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西湖的雪景》教学案例二则]教学案例

    时间:2019-01-27 03:23: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西湖雪景:一杯下午茶   语文课上,学生围绕《西湖的雪景》写作特点展开了讨论与争辩。   生A:文章的题目是《西湖的雪景》,可是文中写雪景的内容少而碎。多的是大段的联想和引用,给人的印象模糊而不鲜活。
      生B: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看到题目我起初很兴奋,看了以后未免失望。西湖美,雪景应该更美,但作者没有给我们多少美的体验。
      生C:我也有类似的感觉。文中几段写景应该说写得不错,但是不是有西湖特色的写景。比较一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段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们就更能感觉到什么才是“西湖的雪景”。我觉得作者才力不逮,只有靠引用来弥补。
      生D:我们知道,引用有好处,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可以拓展意境。但是,引用过多则失去了文章的鲜活与个性,而且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给人阅读的压抑感而不是阅读的快感。如果是我写的话,我一定会有节制地引用。
      学生的批评与质疑尖锐、大胆,无不闪烁着思维的光华。
      但也有学生站起来“捍卫作者”――
      学生甲:我觉得作者的写法很好。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作者的每一段引用都恰到好处,很自然,没有给人造成结构上散碎的感觉。
      学生乙:写西湖景物的文章很多。要想写好西湖的实景,给人以形象、生动、细致的感觉并不难,多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即可。可是这样的文章与其他人写的文章相比特色又在哪里呢?
      学生丙:我觉得文章“写实”与“就虚”结合得很好。比如第15段,作者先写登舟游湖所见的景色:“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舟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这段景物虽然写得形象,但要不是后面引用了柳宗元的《江雪》,我们就不可能对这段雪景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柳宗元很好的补充、拓展了文章的意境,这里的引用真是太妙了。
      学生丁:我们注意没有,作者引用的所有诗文都与本文有相似的格调、情致,都是清冷、孤高、幽寂的。引用的文字很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与全文的格调如此一致,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极好的补充。
      这些学生的发言言之在理,持之有据,自有逻辑的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身份是首席发言人。现在是首席发言人发表言论的时候了――
      我们主张个性阅读。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阅读材料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才是真实的阅读状态。因为真实,所以真诚,因为真诚,所以可贵,应该尊重。我们应该有勇气明确地对某一篇课文讲“是的,写得真好”或者“我不喜欢这篇文章”。
      具体到这篇文章而言,刚才两组学生的看法、观点虽然不同,但阅读的态度却是真诚的,阅读的见识都是言之在理的。
      两组争论的焦点――文章具体的感性的描写少,引用的联想的文字多――恰恰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不可否认文章的这一特色。
      钟敬文散文很有周作人的风格,属于学者散文。这类文章以闲话式的写法表达一种文人的情致,就这篇文章而言作者是要表达一种孤高、清冷、幽远的情致。相对而言,这样的文章深沉、厚实、耐咀嚼,有明清小品文的特点;同时也失之枯涩,缺乏鲜活、丰腴的韵味。
      《西湖的雪景》是一杯下午茶。
      
      《西湖的雪景》两处赘余的文笔
      在教读《西湖的雪景》一文时,学生以其敏感的阅读触觉,发现了《西湖的雪景》中赘余的文笔,并因之展开了讨论。
      其一,在文章的第15段(“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最后一句:
      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
      引用柳诗是神来之笔。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认为这里要不是用柳宗元的诗歌点化,这一段写景就不会给人更深刻更清晰的印象。但学生也指出这里的文笔不够简洁。所谓孤山兀立,风雪弥漫,山径不见人影,水鸟不见踪迹,这些景色本来就是柳诗所写的意境。眼前景与柳宗元的诗不同处在于,眼前无垂钓蓑翁,但主人风雪中泛舟湖上,意境差不多相似;既然是引用,本来就不可能表达与眼前景物完全一致的意境,只能对眼前景物起到补充、拓展的作用。最后一句“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表达笨重,缺少灵气,显得累赘。不如删去该句,前面换成“这情景不禁让我想起柳宗元的诗……”,这样的表达更简洁,更隽永。
      其二是文章的末一段: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经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大谈其闲天,――以享受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这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惯受的寒冷了!
      一般论者认为,这段文字是本篇文章主题的升华,说明作者难忘扰攘世事;表达了一种善良的人间情怀。
      但是,学生却在讨论中尖锐指出,这个结尾与全文格调不一致,感情抒发也有矫情之嫌;因此本段内容纯属赘余,大可割爱。
      下面是几位学生发言之摘要及场景实录:
      同学甲:我说作者的抒情给人以矫饰的感觉。作者把等生意的舟子与苦力与在家“饮羊羔美酒”的阔人作了对比,是想表达对社会的愤激与对穷人的同情。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作者:你自己呢?乘的是苦力拉的车、舟子划的船,跑到山门前的酒楼上喝“冷雪酒”,你与所谓的阔人有什么不同。
      同学乙:作者的感情也许是真诚的,但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让人觉得别扭,就像胡适先生一边坐人力车,一边抒发同情怜悯一样。
      同学丙: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不仅不影响全文的结构而且给人余音袅袅的阅读体验。
      同学丁:我觉得也可以保留,但要修改。(一生鼓励其作具体修改)
      同学丁:我这样修改――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经变得泥泞。举目望去,只有极少数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的身影等候在冷风中。忽的,我一时忘怀了的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又袭上心头,不禁一声叹息。
      (掌声)
      这些学生的阅读触觉多么敏感!这才是青春阅读!个性阅读!特别是最后一位学生的修改,真是绝佳(他注意到了前文第7段最后一句话“看了那古朴清平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其修改稿很好地呼应了前文,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之情)。
      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提升语文能力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课堂。
      
      (扬州市邗江中学;225009)

    相关热词搜索: 西湖 雪景 二则 教学案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