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

    时间:2020-08-13 08:13: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

     一、世界遗产峨眉山概况

     1.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简介

     自然遗产

     峨眉山动植物资源丰富,且保存完好。峨眉山的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过渡地带,多种自然要素交汇,生物种类丰富,稀有品种繁多。这里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向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植被覆盖率达87%。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约15°C,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这里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数目远远超过了欧洲大陆的所有植物种属。

     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OO余种,首批被国家列为保护植物的有珙桐、桫椤、银杏、独叶草、连香树、领春木等31种。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保持一定原始形状的古老种类,如木兰、木莲、木犀、含笑、万寿竹、石楠、铁杉、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峨眉山的动物区系复杂,种类丰富,古老、珍稀、濒危、渐危的物种多,特有品种多,是天然的动物种质基因库。景区内野生动物有2300多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256种,爬行类34种,两栖类33种,昆虫类1000多种,鱼类60种,小熊猫、林麝、短尾猴、苏门羚、白鹇、白腹锦鸡、灰斑角雉及胡子蛙、弹琴蛙、枯叶蝶等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对研究世界生物区系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保护意义。

     文化遗产

     峨眉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内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有文献、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已有二千多年。峨眉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普光殿,成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随着历史的变迁,全山现有寺庙30余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十余处),其中以报国寺、万年寺等“金顶八大寺庙”最为著名。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岷江东岸凌云山,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的宏大气势。佛座南北的两壁上,刻有唐代石刻造像90余龛。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2.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峨眉山风景区

     A.峨眉山风景区概况;

     峨眉山位于东经103.48o、北纬29.59o,雄踞四川盆地西南部,距离成都约130公里。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地理意义上的峨眉山是大峨山(3099米)、二峨山(1909米)、三峨山(2021米)、四峨山(982米)的统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山脚到山顶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峨眉山抚弄星辰,积蓄云雨,神秘无比。

     ?峨眉山浓缩了千万年来自然精华。景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其核心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游览线路120余华里,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览区组成。现全山共有寺庙30余座,景点分为传统十景和新辟十景。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震撼的金顶,凌云之巅,有世界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集天地灵气,映日月光辉;有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群,金殿、银殿、铜殿气势雄伟;也有世界最壮丽的自然观景台,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六大奇观。

     雄秀峨眉

     峨眉山最突出的整体旅游美学形象是雄秀。“雄壮”的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峨眉山突兀于四川盆地西南边沿,号称“平畴突起3000米”,形成了万佛顶和金顶一线的相对高差巨大的舍身岩大断崖,在海拔上高凌五岳,气势宏伟,成为中国离发达中心城市最近的第一高山。第二,登顶峨眉所看见的雄伟气象。登临金顶和万佛顶,在天晴之际,不仅能欣赏近处的茫茫云海,壮观日出,更能俯瞰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向西可眺望大瓦山、贡嘎雪山等著名高山景观,苏轼形容这一壮美景色为“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使人无比的心旷神怡。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三峨》中写道:“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因此“峨眉天下秀”的美誉由来已久。峨眉的秀美主要是由于峨眉山地处“华西雨屏”区,常年多雨而云雾缭绕,因此获得了“仙山峨眉”的称号,李白形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这是“仙秀峨眉”。天晴相望,山势透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这是“形秀峨眉”。植被繁茂,溪瀑流泉,这是“清秀峨眉”;杜鹃灿烂,鲜花争艳,这是“艳秀峨眉”。最能集中体现峨眉秀美的景点是洪椿坪和清音阁,它们是峨眉山历史上著名十景中两大景色“洪椿晓雨”和“双桥清音”。

     游客能直观欣赏到的峨眉雄秀,是由于峨眉山内在的地质构造与地层结构决定的。这可以归结为“峨眉山的内在雄壮”: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追溯地质历史,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的早震旦世,峨眉山区处于一片汪洋之中,早震旦世后期的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后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反复塑造,直到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才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上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推动峨眉山不断抬升长高而奠定今日雄姿。悠久的地质历史和长期的上升态势使峨眉山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峨眉山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到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至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纪至下第三系为湖泊相,上第三系至第四系为冲积沉积、洪积沉积和冰川沉积。距今四至六亿多年间的震旦纪(国际上称“前寒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等几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标准地层剖面,都以峨眉山寺庙、地名命名。如震旦纪的洪椿坪组,寒武纪的九老洞、遇仙寺、洗象池组,奥陶纪的罗汉坡组、大乘寺组等等;距今二亿多年前因火山喷发广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诸省的玄武岩,由于其覆盖峨眉山顶峰最为典型,被统一命名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最古老的演示是距今八亿多年元古界的岩浆作用所形成的花岗岩,被命名为峨眉山花岗岩。正式由于以上原因,峨眉山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

     峨眉山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整年多云雾,是我国日照最少的区域之一。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山地垂直气候带明显,共有四个气候带:峨眉平原区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1500米~2100米的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的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的亚寒带气候。

     b.人文峨眉

     佛教文化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创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闻名海内外。

     据传,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人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公元8世纪,慧通携妺以“三云二水”厌胜佛寺,中兴佛教。峨眉山历史上寺庙最多时近100座。10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行勤、继业等人组成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诏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近30座,建筑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它们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其中的万年寺无梁砖殿、大庙飞来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精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通高5.8m,7面,14层,内外铸有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峨眉山现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道教文化

     峨眉山也是我国道教最早的发迹地之一。《山海经?西山经》载:“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据道家解释,“皇人之山”即峨眉山。《五符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皇人所居之地既然在峨眉山,“皇人之山”理所当然是峨眉山了。《魏书释老志》云:“道家之源,出于老了。……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野。”至今峨眉山上还有“授道台”、“道纪堂”、“轩皇观”等遗址,可为佐证。《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轩辕氏肖,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眉山,授皇帝《灵宝经》,……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皇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这说明天皇真人便是道教始祖李老君了。《云笈七签》谓道家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峨眉山为“第七小洞天”,故峨眉山亦有“洞天福地”之称。“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把峨眉山列为二十四教区之一。由此可见峨眉山道教在我国道教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

     据说殷商时的赵公明和他的三个妹妹云霄、琼霄、碧霄,春秋时的楚狂陆通,汉时的史通平、窦谊、周义山、瞿君武及梁人陈芳庆都是在峨眉山上修炼得道成仙的。隋唐时的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峨眉山牛心寺后的石洞中采药炼丹,后来得道成仙,人称“药王”。至今人们还把他炼过丹的石洞叫做“药王洞”。此外,民间八洞神仙里的吕洞宾(纯阳),三国时的左慈,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都曾在峨眉山隐修或传道。今日的纯阳殿、中峰寺、仙峰寺、九老洞、遇仙寺等处仍可寻觅出道家仙山之遗踪。

     武术

     峨嵋武术是汉族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以中国名山峨嵋为发祥地。明朝时人唐顺之先生所著《峨眉七道人拳歌》曰:“浮屠善幻多技能,峨嵋拳术天下奇。”峨嵋武术流派众多,包括世间流传的“五花”“八叶”。五花,即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顶山铁佛寺地区的铁佛派,丰都地区青牛山青牛派,涪陵点易洞地区点易派,荣昌及隆昌两地黄林派。八叶,是指在世间流传的赵门、僧门、岳门、杜门四大家,洪、化、字、会四小家。

     诗篇

     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文稿,成为峨眉山的重要文化财富。著名诗人李白的《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听蜀僧浚弹琴》、《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苏东坡的《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望湖亭》、《次韵子由》、《何满子》、《寄黎眉州》,至今脍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

     峨眉传说

      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山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 \t "/_blank" 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t "/_blank"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 \t "/_blank" 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 \t "/_blank"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c.峨眉山-乐山大佛遗产保护:

     加大宣传:夯实世界遗产地保护基础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双遗产单位。景区管理机构充分利用节日造势,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等特定节日时段,在景区内外开展《文物保护法》、《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法律法规和遗产知识的宣传活动,以唤起广大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先后组织文物、文史专家编写出版了《世界关注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峨眉山文物》、《圣地峨眉》等图书,扩大对外宣传,提升了遗产地的形象。

     规划先行:遗产地生存环境得到优化

     为了保护好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多年来,景区管理机构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断加强保护力度,提高科学保护水平,编制、修订《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乐山大佛风景区总体规划》。

      按照规划要求,对遗产地实施严格的保护。峨眉山景区先后拆除历史遗留的违章建筑和污染环境、有碍观瞻的建(构)筑物10万多平方米,搬迁和拆除了金顶703电视台及招待所、金顶气象站招待所、金顶宾馆、云海楼等接待设施。乐山大佛景区重点打造了景区北门至旧大桥的“嘉定坊”景观带,拆除了影响环境的建(构)筑物15万平方米,完成305线绕道工程,减少过境汽车废气和噪声对景区污染。关闭污染企业,加大对三江水污染的治理,使景区文化遗产地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优化和提升。

     重视监测:连续35年无遗产保护安全事故发生

     逐步建立完整的景区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了《景区文物安全预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预案》、《崖墓博物馆消防、安全应急方案》、《文物库房消防、安全应急方案》等一系列安全应急措施。结合数字化景区建设项目实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世界遗产地安全监测。

     一方面建立健全监控系统。在遗产重要部位(如文物保护单位等)安置摄像头,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合行动,定期和不定期对遗产地的文物保护、安全、消防、自然灾害等进行督促检查。成立文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物执法队”,对管理范围内文物进行分片管理,分片包干,落实到人,明确责任,每月定时和不定时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汇报。景区与各文物使用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了景区及管辖范围内地面、地下文物的安全,使遗产地连续35年来无一起文物和遗产保护安全事故发生。

     科学保护:维修不改变文物原状

     景区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对历史建筑、遗迹的维护、修复工作,并在修复中尽量复原历史建筑、遗迹的历史特点,对峨眉山景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升级保护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景区所有寺院进行保护性维修。重点对如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洪椿坪等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依法对乐山大佛进行一系列的科学修缮保护。先后对灵宝塔、东坡楼、凌云寺等古建筑、遗迹进行维修。

     坚持日常监测和科学监测相结合。重点加强对乐山大佛本体的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和内容有渗水状况、岩体的稳定性、裂隙、风化状况、生物病害、保护修复工程效果的跟踪监测等方面。

     在切实履行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同时,利用世界遗产的珍贵资源,力求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以遗产资源独特性、唯一性和体验性所蕴含的品牌价值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峨眉山—乐山大佛文旅经济的发展,以文旅经济的收益投资遗产的保护,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文旅经济的协调发展。

     B.峨眉山游览地图

     (一)分布

     低山区:报国寺景区

     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 纯阳殿、 神水阁、 中峰寺、 广福寺

     中山区:万年寺景区

      万年寺、白龙洞、清音阁、 牛心寺、 一线天、洪椿坪、 天池峰、 九龙洞、 仙峰寺、 遇仙寺

     高山区:金顶景区

     长老坪、初殿、华严顶、洗象寺、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舍身崖、金顶、万佛顶

     (二)具体介绍

     低山区:报国寺景区

     报国寺: \t "/_blank"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坐落于峨眉山脚下,背靠雄伟的光明山,面对秀巧的凤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被称为峨眉山第一景。原名“会宗堂”,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毁于大火。清 \t "/_blank" 顺治十一年(1654)闻达禅师重建,清 \t "/_blank" 康熙帝敕名报国寺。匾额为康熙所亲书。清嘉庆和光绪时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和 \t "/_blank" 亭台楼阁俱全的宏大庙宇。

     伏虎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寺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文。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雷音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约公元1522~1572年)为观音堂,海拔高度733米。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年)无瑕禅师结茅于此。传说无瑕和尚摄心退熊,定寂走虎,名震四方。清初时曾一度改名解脱庵,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改建寺宇,更名雷音,以志其事。寺踞高岗,椽结危岩,清涧潺潺,丛林郁郁;夏秋晴明,蝉韵莺歌,杂乎鱼磬,雅趣幽情,引人入胜。

     纯阳殿:原名吕仙行洞,位于赤城峰下,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殿堂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重修。寺庙规模不大,但建筑布局、造型富有韵味。庙沿地形高差分台布置,庙门、正殿、藏经楼分别由石阶作了三次跌落,两侧配置小巧吊脚楼,楼的山坪与山门上部的挑塔构成类似牌楼,不仅加强了山门台阶气魄,而且突出寺庙入口。利用正殿与藏经楼地坪高差,设置了陡峭的石梯引入藏经楼,在台阶具备了尺度相宜的过廊,使上下左右,构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变化,从而满足了使用功能,又赋予山林寺庙景色的特殊魅力。有两殿,第一殿药师殿,供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均为铜质饰金,为清代文物。第二殿为大雄殿,供释迦牟尼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另有左右各二龛,供普贤、地藏、观音、文殊,还有一尊韦驮。殿后荒草中,仍存有石碑二通,文字清晰可辨,反映了峨眉山原是佛道并存,而后佛法昌隆,羽士绝踪的历史。

     神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殿宇四重: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建造精美。有联曰:“圣水暗通阿耨润,智者远入玉泉清”。阁外,有一泉池即神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终年取之不尽。盛夏烈日之下,冷气直逼人面。数九隆冬,周围山寺树木已是一片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中此池仍暖气四散,温及人心,被视为山中圣泉。

      \o "神水阁" \t "/view/_blank"

     中峰寺:为 \t "/view/_blank" 峨眉山古刹之一。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庙中道士承师学佛,遂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时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禅林。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毁于火,现存两幢木结构寺院, 现存两重寺院,前殿大部分为明代普贤阁,宋代遗物仅有石狮一对。

     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为“雄黄石”,传为唐玄宗送雄黄于孙思邈之地。

     广福寺:广福寺,位于牛心岭下、宝现溪侧。宋时建“牛心院”,后倾圮。

      \t "/subview/290785/_blank" 明 \t "/subview/290785/_blank" 万历年间重建,取“广种福田”之意更名为“广福寺”。寺内有观音、大雄二殿。20世纪末,居士捐赠观音、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四尊汉白玉造像,与原有的释伽牟尼玉佛,组成玉佛殿供奉,成为全山唯一以玉佛组成的殿堂。寺下宝现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水中多五彩之石,映日而放异彩,中有一种奇特之石,名曰“宝珠”。

     中山区:万年寺景区

     万年寺:位于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寺庙始建于 \t "/_blank" 东晋,原称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无梁砖殿为万年寺第二殿,该殿全以砖块砌就,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颇具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思想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殿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佛牙为明代国外友人所赠,据科学家鉴定,为古代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代暹罗(今泰国)国王所赠,上书梵文(古印度文)《 \t "/_blank" 法华经》。御印为明神宗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

     白龙洞:亦称白龙寺,位于清音阁上2华里,海拔约800米。明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创建,寺后原有上下白龙二洞,相传为 \t "/subview/189844/_blank" 白娘子修真之所,寺因此而得名。过去寺右白岩石上曾刻有“白龙洞”三字,但现在上洞口早被淹没,下洞口也已自然封闭。现存白龙洞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大雄宝殿内供有南宋铁制“数珠手观音”一尊,通高1.6米,该佛像原供黑水寺,黑水寺毁后移至万年寺巍峨宝殿内,1981年迁至现处,是山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山门外“白龙洞外点点翠峰迎旭日,古德林中片片绿云带春烟”对联,描绘了四周的迷人景色。

     清音阁: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该处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

     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寺庙衬托得愈见古雅。以清音阁为中心,由清音阁、牛心寺、广福寺、白龙寺和白云峡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旋律的佛寺园林环境,是世界罕见的庞大的山野佛寺园林。

      牛心寺:牛心寺创建于唐代,名延福院,因位于牛心岭南山之腰故称牛心寺。北宋初,继业三藏大师重修。寺对青莲峰,有白云、青莲二阁。淳枋年间僧绍才再建。明洪武时,龙兴寺僧广济禅师避太祖之召卓锡寺中。明故世安《译峨赖》云:“凡数折,至后牛心寺,继业所创,今名卧云,即古延福院”。清乾隆以前,均为清音阁去洪椿坪必经之道,当时殿宇规模宏大,后因游山道改至白云峡中。岁月流逝,凡经兴废,寺名亦多变易。现存木穿斗结构殿堂二重,上殿为清乾隆年间建造,下殿两厢为1912年修建。造型简洁朴实,入口部分利用山门重点装修,突出了主体寺院的个性。民国壬子,源照上人云游归山,募化重建,日积月累,辛苦经营,始成现状。大雄殿、观音殿及厢房、斋堂共有建筑面积1836平方米。寺后有药王洞,传为孙思邈隐修炼丹之处。

     一线天:一线天在清音阁西1公里的黑龙江上,是峡谷景观,江两岸山峰对峙,险如刀削,宽约6米,最窄处仅宽3米,倾 \t "/_blank" 崖壁立,直落江底,如同一座大山被利斧逢中劈开,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露出蓝一线,故此景名“一线天”。一线天是清音阁景区的著名景观,沿途两岸瀑布轰鸣,怪石峥嵘,山道随着溪流峰回路转,颇有“曲径通幽”之感。

     洪椿坪: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称洪椿坪,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洪椿坪,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分为观音殿、大雄宝殿和普贤殿,殿后供有达摩祖师象。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二是寺内藏有清制千佛莲灯,雕镂精美;三是寺内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制“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天池峰:峨眉山翠峰环绕,半山上的洪春坪后有一座山峰,峰上有一个池,名叫天池,因而这山峰就叫天池峰,天池水长年不涸,晶莹碧蓝,凉爽清甜。池边盛开着火红的茶花、粉红的杜鹃花、淡红的海棠花、洁白的珙桐花、金黄的报春花,还有那张臂迎客的云杉、婀娜多姿的柳杉,婷婷玉立的冷杉、风景十分秀丽。

     九老洞:九老洞位于九老峰下,下临黑龙潭,洞口呈“人”字形,全长约1500米,高约4米,洞口与洞底高差84米,是峨眉山最大的天然溶洞。全称九老仙人洞,相传它是仙人聚会的洞府,许多神仙故事,给它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奇色彩。又说这里是道教财神赵公明修炼洞府,里面有一张石床,相传为赵公明当年用过遗物。现有别有洞天、琼岸观云、樵夫观棋、九老石影、五路财神、聚宝池等景点,为峨眉山财神文化的展示。

     仙峰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仙峰寺位于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

     遇仙寺:遇仙寺原为清圣怀和尚茅蓬,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圣怀云游归山后将其扩建为寺,因寺后“遇仙洞”而得名。遇仙寺地势特殊,洞处峭壁之腰,虽斗室蜗轩,与宏楼画阁相比却别有韵味。周岩畔苍苔如乱发,缠挂古藤下垂十余丈,缕缕不断,人称“普贤线”。传说普贤菩萨在悬岩绝壁意留此线,引渡游人攀登顶峰。

     高山区:金顶景区

     长老坪:长老坪是峨眉山景点之一。相传曾有长老(汉蒲公)坐化坪上。坪左为蒲公建造居室的地方,下为蒲氏村故址。宋时,怀古禅师于万寿坡下创建正殿三楹,供古佛及蒲公像。明正德初,宗宝上人重修,额曰万寿堂。坪下有观音岩、风洞、放光坡等名胜。

     初殿:初殿,又名初殿古刹,位于四川峨眉山九岭岗下的骆驼岭,其海拔约1740米,传为东汉蒲公舍宅为寺处,创建年代不详。初殿现存五间木结构建筑,大部为清乾隆年间遗物,惟有八枚石础为 \t "/_blank" 明代遗存;初殿内供 \t "/_blank" 释迦牟尼佛、 \t "/_blank" 文殊及 \t "/_blank" 普贤菩萨像,殿后左右供 \t "/_blank" 观音和 \t "/_blank" 地藏菩萨像;初殿的中心檐柱石础,有牧人圆雕狮蒙,造型古朴独特。建筑风格雅朴、简朴之中寓藏了 \t "/_blank" 宗教丛林的 \t "/_blank" 机巧。初殿一带有一奇妙的 \t "/_blank" 自然景观:每天白云从这里升起,飞到骆驼岭上然后慢慢地飘落下来,故名“ \t "/_blank" 云窝”。到了冬天,周围已是 \t "/_blank" 白雪皑皑,唯云窝一片葱绿, \t "/_blank" 兔子、 \t "/_blank" 松鼠、雀鸟等都来这里 \t "/_blank" 觅食,这一 \t "/_blank" 奇异景观称为“云窝不雪”。

     华严顶:华严顶古为玉皇亭(道教称谓),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通融、慧先二僧相继扩建为寺,取名华严顶。后又几毁几建。清乾隆、嘉庆年间,卧云庵见无禅师法嗣昌文真秀监华严顶院事,于嘉庆甲戌(公元1814年)开始,续修见无禅师以下临济宗谱系,令其徒孙能环赴巴蜀、江苏、云贵等地,参学考访,终于在道光丁未(公元1847年)完成。分别谱写18部,本山永庆寺、华严顶、荣县饶家寺、隆昌觉华寺、荣昌观音阁、牛华溪古佛寺等18个寺院各存一部。民国时有人曾在永庆寺果笑上人处见之,但今已难觅。华严顶下原有莲花寺,“文革”中垮塌。

     洗象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象池夜月”即是这里的著名景色。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

     雷洞坪: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云遮雾绕,人迹罕到。

     接引殿: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或称朝阳阁,后殿宇朽败。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蜀人赵翊皇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闻讯后即回山,当即决定恢复祖庭,经过3年准备,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于民国八年(1919)开工,因工程浩大,经数年艰辛努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方可圆满。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龛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艺技之精湛。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遥不及往日。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寺外视野广阔,可观云海、佛光,风物壮丽。

     太子坪:从接引殿沿登山路上行约3.5公里即到太子坪。上太子坪的道路俗称七里坡,坡途中一段险道名三倒拐,有巨型天然盆景等景观。坡两侧藤蔓中有一巨石如刀砍斧劈,石上有苔藓天然长成的“第一山”三个大字,随阴睛变化,时隐时现,有时三字皆现,有时只现一、二字,传说三字皆现,当年定是五谷丰登,充满神幻色彩,故名“一山兆瑞”。上坡不远,还有一观音岩,岩上巨石很像一座方台。传说万历皇帝的母亲朝山至此,见金顶将到,心中大喜,便在这里梳妆打扮,整洁衣冠,故名“梳妆台”,每当朗月高照妆台,清辉遍洒林间,给人遐想神思,所以又叫“梳妆留月”,是这里的一大景致。

     太子坪原名万行庵,明代古智禅师开建,清顺治中闻达禅师重建。传说寺因供奉明神宗朱翊钧之子常洛塑像,故名太子坪。寺前岩下,有石如象,名“象王石”,传说是普贤坐像的化身。太子像早已不在,如今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像。由太子坪往上即达天门石,两石对立,如刀中劈,也仅两扇石门封锁道路。再上即达七天桥,因道家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过了七天桥不远,即达金顶。

     卧云庵:卧云庵位于舍生崖旁,海拔3065米,始建于唐代,诗人贾岛有《送卧云庵僧》一诗可证。诗中道∶“下观白云时,山房盖树皮。垂枝松落子,侧顶鹤听棋。”写出了初期卧云庵以木皮为瓦的特色。现存卧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为全木结构重楼(正殿为三重楼)悬山顶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由弥勒殿、观音殿、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庵内外匾联众多,其中‘卧云庵’门匾和‘地阔峨眉晚,山高岘首春’门联是著名画家吴作人墨宝。殿前旧有池名半月池,‘深广不数丈,水日上渗,足饮千人。’故又有 圣泉、观音水、井络泉等异称。殿后即是著名的小睹光台,是观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等金顶四大奇观的好去处。

     舍身崖:  \t "/_blank" 峨眉金顶舍身崖,又做摄身崖。这里有着许多神秘传说和未解的地方,又以其雄伟险峻、崖下那片 \t "/_blank" 人迹罕至、岩壑交错的原始森林和变幻莫测的云海景观,吸引着一批批 \t "/_blank" 探险者。舍身崖下一直都是 \t "/_blank" 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千百年来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金顶: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海拔3079米,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有金顶及铜殿各一座,以及第一山亭“铜亭”一座,也是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的最佳观赏地。

     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 别传和尚创建。金顶 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当早晨 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十分壮观,故人们称之为“金顶”。

     奇观1——金顶云海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顷刻,茫茫苍苍的云海,雪白的绒毯一般平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时,地平线上是云,天空中也是云,人站在两层云之间,极有飘飘欲仙的感受。南宋范成大把云海称“兜罗绵世界”(兜罗:梵语,树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罗绵),佛家叫作“银色世界”。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银色世界”作为峨眉山的代称,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华山叫“幽冥世界”。

     奇观2——金顶日出

     金顶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东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渐地,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预示着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日出,因气象条件和季节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差异极大。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或天边有云气,待见日出时,已是脱离地平线的一轮红日;或云层弥漫,则有时仅能看到朝霞、云海。

     奇观3——佛光

     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这种“佛光”又称“ \t "/_blank" 峨眉宝光”。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2--4点钟出现较多。

     奇观4——圣灯

     “圣灯”又名“ \t "/_blank" 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对此有不同解释:多数认为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种解释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

     万佛顶: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顶上原有寺庙,名叫文殊庵,又名清凉庵、极乐堂。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修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为全山之冠。这一带的冷杉林立,长势良好。林下杜鹃、箭竹丛生,景象优美。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象是螓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

    相关热词搜索: 峨眉山 文化与 自然遗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