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卓然独立

    时间:2019-05-31 03:29: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性情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骆宾王(约640~684)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为长安主簿,因事下狱,贬临海县丞,又弃官而去。徐敬业在扬州讨伐武则天,他参与其事,写《讨武曌檄》。兵败,不知所终。他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等。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发展到唐代,无论在题材的开拓还是技巧的运用上,都达到了高峰。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白居易的《池鹤》均借咏物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操,成为唐代文坛咏物诗的杰作。
      
      蝉
      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称道。垂,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清丽响亮。后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凭借“秋风”(如见风使舵或与权势相关),而是因其品行高洁。其深层意义是说,做人做官应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之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二十四勋臣之一,画像悬挂在凌烟阁,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做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因此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蝉》诗曰:“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实乃一语破的之论。
      《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无独有偶,唐朝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池鹤》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池 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白居易被贬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职奏事,得罪了当朝权贵,实际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他平日所作的讽喻诗招致当权者的嫉恨,故借此机会打击报复。被贬江州司马,白居易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池鹤》 咏的是一只被囚禁的丹顶鹤,勾画了它超凡的风姿和孤高的品格。首联使我们联想到“鹤立鸡群”这个成语,鹤是不会甘于永远生活在竹笼子里的。颔联中“丹砂”和“白雪”不仅指鹤的丹砂顶和雪白的毛色,还因为丹砂是高贵的标志,白雪则指一种圣洁的清白。颈联采用反衬的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池鹤的毛色本身为鱼鹰所不能比,而且它更不会替人捕鱼,侍奉权贵。尾联写池鹤的鸣声洪亮,有极强的穿透力。“青田云水”是鹤的家园,是自由自在、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也是作者向往归隐的宁静的田园生活。
      鹤虽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这分明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此时以鹤自喻,借鹤的怅望,表达出了自己对邀宠献媚事权贵的仕途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清幽凄切,听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诗人闻蝉鸣,“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感而缀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歌开篇用起兴的手法,以秋蝉的鸣声勾起狱中的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把咏蝉与抒怀紧紧结合在一起。“深”字点出了忧思的程度,“南冠”点出了作者囚徒的身份。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写蝉的鸣声凄清和自己不堪忍受的凄恻之情,这就将蝉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了。同时,从色彩上看,蝉的“玄鬓”与诗人的“白头”对比鲜明,这极容易触动狱中的诗人时光流逝、老大无成的悲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从字面上看全是写蝉的困苦处境,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有冤难冲、遭谗入狱的悲愤愁苦的心情。“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喻自己行动受到限制,“响易沉”喻自己言论上受到压制。最后两句以蝉的高洁无人相信自喻,表明自己不被人们所了解,无人替自己申诉冤屈的抑郁不平。
      全诗巧用比兴,以蝉喻人,于咏物中抒怀,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因思深而忘我,因忘我而使物我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是初唐五律中的名篇。
      佛家说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咏物诗其实也有这三重境界:虞世南的《蝉》和白居易的《池鹤》,写物寄情,物情各半,是第二层境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咏物的口吻抒自己的思想,达到了至高的第三层境界。
      忽然觉得,欣赏诗歌也要追求这三重境界。明乎此,我再次细细去聆听那蝉鸣和鹤唳,再次去真切品味诗人的高洁,也试着去追寻那份心灵的纯洁……
      
      名家·名作
      《蝉》赏析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而“垂饮清露”则将“贵”与“清”统一起来,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的风度和气韵。
       (刘学锴)
      
      《在狱咏蝉》赏析
      首联由高唱的“蝉声”写到深深的“客思”,由客观存在写到人之内心,起兴自然。紧接着的颔联两句,就把蝉与自我联系起来,对照着写。蝉“玄鬓”,人“白发”,在语言形式上是对比,在内容上却都是形容衰老。白发而对秋蝉,睹物伤怀,感怆何似!一个“哪堪”以反诘的口吻,大大强化了这种凄恻的情感。作者会由蝉的“玄鬓”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皆因他上书激怒了武则天,被诬以贪赃而至下狱。虽说此时尚值中年,但久遭幽禁,情怀不展,丝丝白发因愁而生。
      第五、六两句属工对,紧扣题目来“咏蝉”。由于“露重”,欲飞不能;由于“风多”,传声不远。蝉的命运如此堪悲,作者何尝不是呢?总是企盼能有所建树,可是处处遭受压制排挤,虽薄宦而不得保;历陈国家大计,竟遭贬蒙诬。在感情表达上,这两句也分明由“哀叹”身世,转向“怨刺”造成这种境况的时局人事,为后面抒愤愤不平之气作了很好的铺垫。
      物与人达到最完美的统一,当在最后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个“予”字,就把物与人融为一体,“予”既是蝉又是人,蝉居高树、饮清露,习性“高洁”;“我”言天下计、一腔忠贞,人品“高洁”。然而,同样是“高洁”,又同样不为世人所了解,不被人崇尚。“高洁”不仅难为世用,反而蒙不白之冤,“谁为表予心”正是悲愤情怀的迸发。这种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怨愤和悲痛,正是此诗抒情的高潮。
      (全 子)

    相关热词搜索: 独立 咏物言志 卓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