钟出生一个孩子》;翌年转米高梅公司,其后在该公司从艺将近20年。12岁时主演《玉女神驹》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一直身居好莱坞头号女星之列。
      成就: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并且是电影史上第一个薪水达百万美元的演员,有“好莱坞的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之称。曾投身慈善事业,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7名。
      
      【人物故事】
      献身公益事业
      我还有许多的人要去帮助。――伊丽莎白•泰勒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泰勒的身体状况一直不算太好。1990年,她因为呼吸道疾病住院长达3个月;1995年,因为高血压和心律不齐再次住院;1997年,开刀拿掉一个良性脑部肿瘤;1998年和1999年她又两度伤及脊椎骨;2000年又得了轻微肺炎,之后一度饱受皮肤癌困扰。2004年,她再度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并且从此只能依靠轮椅代步。但是,泰勒却一直积极投身慈善事业。1985年,她和朋友一道成立了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会;1991年又成立了伊丽莎白•泰勒艾滋病基金会。这两个机构这些年来已经成功筹集了2亿4300万美元善款。
      美国时间2003年2月16日,虽然身患重感冒,而且腿上有伤,但是伊丽莎白•泰勒坐在轮椅里仍然坚持参加了一次为艾滋病研究筹集资金的慈善募捐会。由于她为此项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加州州长格雷•戴维斯宣布将2月16日定为伊丽莎白•泰勒日。
      泰勒在谈到自己晚年的生活时说,她已经从一名演员转变成了一名公益活动积极分子。自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能休息,也不能自满。其他人也应该像她一样献身公益事业。
      精要点评:能够这样忘我地献身公益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精神的体现。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完全超越了小我,把自己融入社会这个“大我”之中,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
      适用话题:慈善、奉献、善良、忘我、胸襟、责任、境界……
      
      吴阶平:灵活变通,勤于创新
      【人物标签】一代国医
      【人物关键词】创新探索
      【人物简介】
      吴阶平(1917.1―2011.3.2),江苏常州人。
      经历:1927年在天津考取英国教会学堂,后转入天津汇文中学。1933年顺利通过保送生考试,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燕京大学的医预科学习。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194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中央医院(现为北医附属人民医院)工作。1946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8年至1960年历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
      成就:荣膺多个“第一”――创立第一个泌尿外科、做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
      
      【人物故事】
      1.不死读书
      吴阶平说:“我最讨厌死读书读死书。”学寄生虫课的时候,他对死记硬背这个蚊子那个苍蝇的不感兴趣。他从饭厅里抓了一只苍蝇,用大头针将其插在软木塞上,盖上一个小试管,活像教学用的标本。他拿着见人就问:“你看这是什么?”考遍全校都不认识。吴阶平不由暗笑,拉起长声一顿一顿地说:“这叫家蝇,最普通的!”
      在协和医学院,人们激烈竞争,奋力往那个象牙之塔的尖顶上攀登。考试的时候一般都得掉几斤肉,有的把床铺收起来督促自己彻夜苦读。吴阶平可不同,他轻轻松松,也温课,但照样玩乐,按时进餐就寝,吃得香睡得稳。阜外医院顾问、胸内科专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吴阶平同班,他说:“吴阶平不死读书,学习能抓住要点,灵活、有效,看起来他不用功,可是考试成绩总是好的。”为此,他得过奖学金。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按规定,要由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举着标牌带领全班同学鱼贯入场,吴阶平就获得过这个荣誉。
      精要点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要抓住要点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理,做什么事不死板教条,不循规蹈矩,多动脑筋,多联系实际,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适用话题:灵活变通、不死读书、抓要点、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习要联系生活……
      2.探索创新
      当医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种特殊功能的高级动物的躯体,不像修机器,可以随意拆卸,在直观下进行。一个医生技术是否高明,有无创新,往往取决于他能否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急性阑尾炎本是常见的普通病,不难诊断,手术也简单。吴阶平却不简单从事,他认真思考,仔细分析研究患者阑尾炎的部位是在肠子的左边、右边、上头、还是下头。虽然阑尾没有破,但会对腹膜产生什么影响?阑尾里头有没有粪石?……吴阶平都尽量要求自己考虑得周密具体,然后做出诊断。这种手术一般是成功的,但是吴阶平做得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于事先考虑不周而引起的其他毛病。他觉得自己每做一次手术都有不同的新收获。他对任何患者都是如此处置,不容自己只是习惯地照多年的老办法去做。这样,不仅要认真思考,还要反复推敲。有经验的医生深知疾病的复杂,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对待诊治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说,当医生责任重大呀,这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健康的大问题。
      精要点评:对待一个普通的小手术,吴阶平都会如此严谨认真,体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优秀品质。而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又为他开启了创新的大门,让他的医学之路越走越宽广。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都能够尽职尽责,勤学善思,就会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
      适用话题:创新、探索、思考、严谨、责任、敬业……
      
      周海婴:不做空头文学家
      【人物标签】鲁迅之子
      【人物关键词】走自己的路
      【人物简介】
      周海婴(1929.9.27―2011.4.7),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
      
      【人物故事】
      1.不想活在鲁迅光环中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对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他的一切与父亲鲁迅相联系很无奈。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不愿意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周海婴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
      尽管不想借父亲之名,但作为鲁迅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还是做了不少与纪念、研究鲁迅相关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得以完整面世,周海婴是该书的主编。
      精要点评:身为鲁迅之后,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束缚。因太过耀眼的光环足以淹没自己的光彩。周海婴默默无闻地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适用话题: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名人、光环、束缚、摆脱、选择……
      2.一生研究无线电
      鲁迅在遗嘱中“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小时候,他很喜欢一种叫积铁成像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在一旁鼓励他。鲁迅去世后,周海婴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从事无线电事业长达55年以上,家中摆满了所获的各类荣誉证书。
      精要点评:周海婴能够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努力,但我们更应看到鲁迅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他的深远影响:顺其自然、培养兴趣、引导鼓励以及“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谆谆教诲。
      适用话题:教诲、教育、鼓励、兴趣、成长……
      3.想做专职摄影家
      周海婴在回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机时说:“有一天母亲的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我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我正式开始学习摄影了。”
      对于儿子痴迷于摄影,母亲许广平非常支持。1948年,许广平还将买防寒衣服的钱省下来,给孩子买了台照相机和20个胶卷。这架相机,周海婴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
      70年来,周海婴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2009年10月到11月,一生热爱摄影的周海婴,在他80岁生日之际,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周海婴说:“我喜欢抓拍,把所经历的历史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是我的想法和心愿。”
      精要点评:周海婴痴迷于摄影事业,赢得了世人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离不开他对摄影事业的热爱、执著和追求,也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支持和爱。
      适用话题:痴迷、兴趣、热爱、母爱、支持、追求、执著、事业、价值……
      
      黄宗江:我得亮色地活着
      【人物标签】军旅剧作家
      【人物关键词】乐观积极
      【人物简介】
      黄宗江(1921―2010.10.18),祖上是浙江瑞安的书香门第。
      经历:从小就经常跟随父母进出剧院看戏听曲。10岁时,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寓言剧《人的心》。1935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登台演出,常演女角,与周恩来、曹禺并称为“南开三大女演员”。3年后,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把演戏放在首要位置。1940年,考进上海剧艺社,走入真正的戏剧团,数年后,到重庆参加夏衍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与蓝马、谢添、沈扬一起被称为“四大名丑”。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过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回国后,成为军旅剧作家。2010年10月18日下午1点47分,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人物故事】
      1.艺术让人生更快乐
      艺术贯穿了黄宗江的一生。他曾说:“我不能灰色地活着,不能黑色地活着,我得亮色地活着。只要还活着你就得考虑生,怎么生活得快乐一些,给别人带来一些快乐。”他还说:“艺术出自人生,人生尽如艺术。”
      他为艺术曾三次出走。第一次是在1940年,他当时是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出演包括《雷雨》在内的多部戏剧。这年冬天,为国事情事所困的黄宗江只身到了上海,从此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圈,很快就成为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性格演员。第二次是从上海到重庆,出走的原因一是躲避当时统治上海电影界的日本人川喜多的宴请,二是不愿意陷入与石挥之间暗存的“影帝”之争。在重庆,他开始也是跑龙套,在夏衍、于伶、宋之的等人合作的话剧《戏剧春秋》里饰演了三个龙套,这著名的“一赶三”,让他名声大振,成为当时的“四大名丑”之一。第三次是去当水兵。1944年秋,23岁的黄宗江混在交大众多航海、轮机等系的学生中报名参加了“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电影《海魂》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活素材。
      精要点评:黄宗江的一生,是对艺术无比痴迷、执著追求的一生。他的艺术人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快乐和升华。人是应该有点追求的,当你带着一颗坚定的心去执著追求你所热爱的事业,生命便会变得充满活力而无比精彩,你也将超越平凡的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
      适用话题:积极的心态、生命价值、痴迷、热爱、执著、追求、事业心……
      2.乐观开朗的老头
      89年的人生历程,黄宗江经历了许多苦难与美好。然而,一颗艺术家特有的纯洁之心,让他永远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哪怕是得知自己患了结肠癌,他依然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癌吗?不就是开一刀吗?”手术很成功,一向以“美食家”著称的他更来了精神,诡秘地问女儿:“这一带(指医院附近)有很多饭馆,是不是?”言下之意就是要女儿好好地请他这个老爸吃一顿慰劳慰劳,然后就说了一大串想吃的:老鸭煲、荷叶鸡、汽锅鸡……即使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只要意识稍微清醒一些,仍然会高兴地对女儿叫道:“我又构思了两个剧本,绝对奥斯卡水平!”去世时,黄宗江没留下遗嘱,但女儿们说,平时他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遗嘱,比如死后把骨灰倒进马桶冲掉拉倒。
      精要点评:乐观开朗不仅是一种好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可贵的人生修养。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和困难,乐观豁达的心态,将有助于我们走过坎坷,战胜困难,重见光明。
      适用话题:乐观、开朗、豁达、自信、人生态度、积极向上……
      
      华君武:用漫画监督社会
      【人物标签】漫画大师
      【人物关键词】正气
      【人物简介】
      华君武(1915.4.24―2010.6.13),祖籍江苏无锡,出生杭州,中国著名美术活动家、漫画家。
      特点:早期作品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构思巧妙,入木三分。
      成就:从事漫画创作近20年来,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700多幅漫画,出版有26部漫画集和儿童文学、讽刺诗的插图集。2009年被中国名人报道(网)中国动漫产业人才库收录。
      
      【人物故事】
      1.漫画入木三分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此,华君武一直煞费苦心。他说,为了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可他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仅是思想品德的问题,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他只得搁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于是,一幅深刻提示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了出来。
      2003年SARS时期,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又凸显出来,不日,华君武的漫画《文明车队》和配写的短文《雪耻》就见了报;2005年4月7日,自称“漫画退伍兵”的华君武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幅讽刺台独分子参拜靖国神社的漫画,引起轰动。有人称他为“社会监督员”,他自己说:“我就是改不了狗拿耗子、见了就想咬几口的习性。”
      精要点评:华君武抓住了漫画的灵魂,时刻关注着社会动态。从他身上,我们看到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认识更深刻。
      适用话题:关注社会、留心生活、讽刺、幽默、灵感、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2.华君武给冯小刚的信
      冯小刚导演:久仰。看报知道你闯了祸,因为《科学时报•生活周报》发表批评你的文章,你上门去骂人并威吓要饱以老拳,我想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常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批评错了,解释一下,加勉一下,也就行了;中国又有一句成语“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我想,你只是想动手而尚未动手,还不能算是小人,你只是个导演新秀,你的贺岁片受到观众的欢迎,我虽未看过,不敢妄评,但你要挥拳,还要打掉别人的牙齿,而且还让别人没有地方喊冤去,这就太不讲公道了。……我还是希望你能做个检讨。今年评德艺双馨是不行了,以后努力,还是有希望的。
      老朽华君武
      一九九九年九月白露
      上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在全国各地热映时,《科学时报》编辑袁始人编辑有关批评冯小刚的文章,冯小刚见后颇为烦恼,对其进行人身威胁:“出门小心,别牙掉了还没地方喊冤去”,并且使用了大量的粗话辱骂。华君武写文章规劝冯小刚改正缺点,冯小刚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却指责华君武先生“假正经,说不太自重的话”。
      精要点评:华君武画了一辈子漫画就是为了弘扬正气,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作斗争。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胆识、勇气和社会正义感。作为社会的公众人物,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做大众的表率。
      适用话题:正义、胆识、勇气、德艺双馨……
      
      吴冠中:身体里流着热爱艺术的血
      【人物标签】画坛斗士
      【人物关键词】痴迷率直
      【人物简介】
      吴冠中(1919―2010.6.25),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穷的小村子,父亲是一名教书兼务农的穷教员,家境清贫。
      经历:吴冠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考上去,经常是第一名。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战后第一批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瞄准了留法绘画系的两个名额,如愿考上了。88个春秋飞渡,吴冠中成了大画家,也成了著名作家。
      成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文学奖,还获得了法国文化部最高艺术勋位。
      
      【人物故事】
      1.绘画是他的生命
      绘画不是吴冠中的学业、专业、职业、事业、伟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生长、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有三个细节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他说那样他就可独自对话经典。
      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
      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竟哭了起来!
      精要点评: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有一种热爱、专注和忘我的执著追求精神,这样才能迸发出无限潜力,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适用话题:痴迷、专注、执著、忘我、热爱、境界……
      2.敢讲真话的画坛斗士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公开批评“从中央到地方,(画院)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并非对外严苛而于己宽松。他的清醒和“苛刻”,同样体现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方面。多年来,他一直保持“毁画”的习惯。他的画如果自己稍微感到不满意,哪怕已经完全画好,裱好,也毫不犹豫地亲手毁掉,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他的画价极高,随便哪一幅都能售价几百万元。行家们说,他每毁一幅画,就等于“烧毁一座豪华房子”。可是,他对艺术精益求精,要求作品完美无瑕,始终不肯改变这个习惯。
      精要点评:吴冠中先生这些激烈的言辞,听起来很极端,但却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清醒、自由和勇气。当今社会,说真话,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追求真理却又不敢说真话,多么矛盾?我们缺少冷静的思考、独立的品格、敢于担当的勇气。我们呼唤一个热爱真理又敢于说真话的时代的到来!
      适用话题:率直、说真话、清醒、自由、勇气、独立、自省、思想高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范用:因为热爱,拥抱书籍一生
      【人物标签】我国著名出版家
      【人物关键词】执著
      【人物简介】
      范用(1923―2010.9.14),生于江苏镇江,我国著名出版家。
      经历:15岁时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从此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先后担任读书出版社桂林、重庆分社经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建国后历任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科长,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局副主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
      
      【人物故事】
      1.一个纯粹的出版家
      范用把书看作有生命的整体,无论是内容、开本、纸张、封面、书眉、页码。他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稿子编成一本包括封面在内的很漂亮的书。”他是那种见到好书恨不得搂在被窝里的人。
      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写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刊于香港大公报潘际垌先生主持的《大公园》副刊。在《大公报》陆续发表的时候,内地就有人说三道四,并向潘际垌施压,试图终止此事。
      当时在人民出版社任副社长兼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范用打电话问候巴老,同时请求将《随想录》交三联书店出版,表示可以一字不改,巴老同意了。后来该书顺利出版,巴老给范用回信说:“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
      精要点评:范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纯粹的出版家的优秀品质: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为出好书而表现出来的勇气、胸怀和担当。
      适用话题:热爱、态度、追求完美、严谨、纯粹、勇气、胸怀、境界……
      2.这样的好书一定出
      对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执著追求,始终是范用作为一个出版家最为看重的东西。
      “文革”刚刚结束时,范用看到了傅雷家书的手稿。他非常欣赏傅雷的文笔,对傅雷在“文革”中不堪污辱而毅然自尽的命运结局,他感慨万分。此时,读傅雷家书,他看到的不只是一段段优美文字,也不仅仅把它们当作自己怀旧情绪的延伸。他强烈感受到家书里面丰富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一个独特个性所具备的人格力量。他感慨万端地对人说:“竟有这样为儿子写信的父亲。我们应当让天下的人想想,应该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
      范用决定出版这本《傅雷家书》。尽管当时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没有平反,尽管傅聪还戴着“叛国”的帽子,暂时不能回国,但范用认准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价值,更有一种自己对历史发展的判断。
      范用一旦认准,就会执著地去努力,从组稿到封面设计、排印、装订,一抓到底。与此同时,他还筹办了“傅雷手迹展”。他用这个展览来张扬傅雷的人格。
      精要点评:一本好书以其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影响世人。一位真正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出版家必定会看重这一点。当今社会,读休闲娱乐类书籍的人很多,而读文化思想类书籍的人较少,这反映了什么?我们应该“补钙”:多一份对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执著追求。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足够坚强。
      适用话题:执著、眼光、思想、文化、精神、价值、胆略、独立自由……
      
      加加林:人类第一位太空人
      【人物标签】苏联宇航员,太空旅行第一人
      【人物关键词】胆略勇气
      【人物简介】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1934.3.9―1968.3.27),白俄罗斯人,苏联宇航员。
      经历:1951年,加加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柳别尔齐职业中学,成为受训冶金工人,并继续在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学习。他加入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业余时间学习飞行。1955年以优异成绩从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了航空学校,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参加苏联军队,并成为北海舰队航空军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人物故事】
      1.勇往直前的航天员1960年经过极严格的“超级选拔”,加加林被送往莫斯科接受特种训练,并从此开始“发迹”。第一名航天员为什么单单选中了他?首批航天员队的领导之一卡尔诺夫回答说,是由于“注意到了加加林所具备的如下无可争辩的品格:坚定的爱国精神、对飞行成功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随机应变的智能……”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加加林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了首次航天任务。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时7分,加加林驾驶着“东方”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地球飞行1圈后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加加林的成功使他两天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
      1961年5月,加加林成为宇航员队长,1963年12月荣升为宇航员训练中心副主任。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联盟号飞船首次飞行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替补。他在进行宇航训练之余,并未放弃驾驶歼击机,还专门进入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学院继续学习飞行,并于1968年2月毕业。
      精要点评:加加林的胆略、勇气和机敏,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开拓者一样,激励人们继续探索前沿与未知领域,激励人们在各个领域开疆拓土。
      适用话题:勇敢、胆略、果断、好学、认真、进取、梦想、勤劳、镇定……
      2.加加林成为传奇
      加加林的战友科马洛夫殒命蓝天之后,为提振人们对于苏联航天的信心,加加林重披战袍,被选为下次太空飞行的宇航员。那时他已经有5个多月没有驾驶过喷气式飞机了。为此,他开始恢复飞行训练,直到那个黑色的日子到来。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在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因飞机坠毁而罹难。
      对于俄罗斯航天人来说,加加林已成为航天事业的殉道者和圣徒。他在“星城”的办公室保持着他刚刚离开时的样子。时钟的指针指向飞机坠毁的10点31分。新晋宇航员在出征之前总要到这个办公室拜谒,并在返回地球后到他的塑像前献花,就像信徒“还愿”一般。在“联盟”飞船及“和平号”空间站乃至国际空间站上,总有某个角落挂着加加林的肖像。
      加加林的影响力没有局限在航天界。从英国首相到美国总统,达官显贵都对这位毕业于莫斯科州技校的铸造工人表达着敬意。他更是普通人的英雄,美国的工人和西班牙的共产主义者都给他写信倾诉仰慕之情;利比里亚人给他穿上民族服装,当地部落宣布他为自己的领袖;更不用说遍及苏联大地的工农兵们对他的爱戴了。
      精要点评:在喧嚣的20世纪60年代,加加林成为象征人类进步的先锋楷模。
      适用话题:英雄、仰慕、爱戴、崇敬、影响、勤奋……
      

    相关热词搜索: 背影 遥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